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缙英

<p class="ql-block">  父亲:梁昌兰,1927年4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岭县箬横镇。1950年至1987年在中央水利部、水利电力部、电力部等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7年离休,享受司局级待遇。</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爱学习,少时家贫,可并没有影响他爱学习的习性。</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年轻时的他一定读了不少书,背了不少诗词,以至于后来要用到时,随口而出,印象最深的是:1977年听说恢复高考,父亲进家门随口说出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兴奋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缺少父亲的照片,拍于1969年。</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父亲下放到宁夏青铜峡迎门滩五七干校。</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二姐不满16周岁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回忆我的“干校”童年时光</b></p><p class="ql-block"> ——读杨绛《干校六记》有感</p><p class="ql-block"> 梁缙英</p><p class="ql-block"> 杨绛先生以轻盈的笔调,描述下放干校的生活,讲诉衣食住行的琐事,描绘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文中所述一切是那么的熟悉。因为,我随父母在宁夏五七干校也度过了一段纯真的童年时光。不一样的干校,却有相似的生活境遇。如今,闲暇时再翻开《干校六记》,仍是思绪万千,我的“干校”童年时光也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虽然在文革中我还小,仍依稀记得爸爸下放宁夏五七干校的情景:当时爸爸戴着大红花,和好多的叔叔阿姨一起去的,觉得爸爸很光荣,我很高兴。这和《干校六记》里文学所下放时,学部敲锣打鼓众人欢送的场景并无二致。之后的六九年底,二姐去了北大荒,她也是戴着大红花,高高兴兴去的。二姐走后不久,爸爸回北京接妈妈、哥哥和我去宁夏。走前我们把家中可带的东西都整理好放入箱中,然后用草绳捆了又捆,生怕路上摔坏了。我开心地告别了小伙伴,平生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那股高兴劲儿别提了。</p><p class="ql-block"> 到宁夏的第一个晚上我们住在董府,睡的是地铺。妈妈先在地上放了好多好多的干稻草,然后放上一个草垫子,再将快件运到的床单、被褥等铺上。我觉得很新鲜,睡得很踏实。</p><p class="ql-block"> 董府是由高高的土城墙围起来的,城墙上宽敞平坦,还有枪眼和瞭望孔,城墙中间有一扇大大的门,门外有一对石狮子。董府内有好几个院子,院子是相互贯通的,晚上我们常躲猫猫玩,董府城墙外种了一圈挺拔的杨树,旁边有一条小河,冬天结着厚厚的冰。</p><p class="ql-block"> 董府的那段日子,我们跟当地孩子一起上学。他们白天要干活,所以上课时间多在夜晚,出于新鲜好玩,有时白天我也主动和他们一起去拾糞,还送他们一些毛主席像章,他们知道我是从北京来的,是毛主席身边来的,对我很友好。</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们,对毛主席都有一颗特别赤城的心。记得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河边玩耍,玩到高兴时大家都爬到柳树上,采柳枝做柳哨、柳帽,不知怎的我衣兜内大姐从北京寄来的一本毛主席语录掉入黄河边,我立即跳下去捡,可哪知黄河边土渲,我大半个身子掉入水中,多亏当地一位年龄比我大好几岁的同班同学把我拽上来。</p><p class="ql-block"> 我生于六十年代初,遇上自然灾害,从小身体不太好。一次,我嗓子痛发高烧,数天不见好转,一同下放来的医生说有青梅素就好了,爸爸找遍了当地的卫生院也没找到,一位好心的阿姨把从北京带的两支青梅素送给了我,当时连皮试都没做就打下去了,现在想想还真有点后怕。杨绛先生在文章中,担心钱钟书先生水塘边洗衣服跌落水塘,而我的父母则担心孩子生病。在干校这样的环境里,不一样的担忧背后是一样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在董府时不让自家开火做饭,一律吃大锅饭,还得经常去吃用糠和菜叶做的忆苦饭,更不让随便去集市买东西吃。有时在赶集的那天妈妈会悄悄带我到董府外从老乡手里买几个鸡蛋,我们就用砖块、土旮瘩等搭个炉子,捡些小树枝,用偷带出的小铝锅把鸡蛋煮熟,这时就怕风大、树枝不太干。 </p><p class="ql-block"> 没过多久,我们搬到青铜峡去了,爸爸仍然在迎门滩五七干校。这时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房子是用土坯垒成的,房内有灶台,可以自己生火做饭了。我家的房子靠着黄河边,水不成问题,但很浑浊,妈妈每晚都要用明矾去搅拌一大缸的水,以备第二天做饭用。买来的煤掺有很多不容易烧的黑石块,我放学后常跟当地的同学去捡工厂倒出来未完全燃烧透的煤渣,煤渣很好烧。有时家中没有了,妈妈还会说:你什么时候再去捡点煤渣吧。这期间妈妈买了一只母鸡,并给它做了个笼子,偷偷在家里养着,这只鸡刚买回来每周能下3、4个鸡蛋,后来开始下软壳蛋了,妈妈说这是因为鸡没有见阳光,没有吃到地上一些硬壳东西的缘故,没办法家里把鸡杀了,杀鸡时我哭了,一块肉也没吃。</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艰苦的环境里,妈妈想方设法让我们吃好。所以,当我在《干校六记》里读到何其芳吃鱼的故事,读到杨绛先生他们种白菜的故事,我会心地笑了,笑着笑着,眼眶却湿润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宁夏渡过了11个月,这时下放到干校来没有问题的同志会分配到各水电工程局,爸爸分到了贵州水电八局,我们一家又辗转到了贵州。在宁夏去往贵州的火车上,爸爸带我们去餐车第一次吃到有名的黄河鲤鱼,没觉得它有什么好吃,现在也想不起它的味道了。</p><p class="ql-block"> 随爸爸下放干校的经历已过去四十多年,至今我仍记得那浑浑的黄河水、那干裂的盐碱地和那漫天的风沙,知道芦根、苦苦菜可以充饥,更忘不了那沙漠中顽强生长的胡葱(一种植物),这一切都将成为我童年中抹不去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仍能时常引起我深切的共鸣。她描绘的干校生活,也勾起我一段童年时光的重现。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不正是我们在艰苦的环境里对生活应该持有的态度吗?</p> <p class="ql-block">  (此文写于2015年,获得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师生读书征文活动特别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姐(左下一)与一同下乡的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下乡回忆</b></p><p class="ql-block"> 梁艺英</p><p class="ql-block"> (一)家信</p><p class="ql-block"> 1969年9月25号,我和班上的同学们一起,就要从北京去东北建设兵团了。