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源游记

蔡幼生

<p class="ql-block">笔者与朋友相约11月26日去徐家汇行摄,我提议先去徐家汇天主教堂和光启公园,后续的行摄线路由他来规划。当然他知道,我们不是去看高大上的现代建筑,而是参观历史古迹。于是,我从他那里第一次听到了“徐家汇源”这个概念,他说我们还去圣母院旧址、土山湾博物馆、电影博物馆、百代公司旧址;徐汇公学(今徐汇中学)和徐家汇藏书楼也属徐家汇源,但未被列入这次行摄计划。</p><p class="ql-block">徐家汇的形成与明末大学士、科学家徐光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在此建农庄,从事农业实验并著书立说。他1633年在京逝世后归葬在这里,其后代陆续聚居于此,守墓和繁衍生息,这里是肇嘉浜、蒲汇塘、法华泾三水的汇合处,当地居民称之“徐家厍”,后来演变成“徐家汇”。</p><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后,鉴于徐光启后裔笃信天主教,法国天主教耶稣会江南教区选址徐家汇,建教堂、藏书楼、天文台、博物馆,办学校、孤儿院及其土山湾教育机构。“西学东渐”在这里生根发芽,造就了上海近代文明,结出了海派文化之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官方宣传资料显示,徐家汇源的范围:东至宛平路,南临蒲汇塘路,西至文定路,北达广元西路,占地2.4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笔者在参观土山湾博物馆时摄下了徐家汇源模型。图中间横向的小河现在是宽广的漕溪北路,图左下方是徐汇中学和天主教堂。其他历史建筑这里不一一指明,下文会有详细介绍。总之,完整的徐家汇源如今已不复存在,不少历史建筑早已被拆除,仅存的几个则湮没在宽广的马路和林立的高楼之中。今日的徐家汇是上海的重要副中心之一,交通发达,商业繁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天主教徐家汇圣依纳爵主教座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是徐家汇源的重要标志,建于1904-1910年,仿中世纪哥特式(主要特征:尖拱门窗),砖木结构,外墙为清一色红砖,花岗石镶边,高79米,占地面积2670平方米,整个建筑挺拔庄严。如果航拍的话,教堂的屋顶呈现一个十字架形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不在开放时间,未能入内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教堂正门前是偌大的广场(前不久完成了改造),布置着草坪、花卉、树木和路灯。</p><p class="ql-block">(横版看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徐光启纪念雕像</b></p><p class="ql-block">坐落于漕溪北路南丹路拐角处。</p><p class="ql-block">从漕溪北路拐入南丹路向西走二、三百米便是光启公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徐家汇大修道院旧址</b></p><p class="ql-block">位于光启公园对面。这座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于1929年底落成,中国大陆第一家修道院从外滩旁边的董家渡迁入于此。徐汇区检察院曾设于此,现在大楼底层对外开放,设置《徐汇区展示厅》,其中有大修道院奠基、1940年代徐家汇天主教堂做礼拜和圣诞节的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上图:光启公园入口</p><p class="ql-block">下图:入口处石牌坊,三门四柱,中门上方凹刻“文武元勋”(留意“武”字)。公园不大,但小巧玲珑。</p> <p class="ql-block">以下两图为</p><p class="ql-block"><b>•</b>徐光启墓</p><p class="ql-block"><b>•</b>徐光启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由明代宅第建筑“南春华堂”异地保护改建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徐光启的评价(展板)</p> <p class="ql-block">展廊一瞥</p> <p class="ql-block">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人,1582年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在京去世。他用汉语传教,把基督教演绎成一种类似于并能兼容儒教的伦理体系。同时以自然科学知识博取国人的好感。</p><p class="ql-block">该雕塑为意大利利玛窦国际基金会捐赠。</p> <p class="ql-block">利玛窦(Matteo Ricci)和徐光启等人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影响了中国原有的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还合译了几何学方面多本著作。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与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先后被12次刻印。</p> <p class="ql-block">1629年,徐光启督領修历法,经常夜登观象台,主持观测、实绘,多次实测的结果表明,新历法比《大统法》和《回回法》精确得多,以“分”来预测日月食发生的时间,这是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精密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土山湾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864年,天主教耶稣会江南教区在土山湾建起了孤儿院,收养6-12岁男童,孤儿年满12岁开始学艺,六年毕业后可留院工作或外出谋生,设鞋作、木工、五金、照相、印刷、绘画、彩绘玻璃等部门,最后发展成土山湾工艺厂,孤儿院终止于1960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外廊</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中国牌楼</p><p class="ql-block">由孤儿院十多名有工艺才华的孤儿在德国修士葛承亮带领下经过一年多时间雕刻制作而成,参展“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并获得最高奖。此后几经转辗,终于2009年回归,残缺部分得以修复。牌楼高5.8米,宽5.2米,柚木材质。</p> <p class="ql-block">四根龙柱周边共有10头狮子。</p> <p class="ql-block">龙柱上部加有雕刻小板,共同支撑斗拱和坡顶。