林曦明的艺术作品欣赏

王宝平

<h3>上海康城,踏着路上斑驳的落叶,我们来到画家林曦明的家中。一进门就感受到不一样的书香气息。客厅里悬挂着的,都是画家的心爱之作,江南的山水风物在浓浓淡淡的墨色里荡漾,渲染出一片自在天地。墙上挂着的字画里,有牧童短笛,有竹雨秋风,一个“雨”字,比寻常的写法多了两点,就是一场春雨下在笔墨里,淅淅沥沥的水意顿时弥漫开来,一个氤氲的江南就这样盎然而生。<br></br></h3></br> <h3>97岁的林曦明穿着中式对襟的大袄,起身沾墨,下笔沉稳。他缓缓写下艺术感悟:“现代意识,民族精神”“向民间学习,艺术要表现生活”,写着写着兴头起了,笔锋一转,寥寥数笔,一头卧牛便跃然纸上。画完一头牛,他似乎还不满足,又意犹未尽地在牛首之上画上点上几点,便是疏落的在春风中摆动的柳枝,柔软地拂过人的心尖。</h3></br><h3>作为20世纪50年代成长起来的海派代表画家之一,林曦明的中国画博采文人画、民间画以及西洋画精华,独辟蹊径,以水墨大写意作江南山水,笔墨豪放而意境清新,简朴厚重而有浓郁乡土气息,先后获得过“世界杰出贡献奖”“二十世纪成就奖”“国际文化大使”“杰出艺术家”等荣誉。<br></br></h3></br><h3>“妙兼南北,秀不乏雄。”画家方增先曾这样评价林曦明的中国画,“在海派画家中,他以简笔大写意的山水而自立面目,丰富了海派绘画的艺术风貌”。</h3></br><h3><strong>“乌牛山人”的画里江南</strong></h3></br><h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每个人的记忆最深处,总是藏着一个故乡。而林曦明的故乡,是可以一生入画“好江南”。</h3></br><h3>写座右铭时,落款“乌牛镇西山村人乌牛山人”写得纯熟无比,儿时的家是无论何时都不会忘记的地址。画过许多姿态各异的墨牛,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牛,他回答,“我小时候放过牛啊”,脸庞上缓缓升起一股天真而深切的怀念。</h3></br><h3>墨牛上那个横吹短笛的小童子,或许就是童年时的林曦明。</h3></br> <h3>问及民间艺术对创作的影响,他开始陷入回忆,“我们那个时候要扎龙灯,那么长,那么宽,一扎就是好几个月”。他用手比划着给我们看,一连说了好几遍,把流程细细数来。要制作数米长的龙灯,要剪纸,要贴花,还要在亮灯处贴上戏曲里的人物。等龙灯制成,入夜后燃起蜡烛,就是流光溢彩,天上人间。</h3></br><h3>正是在剪纸、龙灯、牧童的短笛和江南的风雨中,林曦明获得了最初来自生活的艺术滋养。他从幼年就开始喜欢画画,后来随父亲学艺,在走乡串村的日子里,乡间庙宇的壁画、戏台上的装饰画,直至民间生活器具上的金漆彩绘,都不拘一格地成为滋养林曦明艺术生命的源泉。</h3></br><h3>“长期以来,我从民间汲取艺术营养,才成为一名画家。从民间艺人到专业画家,又从不识字到大学教授,我依靠的就是扎根传统艺术,走表现江南乡村生活的探索道路,我就是在乡村学艺中长大的。”在一次访谈中,林曦明说。</h3></br> <h3>林曦明也始终念念不忘民间艺术对自己的滋养。“我们要向前人学习什么?人们以为学国画就是把宋元明清各家吃透就是了,我看还得包括民间美术,如永乐宫、敦煌壁画、汉画、石刻、木雕、漆画、剪纸都可以吸收,使作品富有人民性。”他这样说过,也是这样做的。</h3></br><h3><strong>传统为友,简笔浓墨山水的“变”与“不变”</strong></h3></br><h3>如果说,丰富广阔的乡村生活和质朴的民间艺术为林曦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一个“江南”底色,那么,他对中国传统绘画技艺的吸收和继承,则开启于第一次拜师之旅。</h3></br><h3>1942年,林曦明经人介绍后来到温州,成为古典人物画家苏昧朔的入室弟子,从此打下了人物画的造型基础。在老师的指引下,他临摹了许多古画和小说中的人物绣像,兼习书法和诗词。</h3></br> <h3>这段诗书画兼修的经历,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林曦明的绘画生涯中扎下了深厚的根基。后来,他从浙江调到上海,有了更多创作机会,也遇到了一生中的诸多良师益友,广泛学习了石涛、八大、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的作品,同时研究现代绘画。西山村的小牧童、小画匠踏上了上海滩,从此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h3></br><h3>没有学院既定规矩拘束的林曦明,毫无障碍地吸收着一切有助于自己成长的绘画知识和技巧。</h3></br><h3>“艺术贵在创造,学习传统不是重复历史,更不是做传统的奴隶。所谓继承传统,特别是要继承那些有志之士所开创的道路而未曾完成、未曾走下去的传统、技法,这才是发展了的传统。”