因爸爸已于几个月前由水电部下放到宁夏五七干校劳动没有在京,从没送我到过师大女附中的妈妈牵着8岁的小妹妹一定要把我送到学校门口,并在早饭时单独花了八分钱给我买了一个我平时最喜欢吃的糖耳朵(也叫蜜麻花)。到了学校见到同学后我就催着妈妈叫她快点回家,我忘不了妈妈和我分开后走路用手擦拭眼泪的背影,小妹妹还不知事,来去的一路上只是乖乖的被妈妈领着。其实在知道第二天就要离开妈妈独自一人去到遥远的东北时,晚上我曾在被窝里悄悄哭了好久,走的那一天我还未满16周岁。</p><p class="ql-block"> 下乡后的第二个月,我接到了爸爸发信地址是“北京大盆胡同8号”的一封来信,未拆信时心中一阵激动,认为爸爸可能落实政策从干校又回到北京工作了,认为大病初愈的妈妈终于可以有人帮助照顾了。但爸爸在信中告诉我:妈妈自我走后非常想我,时常一个人掉眼泪;还告诉我,他这次回北京是要按照水电部领导指示将全家一起都迁到宁夏青铜峡五七干校生活。看完信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从此我在北京没有家了,从此我体弱的妈妈也要到一个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地方去生活了。</p><p class="ql-block"> 我心中十分难过,真的是有千言万语想和爸妈说。我给爸妈回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亲爱的爸爸妈妈:爸爸的来信让我知道了家里的情况,我想全家一起都到宁夏五七干校后,可能生活条件会差一些,但这样的情况又不是我们一家,至少您和妈妈还有弟弟妹妹又可以生活在一起了,希望你们到了那里要好好照顾自己,千万不要让妈妈再生病了。我们现在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农村锻炼,每月国家还给我们发32块钱的工资,想想在旧社会,许多我们这样年龄的孩子都吃不饱穿不暖,比起解放前,我们已经是十分幸运了,希望你们不要过多的挂念我。”</p><p class="ql-block"> 很快爸爸回信了,信的大意是:看了你的来信,没想到你小小年纪思想境界竟如此之高,只要你一切都好我们就可以放心了。家里的事情你也不用过多挂念,我们正在按照组织安排做搬家事宜。</p><p class="ql-block"> 收到这封信的当晚,我难以抑制住自己的心情,天黑时在屋外拉着班上一个女同学的手哭了,边哭边说:“我想家!”</p><p class="ql-block"> (二)第一次探亲</p><p class="ql-block"> 在东北劳动生活了2年之后,终于盼来了知青们第一次的探亲假。而在这2年当中,我的父亲又从宁夏五七干校分配到贵州乌江渡水电八局,全家又搬到了贵州山区,自然我的探亲中转行程是:连队——密山——北京——重庆——贵州。</p><p class="ql-block"> 批准和我同时探亲的是连队一个北京男知青,火车到北京时,已经是晚上大约8点钟左右了,那个男知青问我:“今晚你住哪”?我脱口而出:“我回大盆儿胡同”。我俩同坐了几站公交车后,在一个地方分手他回家去了,剩下我一个人后,我突然感到莫名的恐慌无助,刚才还说“我回大盆儿胡同”时的底气已然全无,大盆儿胡同哪里还有我的家啊?天这么黑,胡同少有行人,我一个肩背着书包、手拿着提包的女孩子应该怎么办呢?我一边想着,一边儿开始害怕起来,但脚步还是缓慢的一步一步的走向大盆儿胡同8号,边走边慢慢回头张望,唯恐有陌生人尾随。</p><p class="ql-block"> 已经没有退路的我走到了大盆儿胡同8号,幸好看门的秦大爷还没给大门上锁,我还可以推门进院,院里一片宁静,只有少数还没入睡的几家屋里还亮着灯,我先是走到了我家原先住过多年的房子外停留了一下,那房子灯还亮着,只是已经换了主人。我留恋地看了一会,勾起了我儿时许多幸福的回忆。但眼下我该到何处安身?</p><p class="ql-block"> 情急之下我想到了曾和我妈妈非常要好的邱兰阿姨,此刻我只有硬着头皮到她家借宿一晚了,我强打起精神,压制住内心的不安走向她家,看到她家还亮着灯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鼓足勇气轻轻敲着她家的屋门,里面传来了邓秉礼叔叔的声音:“谁呀”? 我赶忙回答:“是我,我是小玲”。</p><p class="ql-block"> 门开了,邱阿姨和邓叔叔同时出现,他们非常热情的迎我进屋。在这个让我十分无助的夜晚,我终于暂时有了可立脚之地。我的感激和委屈,在邱阿姨的肩头瞬间化成了止不住的眼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由于父亲的工作调动,我们子女的生活轨迹也发生了变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0年,父亲分配到贵州乌江渡水电八局,先在房建队,之后又去了汽车队。</p><p class="ql-block"> 妈妈、哥哥和我也来贵州了。</p> <p class="ql-block">  (房建队)</p> <p class="ql-block"> (汽车队厂房)</p> 这一年,大姐从北京工业学院大学毕业,考虑到父母在贵州,她也要求分配到贵州参加三线建设。 <p class="ql-block">  2010年5月,我们初中、高中同学聚会,我又回到了阔别三十二年的贵州。</p> <p class="ql-block">  写了两篇随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相 聚 的 喜 悦</b></p><p class="ql-block"> ——重逢随记</p><p class="ql-block"> 怀着对当年学校、小伙伴深深的眷恋,五一期间原水电八局子弟学校董家坪分校七六届初中(一)、(二)班、七八届高中的六十位同学相约来到贵阳,寻找三十多年前的学校以及儿时最纯朴、最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这群孩子的父母当年是“支援三线建设”从祖国各地(主要来自湖南、湖北)来贵州乌江建水电站的,而董家坪学校的学生主要是房建队、修配厂、中南院、汽车队的子弟。</p><p class="ql-block"> 聚会报到时,许多久未见面的同学多已认不出来了,可经当天晚餐,同学们自报姓名后,初见的陌生感很快就被尘封已久的名字所激活,还是会找到当年她(他)的影子,虽然容貌老了,但神态依旧、感情依然。</p><p class="ql-block"> 聚会第二天一早,大家直奔董家坪——那魂萦梦绕了三十多年的地方,将要见到阔别的学校,往事历历在目,儿时的情景总会在不经意间跳出来,仿佛看见山坡上我们裁种的南瓜、茄子了,又好像还是在课间打闹、跳绳、踢键子......当年的一切就在眼前,心情真是难以言表,连路边的小黄花都在为我们盛开,因为她是自然生长的,生长在我们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到了,到了,一下车,大家就急于寻找当年的景物;见到了,见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学校。