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年中国简史》,(上册)读书笔记

云卷云舒

<p class="ql-block">  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中国,就是指在世界的东方、位居亚洲,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以汉族为主,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国家。这是现在的状况,也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常识。但是,如果顺着历史的长河往前追溯100年、500年、1000年、5000年,甚至5万年,是个什么情况?在图书馆看见这本书,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什么是中国?它是如何逐步变成现在的模样?重要的转折点在什么地方?这上下两册内容浩瀚,需要边阅读边笔记,否则,白耽误时间了。</p> <p class="ql-block">  文汇出版社,创办于1985年5月,是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图书出版机构。出版了很多著名作品,包括章晟曼的《先站住,再站高》、苏童的《私宴》、王安忆的《悲恸之地》、张欣的《谁可相倚》、史铁生的《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残雪的《末世爱情》、刘醒龙的《菩提醉了》等等。集团所属主要报刊有《解放日报》、《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等。文汇出版社以“大社科、大文化、大艺术”为出版定位,以人文、社科、传媒、教育图书为出版特色。</p> <p class="ql-block">  《五万年中国简史》由九位当代著名史学家共同撰写,他们各自负责自己所专长的历史片段。我认为合著有利也有弊,例如:各专家的学术观点是否一致不会前后矛盾?全篇的文风特色如何统一?各阶段历史阐述的简繁程度如何把握?</p> <p class="ql-block">  从目录中可以看出,本书是十分重视树立起自己的特色的:把沉闷的历史故事讲的活泼一点,把不同于其他史书的观念拎的更加突出一点,把有争议的问题提的更尖锐一点,把久远的历史与现实生活贴的更近一点……仅从目录上来看,确实很有特色和吸引人之处!</p> <p class="ql-block"> <b><u> 读书笔记:</u></b></p><p class="ql-block"><b> 一、导言 中国的诞生:第一批智人踏上中华大地(从5万年前开始讲起)</b></p><p class="ql-block"> 1.近几十年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揭示了现代人类(不论是什么肤色的人种)的共同直系祖先是20万年前在非洲大陆演化成的现代智人,他们约7万年前走出非洲,考古学家称之为罗德西亚人,是更早年代的海德堡人的一支后裔。海德堡人的另一支后裔被称为早期智人,他们在约80万年前走出非洲,逐步演化形成了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这两支人类的近亲在4万—五万年前消亡了,他们的灭迹据说与现代智人的侵入有关。中国疆域上的我们的祖先是四五万年前从非洲走出的现代智人的一支,他们从东南亚逐步由南向北迁徙,又经过从北向南、从东向西的迁移、进化、分化、融合,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成为中国人的祖先(并不只是汉族人的祖先)。而曾经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考古发现的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70万年前的蓝田人和50万年前的北京人,他们是在200万年前从非洲走出来的直立人,与我们人类只能算是远亲了。在距今约30万年前都灭绝了,他们都不是中国人的祖先。这种观点应该是史学界主流观点,有现代科技手段和基因理论的支撑。不过我以前看过一些不同说法,他们不愿意相信人类都是从非洲走出来的,否则为什么人类有肤色之分?他们提出人类多源发源理论,坚持认为在中国的疆域内,猿人或直立人可以独立地进化成人类,中国人的祖先源于本土而并非来自非洲。这种民族自尊心很可爱,但却没有过硬的考古发现予以支持,也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p><p class="ql-block"> 2.现代智人进入中国疆域的主要路径有两条:一是从两广陆海边境进入,一是从滇缅走廊进入。主要进入时间有两次,早的在4万年前,晚的在2万年左右。这种说法是有人类线粒体DNA研究支持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径、不同的批次、不同的环境陆陆续续进入的不同的群体,相互之间的差异肯定会存在。除了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去辨识,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语言学!从两广陆海边境进入的构成壮侗语系,滇缅走廊进入的最早沉淀在西南中国的构成孟-高棉语系,沿东海黄海海岸线北上构成蒙古语和通古斯-满语,而从滇缅走廊进入折向东偏北方向继续前行的构成苗、瑶语,而大体往正北方向前行的群体构成了原始汉藏共同语。他们极有可能是仰韶文化的创造者。约6000年前,他们分化成了说原始汉语和原始藏缅共同语的两群人。汉语藏语起源于同一种远古的共同语言已是语言学的定论,汉藏一家看来不假。</p><p class="ql-block"> 对语系的研究是近二十多年才兴起的。语系是根据语言的某些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之间有对应关系而对现有语言进行分类的一门科学。