</h3></br><h3>“要把文人画与民间画构通。还要向西画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如用色、用光、大块面的用笔用色等等,艺术上的‘路子越宽、天地越大’。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他这样说,且这样画。</h3></br> <h3>广阔丰富的艺术实践带来了深入的艺术思考。也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林曦明开始慢慢地在创作实践中以“现代意识、民族精神”为座右铭。后来,在时代的浪潮中,作品中带着江南水色和生活气息的林曦明,成为当年海派画家中一个面目较新的山水画家,简笔浓墨山水也成为人们识读林曦明山水的一个符号。他的《杨梅时节》《太湖之歌》和《洞庭桔子红》等中国画,深深地留在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里。</h3></br> <h3><strong>剪纸艺术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strong></h3></br><h3>谈及林曦明,不得不提的,还有他在剪纸上的卓越成就。“他的剪纸艺术基本代表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美术的发展新水平,他将传统的具有民俗程式的剪纸,变革为一种可以表现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剪纸。”有评论家这样写。</h3></br> <h3>表现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剪纸,是《劳军》《市上归来》《不误农时忙春耕》《姑嫂上冬学》和《丰收时节》等表现农村新生活的作品。从小接触到浙江乡间剪纸的他,参加土地改革时又被延安的木刻剪纸吸引,剪纸不仅具有时代特征,且兼备江南水乡的细腻温婉和西北高原的质朴粗犷。新鲜的社会,新鲜的生活,新鲜的题材,新鲜的表达,让林曦明的剪纸一下受到各方关注。</h3></br><h3>中国画和剪纸虽是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但最终在画家身上达到了某种殊途同归。“你看我的《秋收图》,两个人物造型和线条是从我的剪纸《麦收季节》中演化而来的,带有明显的剪纸风格,讲究力度,线条粗犷。”</h3></br> <h3>翻开厚厚的画集和剪纸集,林曦明他向我们介绍起自己的得意之作,言语之间有一种天真的自得与乐趣。这位97岁的老人,依然深深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h3></br> <p class="ql-block">林曦明用一生探索完美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几十年在宣纸上不动声色地完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极简主义的探索……同时难能可贵的是,如此深刻而巨大的画风变革却依然保持着中国画的血脉神气。这也就是林先生在自己的绘事生涯中倾心追求的‘现代意识和民族精神’的艺术大目标。”谈及林曦明,评论家毛时安曾这样说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谓“现代意识”,何谓“民族精神”?对此,林曦明有过自己的解释。“所谓现代意识,即是画是给今天的人看的,传统是进入的基础,但不能拘泥于传统,所以画作要中西结合;所谓民族精神,就是不能丢掉传统,传统中有很多东西值得借鉴和深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道至简,融汇一生创作经验的言语质朴无华,却依然可以给予今天的艺术创作以深刻的启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 |&nbsp;金 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编&nbsp;|&nbsp;小 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编 | 何亦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 | 蔡 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视频 | 潘华佳</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NKeu3T_DXCSzucDZNiGkX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