教室还在,学校的压面厂、水池还在,只是物是人非,如今变成了烟花鞭炮厂;上学时的那条小路还在,山下的铁路也还是原样,学农时种的菜地好像也没多大的变化,依然种着山坡上易生长的玉米…看见张老师、李老师、高老师住过的房子了,只是已人去屋空,更增添了一份对他(她)们的怀念与敬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哪个批林批孔、宣传革命小将黄帅、白卷英雄张铁生的年代,我们却有幸碰到了下放到子弟学校的张传范、李荣璋老师,特别是张传范老师为我们找来鲁迅的文章,七七年恢复高考前还主动当起了我们的英语老师,李荣璋老师教给了我们最简单的力学、电学,还有物理老师王益秋、化学老师韦玉芬、算术(数学)高老师,历史、地理郑老师、生理卫生华老师,曾经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白老师、向老师等等,他(她)们的谆谆教诲、音容笑貌至今依然清晰记得,真的很感谢他(她)们,感谢他(她)们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让我们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做人!</p> <p class="ql-block">  我还见到了我家当年住的房子,那是一幢用石头砌的"干打雷"的房子,依稀还能感觉到当年屋前屋后的情景,由于屋后是水田,妈妈养了四只鸭子,每天早上鸭笼里都能找到鸭蛋,鸭子白天出去,晚上会自已回来,回来后还会用嘴叨房门,告诉你一声我回来了,可惜后来不知怎么丢了,那时好像家家都养兔子,一来可弥补当时没有肉供应的日子,二来小伙伴们可一起打兔子草嘻戏玩耍,还记得一次为了一棵大奶草掉到水田里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特殊的年代让我们一起走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今日相聚大家无忧无虑的谈笑,甚至当年的打闹、画三八线都成为有趣的话题,三十年前的好朋友今天依然是好朋友,时空好像没转,把三十年前的情感定格在了今天,同学们相互述说着三十年前同窗时的往事,画家田夫甚至单纯的说出了珍藏三十多年的秘密、还有同学诚恳讨教古安志和谐管理老大、老二、老三的秘诀……仿佛又让我们回到了青年、少年和童年。</p><p class="ql-block"> 相聚的日子是短暂的,相聚也是幸福的,相聚让我们重温了那一起走过的日子;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感谢命运让我们在这里相识,感谢生命让我们有了美好的回忆,感谢今天让我们再次相会,同学们重逢的喜悦、淳朴的情感将带到下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p> <p class="ql-block">  (我与同学在当年房建队办公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二、难以忘却的怀念</b></p><p class="ql-block"> ——献给我的母校和敬爱的老师们</p><p class="ql-block"> 依稀在梦里,那个温暖的地方若隐若现,不时地在向我们召唤;深藏在心底,那些亲切的身影不曾远离,音容笑貌仍如春风拂面;那雀跃的青春那飞扬的激情,那丰盈的成长那厚重的感恩,那珍贵的记忆那永久的怀念,被我们安放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精心呵护,轻轻吟唱。三十多年了,我们实在按捺不住对那个地方那些人的深深思念,毅然踏上了重访故地的旅途,相聚在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董家坪。寻找母校的踪迹,寻找恩师的身影,寻找儿时最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我亲爱的董家坪学校!尽管如今您的名字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乌江烟花爆竹厂,教学楼踪迹全无,但那静默无言的董家坪山山水水,还是让我们想起了您的模样,勾起了我们成长的欢乐记忆。岁月流逝人事变迁,当年的母校如今已不复存在,曾经的教学楼也不见了踪影。看着眼前一捆捆硕大的鞭炮,真是浮想联翩,不由得想起了我们的当年,那斑斓多彩的时光。我们这群天真的孩子,尽情地在这里享受成长的快乐。眼前的这排平房教室现在看来有些低矮灰暗,但当年在我们的眼里却是那么的宽敞明亮;那唯一的石头砌成的二层教学楼,讲台上却留下了多少老师的身影;那楼前坑坑洼洼的路面,又洒下我们多少俏皮的欢笑;那老师办公室门前的夹竹桃和芙蓉花,和那群美丽少女的笑颜,一并被光和影仔细记录,成为我们相册里最纯真最妖娆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在故地,我们细细辨认您的旧迹,人去屋空的景象,使我们徒添深深感伤,三十年来依旧屹立风雨中的房屋,却似老师们的高风亮节。在那个风雨满楼的时代,是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用他们特有智慧的方式教导我们:读好书;用他们善良正直的品行教导我们:做好人!</p><p class="ql-block"> 难以忘记,语文老师张传范,为我们讲解《孔乙己》、《祝福》时的激情洋溢和那带有浓重湖南口音的普通话,尽管我们觉得他的发音有些好玩,但是他的认真严谨、热心热情使我们深受触动;深沉严肃的李荣璋老师教会了我们最基本的力学、电学;物理老师王益秋告诉我们什么是牛顿定理;化学老师韦玉清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为我们演示化学实验;数学老师高景权纷繁复杂的数学题难倒了不少人,以至有调皮的学生针对他卷曲的头发起了外号;历史老师郑锦旗为我们讲授太平天国,我们就似听一个一个动听的故事:还有曾经的班主任白怀玲、向翠珍老师、操着上海普通话的董丽行、黄美英老师等等……。他(她)们的谆谆教诲、音容笑貌至今依然清晰记得,真的很感谢他(她)们,</p><p class="ql-block"> 这些可亲可敬的师者,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用他们的特有智慧浇灌着我们,用他们的清正人格教育着我们走上积极向上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今生难以忘却和不能忘却的地方,这里留下了我们成长的串串脚印,记载了我们童年、少年、青年的难忘岁月,更有老师春风化雨般的呵护和指引,叫我们怎能不深深怀念?叫我们怎能不深深感谢!</p><p class="ql-block"> 2010年7月写于江苏常州</p> <p class="ql-block">  (我高中时的教室)</p> <p class="ql-block">  父亲看了我写的文章,用微信回复了我:你充满深情回忆了鸟江岁月,写的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8年,父亲调到山东德川水电部机械化施工局</p><p class="ql-block"> 1979年,父亲调回北京水电部基建司</p> <p class="ql-block">  我与父亲 1978年11月拍于颐和园</p> <p class="ql-block">  这是文革后的1983年我们一家六口,第一次团聚。</p> <p class="ql-block">  1985年5月,我和父亲拍摄于河海大学友谊山上,此时父亲在河海大学讲授有关招投标的课程,我借调在河海大学管理干部学院。</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有四个孩子,少时家里的开销全靠他。</p><p class="ql-block"> 父亲87年离休,离休后的前十年还在发挥着余热,在外面干了10年,也彻底改变了家里的经济状况。