按照母语人口排序,世界上七大语系分别是: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尼日尔-刚果语系、亚非语系、南岛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和突厥语系,占了世界总人口的九成。与我们直接相关的汉藏语系,下分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等语族,语族之下包括了汉语、藏语、缅甸语、克伦语、壮语、苗语、瑶语等等。可以这样认为:语系反映出了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而且常常与分子生物学不谋而合、相互印证!</p><p class="ql-block"> 3.“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叶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内,铭文记录周成王追溯他的父亲周武王的话“余其宅兹中国”,意思是且让我安顿在这个称为中国的地方!这时中国的指向是洛阳一带。如此看来,三千多年前的中国画到现在的中国地图上只是一个点而已。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概念的范围扩大,但也仅指中原一带,即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到了西汉时期,北部的关中地区也包括在内了。此后,凡以华北核心地区作为统治基础的中央王朝所辖区域、所控制的版图范围都是中国了,已不局限于汉语人群、汉地社会和汉文化所达边界了。</p><p class="ql-block"> 值得重点指出的是:近1000年对中国疆域的拓展贡献极大的不是汉族人的政权,而是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元朝、清朝!我以前对少数民族统治汉民族痛心疾首,认为落后的游牧民族统治农业文明的汉族是历史的倒退,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对历史的认知不够全面。中国之所以能形成多民族、广疆域、大统一的国家,自辽、金到元、清,少数民族的贡献是巨大的。</p> <p class="ql-block"><b>  二、第一章 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公元前10000—前221年)</b></p><p class="ql-block"><b> </b>1.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造就相对应的生产关系,从而形成与生产关系相匹配的社会组织架构,即社会治理体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揭示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没有分析自然环境是否决定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当然,他重点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中国自秦统一以后是皇权统治的专制社会,这一特色是与中国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地球的末次冰河期结束于1.15万年,气候开始逐步变暖,新石器时代来临,黄河流域的农耕时代开始了。在四季分明的季风气候区里,农业既要靠河水灌溉又害怕雨水多带来的水涝,兴修水利必不可少。但是挖沟渠修河坝,靠一家一户甚至个别部落都难以完成,必须有权威的力量把利益相关的家庭、氏族、部落组织起来去共同完成。组织必须统一号令,谁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民主)是不行的!专制才能带来权威。说治水就不能不说到大禹,其父<span style="font-size: 18px;">鲧是尧手下的大臣,以堵治水失败被舜所杀,大禹以疏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span>大禹治水有功,被推选接替舜继任部落联盟首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禹</span>为了方便统筹治理,把整个地域划分为9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判、豫、梁、雍等州。禹继位之后,铸就了9个大鼎,即九鼎,象征至高无上的王权(专制)。<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大禹之前天下都是禅让制的,到大禹之后改为继承制了。封建专制统治自此萌芽了。权威不容质疑,专制就是唯我独尊。</span>传说禹年老的时候召集天下各部落首领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开庆功大会,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以供奉表示忠诚),仪式十分隆重。庆功大会开了3天,却还没见防风氏(我们汪家的祖先)的影踪。直到庆功会快结束时防风氏才气喘吁吁地赶到。禹对防风氏的怠慢格外恼火,不顾防风氏辩解,下令把防风氏斩了,杀一儆百,以显示自己的威势,后来才发现是自己错了。</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对2600多年前就实行民主制度的古希腊很感兴趣,找了一些书看过。古希腊民主思想是拒绝一个存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社会,它认为一个理想的城邦应该是所有公民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其原则是谁也不能自封为统治者,谁也不能以个人名义握有不可让渡的权力。