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雪节气之后,长江以南已经开启了入冬的进程,只因阳光持续在线,气温回升,温煦万物,使得山川大地依然呈现着深秋的五彩斑斓。<br> 苏轼有诗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南京人说,“春牛首,秋栖霞”。趁着秋天尚未走远,11月26日,与好友结伴,去南京游览栖霞山,只为抓住秋天的尾巴,定格橙黄橘绿的美好,留存五彩斑斓的印记。<br> 栖霞山,古称摄山,有“第一金陵名秀山”之称,以山高景美、古迹遍布、红叶满山著称于世。山麓下的栖霞古寺,是南京现存历史比较古老且规模最大的名山古刹,创建于南齐永明二年(484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佛教“三论宗”的祖庭。每年的秋末初冬,来此探古寻幽、礼佛朝圣、观光赏红的游人络绎不绝。<br> 进入风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高低错落、色彩缤纷的树木和白色的“栖霞禅寺”牌坊,顿时让人精神振奋起来。<br><br><br></h3> <h3> 走过牌坊,两排红枫夹道而立,一直通向山门。红枫在阳光的照耀下,鲜红似火,耀眼夺目。</h3> <h3> 步入山门,经过明镜湖、钟鼓楼、月牙池,拾级进入天王殿,中间大门的额墙上书写着“栖霞古寺”四个大字。大殿周边,有几棵高大的银杏树,金黄的叶片挂满枝头,黄得纯粹,令人心动。</h3> <h3> 出天王殿,穿过开阔的丹墀,拾级而上便是巍峨宏丽的毗卢宝殿,殿内金碧辉煌,毗卢佛像和侍立两旁的梵王、帝释、二十诸天的塑像,妆金着彩,金光闪闪,神态各异。</h3> <h3> 丹墀两侧各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树上黄叶大多已飘落。值得称道的是,每棵树下都有一圈低矮的石头围栏,既方便游人落座休息,又能将飘落的黄叶集中在一起。围栏内落叶似金,层层叠叠,如同铺上了厚厚的地毯,孩子们在落叶上蹦跳嘻戏,年青人则摆姿势拍美照,好开心哦。</h3> <h3> 再往上,是方丈室。偶遇步履匆忙的僧人,留下了难得的影像。</h3> <h3> 更上一层便是“藏经楼”,是寺院的最高处。</h3> <h3> 出寺院,南面有座舍利塔。该塔结构紧凑,雕饰华美,八角五檐,高15米,隋朝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下诏营建,现存石塔系五代南唐(937~975年)重建,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我国著名的佛教建筑艺术杰作。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舍利塔的东面,是另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岩,又名千佛岭,也叫千佛崖,是南京唯一一处六朝石刻遗迹,其建造年代早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17年,晚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31年。现存石窟佛龛200多个,石像500余尊,石窟大小不等,错落有致。1500多年来,佛龛佛像历经沧桑,曾遭多次人为破坏,历代屡有增补和修葺。</h3> <h3> 栖霞寺还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御制明征君碑,为唐朝上元三年(676年)所立,全名“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碑文是高宗李治所撰,碑阴面刻有高宗亲笔书写“栖霞”二字。<br> 明征君碑碑亭,位于天王殿丹墀左侧稍远处,由于来栖霞山之前未做功课,加之标识位置也不太醒目,我们在参观过程中竞将其遗漏,甚为遗憾。<br> 隋文帝诏建的舍利塔,唐高宗御制的明征君碑,南朝的千佛岩石窟,号称“隋塔唐碑千佛岩”,是栖霞最富盛名的三处国宝,历经千余年而岿然仅存,加之山前寺后尚有许多古人题刻,为栖霞平添了许多人文之美。</h3> <h3> 越往山上走,树木越茂密,漫山遍野,层林尽染。除了鸡爪槭和枫香这些老牌树种外,榉树、黄连木、乌桕等树木,也都进入了变色状态。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五颜六色,非常好看。</h3> <h3> 枫叶不仅形状漂亮,颜色也是艳丽多样,有红、有黄,有黄红、深红、暗红,有红中有黄、似红非红。叶面上的斑斑点点,是岁月的烙印还是旅途的坎坷?在百花凋落的季节,它们竭力装扮着深秋,带给初冬浓浓的诗意。</h3> <h3> 当然,数量最多、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艳红的枫叶,红如火焰,灿若云霞。热烈、深沉、透彻、飘逸,看得人激情澎湃,心绪难平。</h3> <h3> 枫叶不仅有唯美的艳红,更有那临风的飒爽。一簇又一簇红枫,在风中轻轻摆动,如旌旗飘扬,给人以力量,点燃起人们内心久违的激情。</h3> <h3> 枫叶染红了栖霞山,也染红了萧索寂寥的秋天;它营造出深秋初冬最靓丽的风景,愉悦了走进栖霞山的人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