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民实干家

193微书房

<p class="ql-block">  一周前,我写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整理了几句读“尧舜禅让”的感想。其实,尧舜禅让之际,在他们的部落里,还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p><p class="ql-block"> 一天,一个满身泥水、蓬头垢面的老人被捆绑着押上了羽山(古人说在今山东蓬莱,或者说在今江苏东海县)的山顶,老人没有向人们辩解,也没有祈求人们的宽恕,两眼看着山下滔滔的洪水,连连发出叹息,随着舜的一声号令(按照氏族的规定),老人的头被砍了下来,接着身体也被抛入山下的深渊中,这个老人就是治水无功而获罪的鲧(鲧使用筑堤栏水的办法,这边的水拦住了,那边又决了口,结果9年过去了未能成功)。</p><p class="ql-block"> 谁来继续领导大家治理洪水呢?部落“议事会”推举了鲧的儿子禹。据说禹接到舜治水命令时,结婚刚刚4天,但他二话没说。即辞别妻子涂山氏,奔赴了治水的前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广为流传的大禹刻像,出自山东武氏祠汉画像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去看一看。</p><p class="ql-block"> 禹弄清了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并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也都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昨天,看了两遍老拓在贵阳朝拜龙场驿王阳明后所写的《天地一阳明》,此文闲适悠然,字字珠玑,生花妙笔,言简意深!独立,心体,悟道……。学习!同时,引我查查王阳明圣人他是怎么看大禹的,一查还真有几句。</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说:大禹为百姓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所以老百姓拥戴大禹为圣人。然后王阳明又说:大禹成圣是因为治水吗?不是,大禹是为百姓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才被百姓拥戴为圣人。大禹有一颗为百姓的善心。这颗善心在大禹身上……。</p><p class="ql-block"> 看了这个以前未闻的道理,恍然大悟,圣人之道,大明于世。</p><p class="ql-block"> “成圣的善心就是做对百姓有利的事”。“做对百姓有利的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要有一颗仁爱百姓的心;第二要把为百姓的事情做好。仁爱百姓是良知,为百姓做事是良行。把良知和良行用于为百姓做事中就是圣人。这也就是王阳明的核心理念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就是良知和行为合一,其根源是有一颗仁爱的心,仁爱的心就是合天道的心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图》明代尤求创作的中国画,现收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河南开封禹王台大禹治水石刻(局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哈尔滨,也一直学习、工作、生活在哈尔滨这座城市。近九十年来,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及洪水也是多次。</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1932年7月,哈尔滨发生特大洪水。8月7日,松花江决堤,道外区大部分受淹。8日,顾乡、道里部分地区受淹。水灾造成23.8万人受灾(当时哈尔滨市人口38万),2万多人丧生,大多数人死于灾后瘟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数万难民流离失所,数万人露宿田野街头,啼饥号寒,惨不忍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7年9月6日,哈尔滨达到历史最高洪水位120.30米,期间又连降9次大雨……大堤脱坡366处,渗水、坍陷等险情不断发生,后经15万人在江堤上昼夜抢险,除江北农业区韩增店一处决口外,其余堤段均安然无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战斗在滨洲线上的抢险突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抗洪斗争的胜利,市政府决定修建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1958年7月3日开始动工,10月1日落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8年特大洪水是一场包括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江河流域地区的大洪水。据初步统计,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p><p class="ql-block"> 1998年大洪水,九江决堤是另外一件不得不说的事情。1998年8月7日13时左右,正当人们讨论荆江是否分洪时,长江大堤九江段决出了一个30米宽的大口子。洪水滔滔,向九江市奔流而去,局面一时无法控制。8月7日晚9时,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朱镕基总理去现场。他先去了荆州,然后到了九江。他怒斥九江大堤为“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朱镕基在九江大堤鼓励抗洪官兵坚决堵住决口。经军民三昼夜奋战,10日堵口围堰合龙。</p><p class="ql-block"> 1998年的洪水,哈尔滨防洪纪念塔江段江水已经高过江堤,地处两江交界处的大庆石油管理局头台油田有226口油井遭水淹……。1998年9月4日在军民共同努力下抗洪抢险斗争取得胜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98年10月4日,笔者在哈尔滨松花江边,后面一人多高的防汛沙袋还没有拆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3年松花江干流洪峰抵达哈尔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继续说禹。他是治水的总指挥,又是一位帅先士足的劳动者、实干家,十多年时间里,他每天搬石挖土,手磨得长满了老茧,常年累月站在水里,脚趾甲也脱落了。脸顾不上洗,头发乱了顾不上梳,整天蓬头垢面,辛苦劳作,手下人见了无不感动的流泪……。</p><p class="ql-block"> 钱理群教授在《看看鲁迅怎么写夏禹》一文中说: 小说 《理水》 ,写夏禹的故事。夏禹的故事大家很熟悉,我们先来看看鲁迅怎么写夏禹:“面目黧黑,衣服破旧”,而且“不穿袜子”,他一坐到椅子上就把两脚伸出来,大脚上长满栗子般的老茧。在鲁迅的笔下,夏禹是一个平民实干家的形象……他写夏禹,也不着重写他怎样创造治水的英雄业绩,仍旧写功成名就“以后”。首先是称呼变了,不再叫“禹”,而是叫“禹爷”——成为“爷”了……小说最后一句话鲁迅写得非常轻松:“终于太平到连百兽都会跳舞,凤凰也飞来凑热闹了”。果真是“太平盛世”了,禹这样的为民请命的人,现在也不成为威胁了,皆大欢喜了。但就是这“太平”二字掩盖了天下多少不平事,“太平”的背后又有多少血和泪!读到这里,人们不能不感到这轻松背后的沉重,从而引发出无限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4000年前,一个被泥浆淹没的小村子(喇家村)的遗址以及科学考证,你会发现大洪水、大禹治水可能真的存在过。</p><p class="ql-block"> 另有分析:汶川之“禹穴”是大禹出生处的象征;而绍兴宛委山的“禹穴”,是大禹治水得天书,取得治水经验的地方,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记其“二十而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古人的智慧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宛委山贺知章《龙瑞宫记》刻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时的讲话中指出:“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油画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虽然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并不意味着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p><p class="ql-block"> 疏也,堵也,疏堵结合,使洪水缓流、分流或安流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