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 族 风 情

@陪伴佐佑

<p class="ql-block">摄 影:赵 广 田</p><p class="ql-block">撰 文:谢 建 新(@陪伴佐佑)</p> <p class="ql-block">摄影札记:自20世纪80年代我一开始进入藏区采风,就对这里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就对草原上的藏族同胞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感。一年有两三次进藏,每年藏区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法会和节日,这些独特的藏区宗教题材应该是我们摄影人最喜欢的拍摄资源和创作源泉之一。去甘南藏区的次数多了,感到还是藏区的人物更能打动我,是我应该重点表现的题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来我走遍了除云南外的中国全部藏区,特别是甘南、川西、青海的藏区反复去过多次。自80年代末,为了方便国内外的影友来创作,我给大家开辟了两条藏区摄影创作路线,每年按冬季和夏季有两次进藏区。三十多年来,甘肃省现代摄影学会组织摄影创作团上百个有千余人参加,大部分时间是我亲自带队,我的藏区的人文作品大都是带团时拍摄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拍摄藏区的人文作品必须对这里的民族宗教习俗和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否则你就是纯粹的猎奇,拍不出有深度的作品。80年代初藏区没有对外开放,只有甘南的拉卜楞寺可以让摄影人进。90年代可以进入郎木寺,90年代中期后可以进入青海及川西的藏区,那时的道路及食宿条件都已经有了改善。进入21世纪,藏区都在开发旅游,摄影人及旅游人多了,很多事物都发生了改变。藏人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也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藏区独特的环境却没有了。特别是摄影人和游人大批涌入,给多年宁静的高原带来了不适的喧嚣。有的人不懂这里的宗教习俗,个别人不尊重这里的宗教礼仪,拿着相机在神圣的法会现场乱跑乱拍,举着超广角镜头对着膜拜朝圣的老人脸部瞎拍,损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少数藏民见到摄影人,那种曾经热情好客的态度没有了,甚至很反感,有的竟拿小石头砸摄影人,出现很多不愉快的事。我多次带团进藏区,屡屡告诫大家注意事项,要求一定要尊重当地的习俗,严禁冒犯人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藏族人很好客、心诚,你与他们交往也必须要心诚,要言而有信,决不能欺骗人家。他们信仰佛教,且十分的虔诚,为了佛,能把辛苦一年放牧牛羊卖的钱捐献给寺庙,供奉给佛祖,他们个人的生活却十分简朴。雪域高原造就了藏民族的好客,男人彪悍、心底宽广,妇女温顺、勤劳简朴。在藏区我有很多藏族朋友,其中还有活佛朋友,他们给我的摄影创作提供了许多便利。我很喜欢他们,敬慕他们那种因为信仰而虔诚的态度,我愿意给他们塑像,赞美他们。我的镜头在拍摄他们的时候,也是怀着一颗敬仰的心在拍摄。不管是镜头里的僧人,还是祈祷中的老人、挤牛奶的妇女、玩耍中的孩子,我都是正能量的地刻画他们。在藏区人物拍摄最多的还是孩子,我更喜欢他们,因为他们天真无邪,特别是他们的眼睛,是那么的坚毅,就像雄鹰一样。这应该是我寻找的形象,是我应该刻画的眼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赵 广 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背上的摇篮》1986年2月拍于甘南</p><p class="ql-block"><br></p> <h3>《藏袍》2010年·达日</h3></br> <h3>《墙上贴牛粪的女孩》·2013年拍于甘孜</h3></br> <h3>《高原后》拍2001年于青海玉树</h3></br> <h3>《祈祷》2001年拍于郎木寺</h3></br> <h3>《高原魂》2000年拍于郎木寺</h3></br> <h3>《冬》2014年郎木寺</h3></br> <p class="ql-block">《浴》2008年2月拍于青海贵德</p><p class="ql-block">编者注:为响应“美篇”要求,此片已虚化。抱歉🙏</p> <h3>《 爱之温泉》1998年迭部</h3></br> <h3>《吃舍饭》2016年同仁</h3></br> <h3>《锅庄舞》2016年碌曲</h3></br> <h3>《寻觅》2016年同仁</h3></br> <h3>《鼓手》2017年拍于青海</h3></br> <h3>《梳妆》2013年拍于甘南舟曲</h3></br> <h3>《炊》2016年石渠</h3></br> <h3>《过河》2010年拍摄于甘南<br></br></h3></br> <h3>《挤牛奶》2011年西藏</h3></br> <h3>《佛门弟子》拍于拉卜楞寺</h3></br> <h3>《佛门弟子》2010年拍于同仁</h3></br> <h3>《佛门弟子》2012年同仁</h3></br> <h3>《阳光浴佛堂》2010年拍于阿坝</h3></br> <h3>《迎活佛》2010年碌曲</h3></br> <h3>《快乐的僧人》2011年色达</h3></br> <h3>《僧官》2003年拍于甘南拉卜楞寺</h3></br> <h3>《小喇嘛》2010年2月阿坝</h3></br> <h3>《神湖》2011年西藏</h3></br> <h3>《法舞饰演者》2013年2月拍于青海郭玛日寺</h3></br> <h3>《喇嘛舞》2014年拍于甘孜</h3></br> <h3>《佛门信徒》2011年同仁</h3></br> <h3>《朝圣之路》2011年拍于红原</h3></br> <h3>《藏乡小卖部》2013年甘孜</h3></br> <h3>《祈祷》入选全国21届摄影艺术展,拍于2000年2月</h3></br> <h3>《祈祷者》2014年甘孜</h3></br> <h3>《插箭》2011年合作</h3></br> <h3>《迷路的小黄羊》2019年2月拍于郎木寺</h3></br> <h3>《佛门》2019年郎木寺</h3></br> <h3>《佛门弟子》2016年拍于青海玉树</h3></br> <h3>《祈祷者》2014年玉树</h3></br> <h3>《祭山神》2011年合作</h3></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 藏 民 造 像,为 信 仰 歌 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藏族风情》读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打开邮箱,摄影家赵广田拍摄的一组《藏族风情》展现在我的眼前,读着读着,感动自心底油然而生。