</p> <p class="ql-block">牌楼上的雕刻讲述《三国演义》的故事,刻画中国传统的吉祥元素,如双龙戏珠、八仙过海、和合二仙、驾鹤飞升等等。</p><p class="ql-block">(横版看图)</p> <p class="ql-block">葛承亮雕塑</p><p class="ql-block">德国修士葛承亮(1853-1931)的德语姓名为Aloysius Beck,他起汉语名“葛承亮”,出于对诸葛亮的崇敬,建筑师,1892年来华,1894年起担任木工部主任,设计制作比利时莱肯宫订购的中式小楼和小亭,负责制作土山湾中国牌楼、中国宝塔等大型木雕作品。</p> <p class="ql-block">雕塑:葛承亮在传授木工技艺</p> <p class="ql-block">土山湾画馆(展板)</p> <p class="ql-block">土山湾印书馆(展板)</p> <p class="ql-block">彩绘玻璃</p> <p class="ql-block">彩绘玻璃雕花橱柜</p><p class="ql-block">1912年由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制作,主体材质为红柳桉木,高2.13米,宽1.52米,进深0.41米,柜门镶有彩绘玻璃,其他部分雕刻繁复精致,雕有松竹梅、福寿、五爪云龙等图案,参加了1915年美国旧金山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后留于美国,为私人收藏,2013年回归上海土山湾。</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陈展结束语(展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上海电影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海电影博物馆位于上海电影集团大楼内,楼前广场上竖立着大型的工农兵雕塑,上海电影制片厂生产的影片就以它为片头。</p><p class="ql-block">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1896年,中国第一场“西洋影戏”在上海放映。1913年,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在上海制作完成。1921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故事片在上海诞生。回顾中国电影百年,上海电影代表中国电影的童年和青春期,可谓是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晋导演雕塑</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一楼的“荣誉墙”,陈列着上影厂获得过的奖杯。</p><p class="ql-block">电影博物馆面积大,全部参观需2-3个小时,笔者这次未进入,以后择日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从电影博物馆出来,沿着漕溪北路朝徐家汇方向走,不远处的亚都国际名园门前有一排银杏树在阳光照射下金光耀眼。再往前走一点便到了圣母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圣母院旧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主教拯亡会圣母院于1869年迁入徐家汇,与耶稣会孤儿院隔小河相望。现存的白色五层楼房系圣母院主体建筑,建于1929年。当时圣母院设有崇德女校、启明女校、育婴堂和一些作坊,规模庞大。杨绛(1911-2016)先生于1923-28年就读于启明女校,教师既有神父,更多是拯亡会嬷嬷。</span></p> <p class="ql-block">圣母院(主体建筑)西面山墙和西门(此图载自网络)</p><p class="ql-block">底楼和二楼租赁给“上海老站”餐馆使用。三楼和四楼出租给某公司。</p> <p class="ql-block">圣母院底层走廊,地砖是从法国进口的,两侧墙上挂着老上海的黑白照片。</p> <p class="ql-block">底层东端的过道门和门旁的装饰吊柜,富有艺术性,做工考究,这些应该是从圣母院保留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包房的木门镶有彩绘玻璃。</p> <p class="ql-block">厕所门外的装饰还保留着圣母院时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大包房</p> <p class="ql-block">底楼中间朝南一侧是大餐厅,保留了原先的大壁炉。</p><p class="ql-block">(横版看图)</p> <p class="ql-block">大餐厅内摆放着老留声机,桌椅等都挺讲究的。</p> <p class="ql-block">大餐厅南面一侧连着带方柱子的外廊,经用玻璃封包也成了餐厅的一部分。笔者和朋友在此就餐。透过玻璃拍摄到摆放在花园里的一节火车机头和两节车厢。车厢内灯火通明,也在营业中,追求新奇的食客需提前预订在此用餐。</p> <p class="ql-block">走廊里的长椅子也非同一般。</p><p class="ql-block">笔者估计,这里的硬件设施至今还保留着圣母院时的原貌,其中的木工部分该是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制作。圣母院的嬷嬷于上世纪末迁去了浦东唐墓桥露德圣母堂——浦东最大的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百代唱片公司旧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8年,法国百代兄弟在上海设立分公司,它是旧中国最大的唱片生产和销售公司。聂耳在1934年进百代唱片公司任音乐部主任,在此期间创作了《矿工歌》、《大路歌》和为电影《风云儿女》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歌曲30余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为该楼入口一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该楼的正面,它建于1921年,因其屋顶和外墙为红色,故被称为“小红楼”,原是百代唱片公司的办公楼。1952年,这里是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唱片厂。2000年,唱片厂和相邻的大中华橡胶厂被拆除(前者保留了小红楼,后者保留了大烟囱),改建成徐家汇公园。 感恩时任市长汪道涵作出了这个英明远见的决定。</p> <p class="ql-block">陪同笔者参观的朋友曾在此工作多年,他介绍说,小红楼二楼这个弧拱形窗和阳台的铁铸栏杆原来是没有的,是2000年破墙改建的,犹如画龙点睛,更彰显出小红楼的西班牙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唱片公司编辑办公室,现为展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