</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被评为国电五好文明家庭</p> <p class="ql-block">  1992年9月1 日,孙子梁一桁上小学的第一天。</p> <p class="ql-block">  1992年秋,父亲与孙子梁一桁在颐和园。</p> <p class="ql-block"> 1998年5月,父母与哥哥一家拍摄于北海公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七十岁以后,主要在家修身养性,接送孙子上下学,也开始了他书法、绘画、摄影、摄像的学习。他的学习热情、学习精神令我佩服,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个爱思考,爱学习的人。最喜欢并且躬行的格言是:知识常新、生命常青。</p><p class="ql-block"> 父亲学习书画、摄影已是七十岁以后的事了,但其习作却多次在单位展出,并各有一幅绘画和摄影作品被收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再铸煇煌»——国家电网公司总部老同志书画摄影作品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绘画作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摄影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拍摄于方庄家中</p> <p class="ql-block">  2003年夏,我与父亲、儿子一起去北戴河。</p> <p class="ql-block"> 2007年,父亲八十大寿</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八十岁时二姐陪父亲参加国家电网老干部在浙江千岛湖、杭州的疗养。</p> <p class="ql-block">  我和丈夫开车去千岛湖与他们会合,然后一起回浙江温岭老家。</p> <p class="ql-block">  2007年10月27日一大早,我们从千岛湖动身回乡探亲。</p><p class="ql-block"> 中午在三叔家吃的饭,得知三叔住院,我们到黄岩人民医院看望三叔。</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去往温岭塘下镇下张村看望舅舅、姨等亲戚。</p> <p class="ql-block">  热情的乡亲为我们带路</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与亲戚们一起游览了台州的观夕洞。</p> <p class="ql-block">  离乡前,父亲去箬横镇找寻老屋,可时过境迁,哪里还有原来的踪影?</p> <p class="ql-block">  从温岭老家回到北京,父亲做了一张DVD,结尾语“少时离家老大还,亲人相见不相识。”让人泪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八十岁的父亲时常带着摄像机</p> <p class="ql-block">  浙江疗休养结束返回北京途中我们去了河海大学江宁校区</p> <p class="ql-block">  常州红梅公园</p> <p class="ql-block"> 2008年春节,哥哥陪父亲参加原电力部基建司新春联谊会。</p> <p class="ql-block">  2014年,二姐与父亲一起去看花展,此时的父亲喜欢拍照以及照片后期处理、制作DVD。</p> 2014年拍于方庄家中 <p class="ql-block">  2017年夏,拍于十三陵水库。</p> 进入养老院 <p class="ql-block">  由于妈妈颈椎病瘫痪,子女和保姆都无法很好的进行照顾,2020年1月,父母在九十三周岁时一起去了北京亦庄养老照料中心。</p> <p class="ql-block">  二姐为父母房间作画一幅——耄耋富贵</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b></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春天》是父亲九十三岁高龄在北京亦庄养老照料中心坐在电脑旁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回忆性质的随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第 二 个 春 天</b></p><p class="ql-block"> 梁昌兰</p><p class="ql-block">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人的舂天,风和日丽,意气奋发,年轻有为,令人羡慕。但是我只有一个迟到的舂天,早春时节,苦雨凄风,山河破碎,历经战争、贫穷、失业的磨难,艰难困苦,不堪回首。</p><p class="ql-block"> 1949年 5月,杭州解放,第二天我就投身革命,先在浙江干部学校学习,后派往海宁县委与解放军一起进行剿匪反霸。那时我是县委青年团组织委员,每月工资是1斤猪肉4两黄烟的价钱。曾参加浙江省第一届青年团代表大会。1950年2月调至中央水利部,在工务司任工程师、计划科副科长,后因中央机构变动,又转至水利电力部、电力部基本建设司任高级工程师,才迎来人生和事业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  70年来,我深刻体会党和国家对水利电力事业的高度重视,获得辉煌的发展。在水利方面,建成水库8.6万座,俢建堤防28.69万公里,灌溉面积从2.4亿亩增加到8.77亿亩,逐步完善防洪抗旱系统,解决城乡工农业生产和饮用水问题。1949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容量仅184.86万千瓦,到现在已增至19亿千瓦,增长超过1000倍,规模跃居世界第一。</p> <p class="ql-block">  基本建设司的业务是:参加对全国大型水利电力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审查,审定预概算,组结检查和验收等。我又亲自参加了淮河,长江,海河治理工程的施工,如润河集水利枢纽 ,板桥水库, 乌江水电站,独流减河、潮白河工程等,曾以特邀代表身份参与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我曾走遍大江大河,每一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都有我的足迹,所以我也是我国水利电力建设成就的亲历亲见者。</p><p class="ql-block"> 同时,也见证了一些工程的失败失误的教训,如淮河的润河集和板桥水库,黄河的三门峡。</p> 润河集水利枢纽工程,是控制淮河中游洪水的关键,是毛主席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后的第一项最重大工程,由苏联专家布可夫设计。工程由固定河槽、拦河闸、分洪闸三部分组成。固定河槽原意是通水过船,建成后只能通水不能过船,第一条木船一过河槽就翻了;拦河闸一放水,闸下混凝土护坦就冲成一个深坑,一根根木桩浮了上来,根本不能实用;分洪闸第一次分洪就坏了。以后我们自已设计施工了临淮岗水利枢纽,替代润河集工程,将润河集工程淹没在临淮岗水库中。有次,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中国,要参观润河集工程,办公厅同志征询我的意见,我说不可以去实地参观,但又不能不让参观,可以以交通不便为由,建议乘飞机在上空巡视。