直接与积极的自治是雅典公民的最高信条。民主制度的产生因素是多元的,但与古希腊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有关系吗?有些西方学者认为是的,"地理隔绝、交通不便、耕地缺乏、土壤贫瘠、气候干燥、雨量甚少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希腊城邦具有多样化、小型化和自给自足的文化特征。"在贫瘠狭小的空间要发展就需要对外经商或对外战争,经商和战争都是要赌上身家性命的,特别是战争,仅靠贵族是不行的,必须有平民自愿的参与,“要我卖命,那至少我要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吧?”“那是那是!”民主或由此产生。</p><p class="ql-block"> 2.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甲骨文开始,约3000多年。按我们被灌输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划分社会形态,其中封建社会时间漫长,起始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还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起于公元前475年战国中期,标志性事件是三家分晋),截止于1840年,即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从此之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的封建社会彻底结束了。据称这是按生产关系的性质来界定的。但是与“封建”一词的本义相去甚远!所谓封建是“封土建国”(封邦建国),意思是指分封的政治制度。最早出处《诗·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nbsp;分封制是西周最重要的制度。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分封制是西周王朝立国的基础。武王灭商是小国灭了大国,据史学家测算,周武王统治下的民众不超过20万,殷商王朝最保守估算也有百万之众。放眼天下,还有众多的异姓族群,怎么才能稳定姬姓周王朝的统治?实行“血亲大封建”!此举<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目的在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span>但是,你有什么资格分封?两个重要的观念出台了,一是“天下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管你姓啥名谁都得归我管辖!二是“天命观”,上天选择了我代天管理天下,因为我有德,德配天地,违抗我就是违抗天命!如此一来,分封的空间有了,分封的资格也有了。先以血缘关系分封,血浓于水啊!再以先代贵族、功臣分封。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既显大度胸怀于天下,又笼络人心消除了潜在隐患。同时,建都于洛阳,这里是天下之中,随着封土建邦,众国环伺,“中国”这一词也首次出现在了周文王的铭文中。不同氏族部族也都归统到了华夏民族的大纛之下。</p><p class="ql-block"> 虽然按传统口味周朝没有被界定为封建社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被称为封建思想的骨子里的东西在此时都已经产生了,例如“君权神授”、“任人唯亲”、“等级制”、“家天下”等等。虽然分封制到秦统一中国后,为“郡县制”所代,但“封建思想”却保留了下来,直至今日尚未根除。我还看到过一种理论,说中国的封建社会至1953年土改之后才结束,惊人之语啊!</p><p class="ql-block"> 3.自周开始,同姓不通婚。这并不是说周朝那会儿人们就懂得了血缘近会导致生育恶果的道理(对异姓姑表结亲,血缘关系再近也无人异议),而是分封制后,姬姓诸侯以联姻的方式消除所辖区域内异姓的对立。以非武力手段消除壁垒和对抗,这是高明的策略!还有一个异曲同工的高招,就是创造了礼乐文明(儒学经典《诗经》、《尚书》和《易》、《礼》中记载保存),以礼仪文化教化人民,树立共同的信念和价值取向,类似今天我们提倡的德育。孔子对周礼是推崇备至的。</p><p class="ql-block"> 4.春秋五霸:【齐桓公】在贤相管仲的辅佐下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军事、政治、税赋、外交等。孔子赞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力也。”还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齐桓公的霸业是“尊王攘夷”,团结华夏诸国抵御戎狄的入侵。【宋襄公】讲仁义讲秩序讲公正,孔子说他是“正而不谲”,用在战争中,“不鼓不成列”(人家没排好队列不能打)、“不禽二毛”(年纪大的敌人不要打)、“不重伤”(受伤失去战斗力的敌人不要杀),结果处处吃败仗。【晋文公】与宋襄公相反,他是工于心计,擅长假惺惺作秀,我觉得这是他年轻时避难流浪十六年的经历造成的,把人心揣摩透了。孔子说他“谲而不正”,他与介子推之间的恩怨故事是清明节的由来。【秦穆公】他的主要功绩是向江汉流域、岭南地区开拓边疆,“遂霸西戎,开地千里”。后人将结姻称为“秦晋之好”是秦穆公始作俑。值得一提的是晋文公(重耳)若无秦穆公相助,早客死他乡了!【楚庄王】善韬光养晦,善用人才,善于纳谏。成语“一鸣惊人”是楚庄王说的,历史上著名的“绝缨之宴”也是楚庄王杰作。在楚庄王发现和使用的人才中,孙叔敖是杰出的代表。孙叔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注重法治,稳固国内;整顿军队,增强军事实力,助楚庄王成为霸主。从春秋五霸的身上可以看出,此时虽已礼坏乐崩,但周礼的魅力还是在散发着人性之美。