我想:无论何时,藏地风情片都会让人钟爱有加,心生感动……那神山圣水,雪域高原,天旷地阔,风俗人情,不仅充满了神奇与神秘,而且令人心潮澎湃、心驰神往。因为那里,是一个崇尚信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去过藏地的人会感动于这组影像的旖旎风光、异域风情,去过藏地的人会看出影像背后的故事和拍摄者的不易。几十年来,赵广田一个人,一架相机,走过了藏地的春夏秋冬,亦走过藏地的清晨日暮。他的镜头和影像具有物理的质感,淳朴率真,灵动自然,既展现了藏地苍凉壮阔的自然风光,也体现出信仰与现实冲突时个体的无奈与坚忍。《藏族风情》影像直观呈现的人与自然以及信仰的坚持与坚守,朴实而真诚,读后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感触颇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0年代,赵广田开始涉足藏区摄影,春夏秋冬,雨雪风霜从未间断,他的足迹遍布甘青川藏地与西藏,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人迹罕至的藏区腹地进行摄影创作。无论山川草木、雪山圣湖,抑或造物生灵,虔诚藏民,所有的形状、质感、肌理、线条以及流动其中的气息、隐含其中的关系,都在镜头光影精炼的抽绎后产生了精妙的幻化,使明确与模糊、熟悉与陌生、主体与陪体、抽象与具体之间不再是对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种自由穿越于矛盾之间的主体意识,经由反复观看的感受与理解,在变动不居的丰富表达中升华为一种趋向永恒的心灵和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组照中有一幅黑白影像《妈妈背上的摇篮》给我印象很深,冰天雪地里,年轻的藏族妈妈带着孩子在经房转经,顶天立地的构图,压得很低的视线与妇女健壮的体魄,画面充满了高原人的气息。黑白胶片带着明显的年代印迹,孩子在妈妈背上,鹰一般的眼睛回头张望,那双炯炯有神又充满惊讶的眼睛是这幅作品的亮点。其影像摒除了嘈杂的色彩,仅仅保留了最直观的黑白,使画面简洁到需要观者通过自身想象来发掘其空白之处,却又鲜明到足以引导读者的想象力,不偏离摄者所期望的影像空间。纵观《藏族风情》,作品大气厚重,色彩斑斓。广田善用光线,以真实来反映影像色泽质感见长,能将微小的真实勾勒成一个辽阔的故事。不可否认,经广田精心打磨的作品是他在艺术探索和书写现实上双重沉淀后的注脚,而他的经历与摄影人生早已被数年如一日的勤勉赋予了厚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了解广田的知道,他的影像之所以宏伟浩荡,洒脱无羁,是与他生命的经历编织在一起的,他的人生与腑肺的影像背后都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所以,他的作品才特别能打动人。他对风光、人文题材精神本质的表达,能“以小取大”“舍形取意”。“一技之能,全在于道。”古往今来,凡是大造化的艺术家必有其“道”。《藏族风情》中,呈现出他对光影、色调、构图之“道”,通过影像图解其所思所想,其目的不是娱人眼球,而是基于文化意义的建构。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直接从正在发生剧烈变革、百舸争流、日新月异的现时摄影生态内部出发,将个体一以贯之、历久弥新的艺术探索坦诚地置于当代语境的考验与多元审视之下,以鲜明而独到的摄影语言书写了自身对于当代视觉文化的深入思考,不疾不徐、不慌不乱、不骄不躁、清醒冷静、坦然真诚、从容淡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溪流以静对,访草木以素心,登高极目知天地之大,置己苍茫知寸身之微。在与山水的相处里,懂得了如何跟自我所在的世界相处。自然示阔旷于万物,只是想告诉每一个生命,走出自我的狭窄,不必为一人一事一物所拘泥,心无宕动,世界自风烟俱静。信仰,则是对伟大精神价值的信奉和坚守。一个人,应该有信仰。一个有信仰的人,才会更加懂得精神、灵魂比物质、肉体更为重要。唯其如此,人活着才会有方向,简单明了、不掖不藏,坦然自若、自在安详。与其说灵魂使人具有神性,不如说信仰,则赋予人神圣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藏族风情》让我相信:世间之美,唯有平和之人才会发现,唯有宁静之心方能捕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 建 新(@陪伴佐佑)</p><p class="ql-block"> 2021年冬于郑州海为科技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赵广田:</b>山东省东阿县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影视艺术专业。民盟甘肃省委员,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文物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中国文物摄影委员会理事。曾任甘肃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现为甘肃省现代摄影学会会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篇摘自:《武大摄影群体研究》公众号</p><p class="ql-block">详情查阅:《武大摄影群体研究》公众号</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V35J7HgGb6fwszO6VXWn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