果然,尼赫鲁总理一行乘飞机去了一趟润河集,在工程上空绕飞三圈,没有看出破碇 。<br><br>  河南板桥水库,是建国后建成的首座大型土坝水库。1978年8月8日午夜,河南发大水,先是汝河上游的石漫滩水库溃坝,接着就是板桥水库因库水漫过坝顶而潰决。库水以数十米高的水头每秒6米的速度倾泻而下,直冲驻马店造成生命、财产的惨重损失。京广铁路被冲 ,火车停运16天。事故原因是:当时水文资料欠缺,设计洪水偏小、库容偏小、泄洪能力不足。<br><br>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治理黄河的第一项重大工程由前苏联列宁格拉水电部设计院设计为拦洪、发电、灌溉、航运的综合利用工程。黄河是一条含沙量很高的河流,由于对水沙运行规律缺乏认识,工程完工后开始蓄水就出现大问题。渭河入库口处,由于水面扩大,流速减缓,大量泥沙淤积于河口,形成拦门沙,使渭河水位和地下水位迅速抬高,使渭河两岸土地盐碱化。西安市地面冒水,洪涝灾害严重,险些毁了富饶的八百里秦川。有人要求炸坝。很快,在周总理的主持下,将三门峡工程进行了改建,主旨是由拦洪蓄水改为拦洪排沙,新建两条10米直经的隧洞,洞底与原河道底平,用于洩流排沙,又将8条发电支管中的4条改用于排沙,这样就恢复了原河道的洩流排沙功能,解决了渭河的问題。对黄河的防洪仍发挥了重大作用。<br><br>  三门峡工程建设当初,社会上一片赞美之声,治黄专家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说:圣人出,黄河清。反对和否定这项工程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黄万里。他还嘲讽张含英等人为“歌德”派,即歌功颂德派,因而被打成全国闻名的大右派。其实黄河下游河水并没有因俢建三门峡工程而变清,因为黄河水沙运行规律是:水缓则汙、水速则冲。黄万里教授的见解是正确的。<br><br>  我是离休干部,离休后前十年,离而未休,没有接受续聘,在外打工,或零工、或长工。先是在河海大学、深圳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北京和中南水电设计院、国家建委两个培训班、葛州埧培训中心、武警水电指挥部等单位,讲授招标投标课程。负责建成5个房建、1项人防工程,做了6个单位的资产评估。发挥了余热。<br><br>  离休前,酸甜苦辣都有。离休后,过着无忧无虑、无争无求的休闲生活,学习诗词书画,享受落日余辉下的温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虽是晚秋时节,实是我人生的第二个春天。<br><br>  佛语,人生有四大苦难:生、老、病、死,其中三个多发生在老人身上。我今年九十三岁,九十岁以前还没有深的体会,九十一岁时,陪伴我七十余年的老伴,因颈椎病而瘫痪,幸福生活顿时崩坍,我自已也多种疾病缠身,方才领悟人生确有难以逾越的痛苦。<br><br>  幸好,我儿女在参观了十余家养老院后,把我俩送到亦庄养老照料中心。这里居住环境舒适,有充满爱心且经验丰富的服务团队。直接照料我俩的护理员范双红,精心照料,体贴入微,三人亲如一家。老伴健康状况有所攺善,我觉得生活比在家时还好,重拾起对生活的希望,寄托余生! <p class="ql-block">  “老有所学 老有所用”体现在父亲身上再合适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90岁高龄的他还能简单操作计算机,在网上炒股,而且一般人都不如他。</p><p class="ql-block"> 这是他发表于《魅力中国》2021年1月第4期上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章寄语:</b></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辈子都在从事水利水电工作。曾走遍大江大河,每一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基本都有我的足迹。现在我已经94岁,虽然腿脚不利索,眼睛昏花了,但我想把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和见解传播出去,希望对社会有所益吧。——梁昌兰</p> <p class="ql-block">  导读:“大禹治水”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传说,它展现了先民征服洪水灾害的大无畏精神,实施疏导的治水方略,被后世奉为圭臬。然而,根据水利史实并从科学的角度前去观察,不难发现这只是个壮丽的神话,而且是一个错误的神话。</p><p class="ql-block"> 正文:“大禹治水”的故事,据《尙书》、《史记》等古籍记述,大意是说:四千年前的华夏大地,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帝尧先是任命鲧前往治水,鲧用“障”和“湮”的方法治水,即修堤筑坝,壅堵百川,治水九年而水不息,乃殛(流放)鲧于羽山以死。继而帝舜任命鲧的儿子禹再去治水 ,禹伤先人鲧治水不成而殛,乃劳思焦虑,新婚四天就与益、后稷一起到任,三过家门而不入,一路上穿山越岭,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采用了浚河疏川、开山劈岭的办法,疏通了全国所有河流,使大水都流进了大海,广开田间沟渠,使田里的水,都流进了大河。治水十三年,消除了华夏大地的水患,使人民都能安居足食。然而,这是真的吗?</p><p class="ql-block"> 一、四千年前的尧舜禹时代并不具备完成任何一项大中型水利工程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尧舜禹时代(公元前24世纪至公元前20世纪),是个部落社会 ,处于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只有石器、骨器、木器等。今日河南伊、洛、颖水流域,以及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区域,是夏人生产活动的中心地带,人口只有两百多万。大禹能够调动多少人力、物力?拿什么工具?完成如此艰巨而广大地区的治水任务? 举两个实例对比,其一、秦代的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其中宝瓶口引水渠,是引导岷江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用于灌溉的关键项目,该渠道底宽仅14.3米,顶宽28.9米,深18.8米,长仅36米,由于当时没有炸药和钻爆手段,用火烧水浇的方法碎裂和开挖石方,用了八年时间才告完工;其二、是现代兴建的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这项工程起始于洪泽湖二河闸,在苏北扁担港注入黄海,全长只有163.6公里,设计流量只有每秒2270立方米,仅能分流淮河入长江流量的十分之一,主要工程为:一个分洪闸、加固南堤、新筑北堤、开挖南北泓道,工程总投资41.17亿元,1999年开工,用工15万人,以现代的物力和机械,施工八年才告完成。黄河全长5464公里,洪水流量高达每秒2.2万立方米以上,每年沉淀在下游河道上的泥沙就达10亿吨,大禹疏通得了吗?他带领着一群服劳役的犯人,手里拿着石斧、石铲、木棒,居然只用了13年的时间,就将黄河、淮河、海河、长江流域的泄洪排涝系统都建立了起来,这只能是一个天方夜谭,东方的“创世纪”。</p><p class="ql-block"> 二、大禹治水的丰功伟业其实只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河流水系的原生态</p><p class="ql-block"> 据《史记·夏本记》 记述,夏禹治水是从帝都冀州地区开始,然后是兖、青、䂊、徐、扬、荆、梁、雍各州,各州动员劳力3万人。