</p><p class="ql-block"> 5.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一个人才辈出、改革变法的时代。春秋无回天之力,修修补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礼已不再;沉疴积弊,蹊径需另辟!因此有了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变法、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变法之目的是国有财力、民能打仗。秦国商鞅变法实行户籍制,打造了最适合打仗的制度,最终灭了六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战国时代主要是七国之间的争霸(</span>齐、楚、燕、韩、赵、魏、秦),<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与国之间时敌时友是会有外交的,外交是要讲策略的。古人的智慧不简单,提出了“合纵连横”和“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什么叫合纵连横?“合众弱以攻一强”为合纵,“事一强以攻众弱”为连横。什么是远交近攻?</span>“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打下来的国土要能守住!离我远的,打胜了也难守住,不如先交朋友。</p><p class="ql-block"> 6.吕不韦,值得一记。传说他是秦始皇真正的父亲,靠他的运作,秦始皇得以继承王位,在22岁亲政之前,8年的时间都是吕不韦执政,政绩颇丰。执政期间,编撰巨著《吕氏春秋》,以道家思想贯穿始终,并融合各家学说,其重要目的就是调整秦国的崇尚军功、忽略文治的偏路。秦始皇主政后杀了吕不韦,把秦国纠偏的可能给掐灭了,致使秦统一天下后仍以霸道治国,所以没过15年很快就崩溃了。如果秦始皇不杀吕不韦,统一天下后以道家思想治理天下(统治者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秦国乃至中国的社会走向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现代一伟人曾说过:“百代都行秦政法”,这是出于对秦制的赞誉。我却以为,秦开启了中国的暴政之先河、滥用集权之先端,郡县制窒息了民众的思想、抑制了人性的光辉,加剧了社会的动荡,是中华民族的悲哀。</p><p class="ql-block"><b> 三、第二章 秦汉帝国:中华帝国的框架(公元前221年—189年)</b></p><p class="ql-block"><b> </b>1.“亡秦三叹”:其一叹是旧贵族之后项羽,“彼可取而代之”;其二叹是最小官员亭长刘邦,“大丈夫当如此矣”;其三叹是棚户区穷人陈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的崩溃是由于秦制度的不合理,过分迷信强权,以暴力碾压异己,破灭了所有人的安全感,封杀了所有人的生存空间、上升通道,造成了旧贵族、社会精英、底层民众聚集在一起反秦抗秦,秦岂有不亡之理?</p><p class="ql-block"> 2.郡县制,中央政府通过郡、县、乡、里,把中央政府颁布的命令直接落实到每一个老百姓头上。每一层级的负责人都是受雇佣、拿俸禄、对上负责的,他们不是权力的所有者,只是命令的执行人。这种体制的优点是垂直管理效率高,但同时带来了三大弊端:一是由于皇帝一竿子捅到底,各层级只是执行(无论对错),没有也不需要他们发挥积极主动作用,纠错机制丧失;二是最高权力机构决策是否正确合理,全凭皇帝个人素质能力眼界水平,因此期盼遇上明主圣君是几千年中国老百姓的愿望,民风难免要搞个人迷信、个人崇拜,上上下下其乐融融;三是只要干掉皇帝、端掉首都就可以改朝换代,刘邦为后人提供了成功案例,几千年来激励豪杰、枭雄前仆后继,改朝换代不断,社会进步却缓慢,遭殃的是老百姓。如果不是实行郡县制,那用什么体制来取代?联邦制!不要以为联邦制只是西方世界的专利,我觉得西周的封土建邦不就是诸侯联邦制吗?现在很多国家采用的都是联邦制,例如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等等,而且联邦制也不是只有一个模式,各国依据自己的历史和现状采取适合的模式。联邦制与郡县制的优劣之处正好相反,它的即时管理效率要低些,但能发挥多层级多方位的积极性,而且多元化的决策体制提供了及时纠偏机制,社会动荡相对要少些。秦开启郡县制先河,绵绵沿袭几千年,致使中国虽文明的早,但进步的慢、发展的缓,故吾言乃悲哀矣。</p><p class="ql-block"> 3.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上去是皇帝选择了儒学,实际上是因为儒家垄断了教育资源,国家的选官系统不得不与儒学合作。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教育一度采取“以吏为师”的方式,即由官员编撰字典供民间百姓学习识字。李斯编《仓颉》、赵高编《爰历》、胡毋敬编《博学》皆是缘于此计。但秦朝短命,这种以字典为教育的系统没有贯彻多长时间,儒学死灰复燃了。此后,无论是汉代的荐举制度还是唐宋以后的科举制度,欲为官、必儒学,这种绑定直到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才解除。儒学驾驭国人思想两千多年,是喜是悲?利大弊大?西方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是亚洲国家难于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我看有道理。儒学强调封建等级制度,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念,没有人格的平等也就不会有民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4.秦朝刚愎,无奈短命。楚汉相争,刘邦胜出。