主要工程有:在冀州先完成了帝都附近的壶口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脉。治理好太原地区,一直到太岳山以南。俢治好覃怀以后,又继续俢治了衡水和漳水.常水、卫水疏通了,大陆泽也俢治完毕。黄河与济水之间是兖州。在这里疏导了徒骇、太史、马颊等九条河流,雍水沮水相融合而流入雷夏泽。泰山、大海与淮河之间是徐州,在这个地方治理了淮河与沂水,大野成了个蓄水湖。松江、钱塘江、洁阳江从那里入海,荆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荆州。这个地区有长江、汉水注入大海.沱水、涔水业已疏导,云泽、梦泽也治理好了。</p><p class="ql-block"> 禹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通路,疏导了九条跨州的大河,俢筑了九个大湖的堤防。首先,是疏导黄河,自河源的积石山(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昙附近)开始,河水到尨门山受阻,逆流横溢,禹凿开龙门,向南引流到华阴,然后东折到砥柱山,河水再受阻于砥柱,禹又凿开三个洩流水门,即今日三门峡,继续引流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到河口,直到大邳转而向北经过降水, 到大陸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成一条河,叫做逆河,又东北至碣石山流入大海。把弱水疏导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流入沙漠。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在今甘肃敦煌一带),流入青海湖。从潘家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就是汉水,再向东就是苍浪水,经过三澨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北江,流入大海。从汶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东就是澧水,经过九江就到了东陵,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中江,流入大海。疏导沇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溢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荷泽,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流入大海。疏导淮河从桐柏山开始,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入大海......于是,百川归海、万众朝聖。</p><p class="ql-block">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除西北、西南一些地区以外,百川东流归海,都是自然形成的,不需要也不可能由人工挖掘而形成。《孟子.滕文公下》说:“禹掘地而注之海,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古今中外世界上没有一条大江大河是能由人工挖掘出来的,更何况远古的新石器时代。作为防洪工程,重点应该在中下游平原地区,为什么禹对每条河流的治理,都要先从河源山区导水开始,然后将河水逐段疏导至中下游入海?作为疏导工程的次序,应该是先下游后上游,为什么夏禹治水都是先上游河源,再中下游?从这些情况来看,所谓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实际上就是我国河流的原生态。史马迁《史记.夏本记》中有关夏禹治水的事绩,几乎全部摘录自《尙书.禹贡》,该书是战国时期史官,根据传说和当时的地理知识,借夏禹治水之名写成的一本山川河湖、土壤物产、道路交通的“地理志”。</p><p class="ql-block"> 三、在古代条件下防洪只能从筑堤入手,始于战国</p><p class="ql-block"> 我国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只开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发展于秦、汉以后。这是由于铁制工具的广泛应用,农业的发展,人口的繁殖,城市和统一国家的形成,才有了需要与可能。在四千年前的社会组织和生产力的条件下,不可能有鲧的治水,也不可能有禹的治水。我国最早的防洪工程,是黄河大堤,始建于公元前456年以后。《汉书.沟洫志》说:“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境,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地,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作堤去河二十五里”,相互以邻为壑。</p><p class="ql-block"> 随着我国经济、人口逐渐向南方发展,筑堤也逐渐向南方发展。长江最重要的荆江大堤,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356年)。淮河干流堤防始建于明隆庆万历年间,珠江北江大堤始建于宋明以后。早期的河堤多是在天然堤基础上加以修建,天然堤是由河水泛滥时沉积在两岸的泥沙所形成。疏川浚河是很理想的防洪措施,希望在地面下有个深水河槽,能够通畅排泄洪水。但是,它工程量特别巨大而且要在水下施工,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根本没有可能,我国疏浚工程只在明朝以后才有施行。明永乐元年,明成神祖命户部尚书夏元吉,发动民夫十佘万人,对吴淞江进行了疏浚,是我国有纪录的最早的一项疏浚工程。1965年第一次在黄河济南洛口河段进行机械的清淤固堤工程,以后在长江、淮河、珠江、黑龙江、卫河、马颊等河流的局部河段也进行了一些疏浚清障、清淤造地以及环保疏浚等工程。这些疏浚工程都是由于有了挖泥船、吹泥船、索式挖掘机等水下施工机械的出现,才得以在局部河段加以实现,但它仍难以成为防洪工程中的主体。在大江大河上修筑大坝,拦洪蓄水,综合利用于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等,是近代才有的工程。四千年前的夏代,鲧竟然因为修堤筑坝未果被流放而死,禹竟然因为疏河浚川成功而受帝位,实是我国古代史中一宗最大的冤假错案。</p><p class="ql-block"> 四、塑造大禹治水的伟大业绩意在托古改制</p><p class="ql-block"> 筑堤是防止河水泛滥,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安全的工程措施,但是修堤也改变了原有河湖水系的排水系统,逐渐抬高了河湖的水位,而且还与水争地,缩小了原有河湖的水面面积导致洪水灾害愈来愈趋频繁而猛烈。这就是鲧的“障防”的治水方略所以受到批判,而禹的“疏导”的治水方略所以受到推崇的缘由,也是禹、鲧治水神话产生的背景。我国先秦诸子素有“厚古薄今”“托古改制”的传统。例如“三皇五帝”中的人物:女娲(女娃造人的谐音)、燧人氏(用燧石取火的人)、有巢氏(有了居所的人)、伏羲氏(驯养牲畜的人)、神农氏(教习农业的人),都只是个虚拟的古代文明产生与发展的象征性的代表人物,未必就真有其人其事。因为我国现代考古发现,这类文明产生的时间远早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这类文明进步也不是一时一地由一人产生发展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人认为,我们的祖先是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中走过来的。大禹治水的传说,就是先秦诸子,在民间传说和治水教训的基础上塑造出来的一则伟大的神话。在这则神话中,树立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治水英雄人物,寄托着我国先民对于消除洪水的愿望,宣扬他们对于治水和治世的美好理想。</p> 父亲发表过的文章 <p class="ql-block">  1、我国水电施工机械折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意见</p><p class="ql-block"> 原载于《水力发电》1984年第1期。</p><p class="ql-block"> 转载于《电力建设》、《现代机械》、《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水利》、《科技咨询》、《对外经贸财会》、《工业会计》、《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佳木斯大学学报》、《上海海事大学学报》、《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时代金融》、《工业会计》、《工程机械》、《电力䢖设》、《铁道车辆》、《劳动保护》、《客车技术和研究》、《财会月刋》、《山西科技》、《中国房地信息》、《交通财会》、《财稅与会计》、《上海会计》、《现代啇贸企业》、《汽车与配件》、《汽车观察》《汽车技术》、《統计与决策》、《电力电容器》、《啇用汽车》、《中小企业管理》、《上海煤炭》、《会计之友》、《辽宁经济》等37种期刋。</p><p class="ql-block"> 此文曾在1984年全国水利电力大会上印发,引起参会国家建委代表高度重视,叫我写正式报告送国家建委,建委研究后,将水利水电工程预算中的施工机械购置费占总预算的费率,由10%降低为4%。其他部门购置费率均䧏至3%。仅此一項改革,即为国家基建投资,每年至少节省几十亿元。</p><p class="ql-block"> 2、从中美联合设计小浪底水库看国外概算的编制方法和投资构成</p><p class="ql-block"> 原载于《中国水利》1986年04期,获“优秀作品”奖。</p><p class="ql-block"> 转载于:《人民长江》、《西北水电》、《山西水利》、《中国期刋全文数据库》、《沪港经济》、《西部探矿工程》、《宁夏工程技术》等7个期刋。</p><p class="ql-block"> 3、水电站造价上升的原因与䧏低的途径</p><p class="ql-block"> 原载于《中国水利》1984年08期,获“优秀作品”奖。</p><p class="ql-block"> 转载于:《西安理工大学》、《红水河》、《水电能源科学》。</p><p class="ql-block"> 4、日本大成公司承包魯布格工程施工见闻</p><p class="ql-block"> 原载于《中国水利》1985年04期。</p><p class="ql-block"> 转载于:《电力建设》》、《人民长江》、《人民珠江》、《中国建设信息》、《黑尨江科技信息》、《西北水电》、《矿业工程》、《建筑机械化》、《中国设备工程》、《科技与企业》、《建筑经济》、《西安工程大学》、《财会月刋》、《施工企业管理》、《中国工程咨询》、《现代啇业》、《铁路柡准设计通讯》《工程施工》、《现代啇业》、《科技创业月刋》、《水运工程》、《建筑工程》、《农场经济管理》、《地质技术济经管理》、《企业技开发》、《四川水利》、《江西建材》、《 时代风釆》等29种期刋。</p><p class="ql-block"> 5、 功在国家、利归四方—记葛州坝工程局承包岩滩水电站开挖工程的调查</p><p class="ql-block"> 原载《中国水利》1981年03期。</p><p class="ql-block"> 转载于:《水力发电》、《红水河》、《水利水电工程造价》、《广西电力工程》、《建筑济经》、《施工企业管理》、《南水北调》、《河南水利》、《人民长江》、《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中国三峡建设》、《湖北社会科学》、《广西科学》、《中小企业管理》、《水电站机电技术》、《西北水电》等16种期刋。</p><p class="ql-block"> 6、水力机械的发明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原载〈中国水利〉1963年03期。</p><p class="ql-block"> 转载于:《中原文物》、《云南水力发电》、《全国水力机械设计交流会 合报导》、《治黄科技信息》。</p><p class="ql-block"> 7、岳城水库土坝机械化施工问题</p><p class="ql-block"> 原载《中国水利》1965年16期。</p><p class="ql-block"> 转载于:《重庆交通大学》、《市政技术》、《水利技术监 》、《农业与技术》、《农业科学实验》、《中国建材科技》。 </p><p class="ql-block"> 8、 吃一堑长一智—渾江水电局汔车队攺进管理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原载《中国水利》1964年第1期</p><p class="ql-block"> 9、 梅山水库</p><p class="ql-block"> 原载《科学大众》1956年10期</p><p class="ql-block"> 10、响洪甸水库_我国第一座拱坝水库</p><p class="ql-block"> 原载《中国水利》1957年01期 </p><p class="ql-block"> 11、招标承包制概论</p><p class="ql-block"> 用于內部教材。</p><p class="ql-block"> 12、大禹治水方略的科学论证</p><p class="ql-block"> 《魅力中国》2021年1月第四期,见上文</p><p class="ql-block"> (以上由父亲根据网页上&lt;梁昌兰&gt;资料汇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珍贵的老照片</b></p><p class="ql-block"> 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大伯一家与爷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见过的父亲最年轻的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父母与大姐、二姐</p> <p class="ql-block">  第一张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下面是我写给父亲的两封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十岁生日</b></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爸爸:您好!