西楚霸王项羽屡战屡胜却最后兵败自刎乌江,令人扼腕叹息!对项羽宁可自刎也不愿渡乌江回江东以期东山再起,自古以来,杰出文豪诗人多有评议。如唐朝大诗人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大诗人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清朝学者姜宸英:虞歌曲尽怨天亡,潮落沙平旧战场。千里江东羞不渡,六朝曾此作金汤。(六朝古都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六国在南京建都。) 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章士钊:公孙落魄叟回肠,破庙题篇事可商。一入有心人眼底,化作天地大文章。</p><p class="ql-block"> 我亦题诗一首寄思真英雄项羽:包羞忍耻非吾愿,卷土再来视等闲。别姬逝骓豪笑去,但为颜面与尊严。</p> <p class="ql-block">  <b>  四、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民族与思想大融合(公元189—589年)</b></p><p class="ql-block">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分裂的时期,时间长达400多年,但之后却能复归统一!为什么?今人常夸说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过,其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因素的,我以为从这分裂的400年中更易探寻出答案。</p><p class="ql-block"> 2.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多年,却未以魏代汉、自己称帝,尽管条件早已具备,非不愿也,乃不敢也。忧“名分”且畏人言!曹操死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走的是汉献帝“禅让”的路线,尽管天下人都知道是在演戏,但要的是取得统治地位的合法性。第二年刘备亦称帝,走的是传承、复兴汉室的路线。为什么不可以早点称帝呢?因为汉朝汉献帝还存在。由此可见,讲究“正统”的观念、强调“名正言顺”的意识、注重执政的合法性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p><p class="ql-block"> 3.司马懿政变成功,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印证了我在前面说过的:郡县制的弱点之一,就是只要干掉皇帝、端掉首都就可以改朝换代!同样是为了“名分”、“正统”之缘故,司马懿、司马昭父子俩人虽实际控制了魏朝政权,但都没有称帝,直到十六年之后司马炎接受了魏朝末代皇帝曹奂的禅让,才建立了西晋。还是要名分啊!</p><p class="ql-block"> 4.司马昭灭了蜀汉,司马炎平定吴国,三国鼎立之势不复存在,晋实现了中华大地短暂的一统天下。短暂的主要原因在于皇室内部的权力之争、皇室与外戚的权力之争。这段故事很有意思:司马炎为了让极聪明的孙子司马遹今后能继承王位,先让愚笨儿子司马衷继位,就是那个晋惠帝,在闹饥荒饿死人时居然问手下大臣“何不食肉糜”者。司马衷虽笨,其又丑又黑的老婆贾南风却是厉害角色,先是用连环计杀了政敌杨骏、司马亮、卫瓘、王玮,又设计圈套诬陷并杀掉王位最佳继承人司马遹,实现了大权独揽。她的一系列神操作激怒了分封各地的众司马,各路司马诸侯王纷纷起义,八王之乱上演,朝廷内的争斗演变成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全国性内战,由勤王清君侧演变为诸侯争夺天下,由汉族各派别之间争斗演变成邀请北方胡族助拳参战,天下真的大乱了!从这段故事里可以看见“家天下”、郡县制的弊端所在以及此后近两千年宫廷政变的所有要素。可以说这种社会治理结构是不科学的,政体是极不稳定的。</p><p class="ql-block"> 5.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进中原,并且纷纷创立了政权,开启了汉民族与外来民族的大融合。大融合包括了血缘、文化、艺术、习俗、宗教、思想、语言、文字、物种、技能、技艺、工艺、货币、服饰等等,汉语中凡带“胡”字的物品都是西方北方外来物,如胡琴、胡椒、胡麻、胡瓜等等都是那时进入了汉民族生活当中的。佛教、石窟艺术也是在那时大规模进入中原的。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绝对是件好事,尽管当时时局动乱、战事不断、百姓遭殃。</p><p class="ql-block"> 6.传入中国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倡导众生平等,众生均可往生极乐国土。后逐步形成八宗,即:三论宗(法性宗)、瑜伽宗(法相宗)、天台宗、<span style="font-size: 18px;">禅宗、</span>贤首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密宗。</p><p class="ql-block"> 7.中国此时的东西方交流甚至包括了东罗马帝国!国内出土的罗马金币、罗马工艺的玻璃器皿充分证明了这个事实。而往东南方向则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包括朝鲜、日本和越南。汉字文化圈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方面:汉字文化、儒家思想、律令制度、佛教信仰。</p><p class="ql-block"> 本书语言生动活泼,少书卷气,有的地方像在课堂上与学生交谈,接近口语化。很多观点角度独特、观念新颖,但总感觉好多地方没讲清讲透,遮遮掩掩,不够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