</p><p class="ql-block"> 感谢在我人生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您的关心、关怀与呵护,至今我仍清晰的记得:童年时,您给我买的玩具手枪;宁夏去往贵州的火车上,我们吃的黄河鲤鱼;德州高考时,您从北京匆匆赶回的身影;调动工作时,您付出的艰辛努力 …… 点点滴滴,无声无息,有您真好!如今您和妈妈也风雨兼程携手走过了七十年 ,把我们儿女培养成人,成家(虽然没有成名),真的太不容易了,小时候,您在外为工作奔忙、妈妈灯下缝补衣裳的身影,历历在目,犹如昨天,在您九十岁生日,您和妈妈70年白金婚之际,送上我精选的蛋糕、送上我真情的谢意、送上我美好的祝愿:祝您生日快乐、祝您俩生活幸福、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爱您的小平</p><p class="ql-block"> 2017年4月4日</p> <p class="ql-block">  九十岁生日父母与重外孙</p> <p class="ql-block">  去饭店前大部分家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父亲节的祝福与祝愿</b></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爸爸:您好!</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父亲节,由于疫情,我们不能前来看您和我妈,只好通过这种形式,表达我们的祝福与祝愿!</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咱们家早已四世同堂了。您一直说,您值得骄傲的是四个子女都自立,家庭和睦,特别是第三代更是个个小有成绩,令人羡慕……</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来得有多么不易,您和我妈为这个家庭的付出,我们做儿女的都太清楚了,只是平时我们不太表达,借此父亲节到来之际表达我们的感谢与爱意!</p><p class="ql-block"> 您年轻时终日在外奔波、妈妈灯下缝补衣裳的身影恍如昨天,小时候您是我们的天,全家的生活重担全由您来扛,离休了还在外忙碌了十年,使家里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铭记于心!</p><p class="ql-block"> 如今您们来到亦庄养老照料中心,又到一个新的地方,没过多久就赶上新冠疫情,好在这里有专业的团队和对老人的爱护与帮助,也可以让我们放心!</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次送上我们儿女最衷心的祝愿:祝愿您和我妈生活快乐、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也衷心祝愿亦庄养老照料中心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 云英 小玲 小文 小平</p><p class="ql-block"> 2020年6月21日</p><p class="ql-block"> (小平代笔)</p> <p class="ql-block">  尽管父亲工资一直还比较高,但还要供养老人、接济侄儿女们,我们小时候生活实在不富裕,一家人的吃穿用全靠母亲精打细算,全家人的衣服也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我在上小学前没有穿过买的衣服和鞋子,上小学的第一天妈妈给我买的紫色小苹果图案的连衣裙我至今记得,去宁夏时买的第一双鞋还是自己哭着要妈妈买的。</p><p class="ql-block"> 靠着母亲的勤俭持家,我们一家人在外面的穿着也还是很得体的。 </p> 全家人省吃俭用买来的缝纫机,从北京—宁夏—贵州—山东—北京,一直跟随着我们。 <p class="ql-block">  四世同堂(父母与大姐和外孙一家人)</p> 和睦的一家人。 <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父亲病重住院得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白大夫,蔡大夫,李大夫的精心治疗。父亲坚持与几位好大夫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为表示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感谢,儿女们制作了一块匾,“医者仁心”甴书法家张春华所书。</p> 病好返回养老院 <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中旬,父亲又因肾病住进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母亲每天担心他的病情,全家人都期待他早日康复!</p><p class="ql-block"> 住院73天,经历了两次大的考验,父亲终于在2022年1月26日(大年二十六)出院,可以和母亲一起过年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去医院看望父亲,听他讲那过去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父亲思路清晰,记忆力十分好!</p> <p class="ql-block">  父亲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浙江省立台州中学每届有七个公费名额,可以免学费、供伙食,还发一套校服。</span>他跟家人说去亲戚家,偷偷参加了台中的考试,后来大街上在传:今年考取台中第一名的是箬横镇一个姓梁的,父亲知道是他,可不敢告诉他的父亲,因为父亲知道他家表面看起来有一间酒店,还有两间铺面出租,可由于国民党的苛捐杂税,家中实属外强中干,最惨的一次是:他家在一个 密席房里藏着酒,这些酒是偷税漏税的,可房子老了,一根很重的梁从二楼砸到地下,把酒都砸光了,从此家里资金没了……果然他的父亲知道后很生气,父亲上学的路费是亲戚们东拼西凑来的,上学生活十分艰苦。</p> <p class="ql-block">  之后,父亲又凭借他的聪颖和勤奋考取了浙江省立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父亲参加革命。</p> <p class="ql-block">  (证书背面)</p> <p class="ql-block">   父亲家有兄弟三人。</p><p class="ql-block"> 哥哥梁昌梅,中共地下党员。</p><p class="ql-block"> 弟弟梁沫清,淅江师范上学不久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浙东游击队。</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哥哥1957年被打成右派后,侄子侄女们没有了生活来源,还在读中学的老大梁小菊小小年纪就去了宁夏支边,后来又把她的弟弟妹妹也都接到了宁夏,父亲在经济上时常接济这些侄子侄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他们三兄弟60岁后都离休,享受到国家好的政治和生活待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14日清晨06:15分,父亲在航天总医院急诊抢救室安详地走了,享年95岁。</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人生就是一部作品,跨越了近一个世纪。</p> 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