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报记者 陈俊珺</p><p class="ql-block">水,是江南的灵魂。</p><p class="ql-block">水无物而容万物。江南文化从不拘泥封闭,自古以来就不断吸纳着不同地域的文化。</p><p class="ql-block">商朝末年,泰伯、仲雍为让位于季历,千里迢迢从渭水来到太湖之滨,中原文化第一次传播至江南。春秋战国,吴越两地的文化震荡融合,并与楚文化交流整合。</p><p class="ql-block">西晋末年,永嘉南渡,北方士族南迁,南京、镇江等地的移民甚至超过本地人。当时的江南人常作“洛生咏”,也就是学说洛阳话。李白曾有诗云:“闷为洛生咏,醉发吴越调。”</p><p class="ql-block">宋室南迁,建都杭州(临安),北方人再一次衣冠南渡,杭州就此成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在富庶的江南完成了生命的安顿,也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元的江南文化。江南逐渐成为经济昌盛、人才辈出的区域。</p><p class="ql-block">明中叶后,苏州万商云集,人文荟萃,成为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到了近代,上海成为全国新的经济文化“码头”,带动整个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并与西方文化激荡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p><p class="ql-block">江南既有“小桥流水”的自然风貌,也有“天下粮仓”的富足经济,更有“名士风流”的人文情怀。历经千年风雨,从历史中走来的江南吐故纳新,承载着时代变迁与使命。</p><p class="ql-block">水,孕育着江南人的品格。</p><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溪山春晓、杏花微雨……柔婉秀丽的江南符号幻化于流传千古的诗篇、绘画、戏曲中,然而,这份柔曼并不足以概括江南人的心性。</p><p class="ql-block">六朝之前,江南人也曾“轻死易发”,随着文化南移,江南人转而尚文重教,化刚猛为内敛与坚韧。</p><p class="ql-block">文徵明曾说,江南士人追求的不是矫矫孑立的匹夫之勇,而是有思想、有方法的智慧之刚。他们在柔弱的外表下,始终保持着不可凌夺的士人本色,这也是为什么在朝代鼎革、民族危亡之际,江南士人总能挺身而出,具有担当“天下士”的勇气与责任。从刚正不阿的方孝孺、明末清初最顽强的反抗力量,到秋瑾、徐锡麟等民主革命志士,江南之“刚”昭然史册。</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江南人向外开拓的精神不比闽粤人,而刚烈又稍逊于湘赣人。事实上,平和、包容、内敛的江南人心中蕴藏着江海奔流、精进创新的精神。无论是背倚大陆,还是面朝大海,无论是以稻作为生,还是以渔为生,或是以商贾为业,江南人从来不惧挑战,行走天涯后不忘回归乡梓,在固守与开放中寻求平衡。</p><p class="ql-block">柔山软水化育的江南人务实而灵动。宋明以来,商品经济在江南蓬勃发展,士商阶层相互渗透,商人的务实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士人的品格,使江南人在“经世”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与时俱进的灵活与应变能力。到了近代,江南人在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开拓进取的成绩更是有目共睹。</p><p class="ql-block">水,成就了江南的智慧。</p><p class="ql-block">江南是水乡,贯通南北的运河连接了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居中的太湖,上游的苕溪、荆溪,下游的吴淞江、黄浦江横贯东西,连接山、海。湖泊、江河、海洋,造就了江南各地不同的气势与气韵。吴文化、越文化、徽州文化、海派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互补共荣。</p><p class="ql-block">江南人很早就打破地域界限,分工协作。平原的江南、沿海的江南和山丘的江南之间的互动,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共同成就了江南的繁荣,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明清以来,江南形成了城市群,每个城市都各具特色,比如松江是全国闻名的棉布业中心,苏州、杭州、南京、镇江等地是重要的造酒基地,杭州、南京、苏州是全国最大的成衣制造地,苏州、无锡是重要的米业市场和粮食加工中心。近代的江南城市不断优化结构,功能互补,共存共荣,城市经济间的层级分工体系与互补性进一步强化,逐渐形成了一个至今不衰的城市共同体。</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形成,并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富有发展前景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城市圈的腹地经济基础、城市群层级的成熟度、内部区域文化的繁荣度等都有着明显优势,这种优势与江南城市群在历史上形成的分工合作密不可分。在上海的辐射下,江南内部的网络联系更趋紧密并且得到不断扩展,与此同时,江南腹地城市也通过上海与海外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进一步塑造了江南开放的性格。</p><p class="ql-block">江南是上海之母,上海是江南之子。上海要打造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必须根植历史、关注当下、面向未来,用好用足江南文化资源。</p><p class="ql-block">本期“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大家谈”之江南文化篇,我们邀请了9位学者,回溯、剖析江南文化——这一上海文化的底色,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江南文化的深度巡游。理清江南文化演变的轨迹,细察江南文化内部的丰富性,把握江南文化不同于齐鲁、岭南、巴蜀等区域文化的特质,在推进江南文化建设时,才能各扬所长,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本文来自解放日报</p> <p class="ql-block">来源:《解放日报》2021年12月3日14~15版</p> <p class="ql-block">陈玉兰:大体说来,江南人以诗性审美的眼光审视世界,追求性灵的精神境界和闲适的生活方式。这就决定了江南人在个性上整体表现为精、情、清、静的特点。</p><p class="ql-block">江南人在行事上为了追求圆满极致的效果而殚精竭虑,所谓精益求精、精耕细作、精打细算、精雕细刻、精明能干,此之谓也。</p><p class="ql-block">但同时,被桃风杏雨熏沐的江南人为人温情款款,被明山秀水映照的江南人风神清雅秀逸。无论自处于篱落柴门中,还是庭院深深里,江南人大都娴静淡定、幽思玄远。</p><p class="ql-block">处事精到而不粗放,温情怡人而不板滞,风神清雅而不鄙野,心性娴静而不躁动,这是柔山软水化育的江南人的宝贵品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思想观念的进步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是江南文化海派化的重要标志。在人的心智启蒙教育中,以王韬为代表的既坚持中国本位又具有世界格局的晚清文人,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即便江南文化最显著的表征是“水文化”,可水有溪涧、湖泊、江河、海洋,水上有涟漪、有波浪、有江潮海汐,时而清澈婉转、时而激流冲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于是,就有不同的气势、气象、气韵、气局。水如此多姿,它滋养的人、诞育的文化也一样。</p> <p class="ql-block">从宏观上来说,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标记。具体到沪苏浙皖,吴文化、越文化、徽州文化、海派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独特而又互通、相异而又互补的。</p><p class="ql-block">江南文化可比拟为骨肉匀停、凹凸有致、神完气足的美人,沪苏浙皖区域文化的个性为构架之筋骨血肉,江南文化则是依附于身形而又超乎其上的精神气韵。</p><p class="ql-block">概括来说,以钱塘江为界,钱塘江以北的环太湖流域,属历史上的吴地,为江南文化核心区,表现为富足的耕读文化;钱塘江以南的浙东地区,属越地,其地背山面海、山多田少,表现为精勤的渔樵耕猎文化;西部的皖南徽地等,以内陆士商文化为特色;东部沪上,具有更为明显的海洋开放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玉兰</p><p class="ql-block">浙江师范大学教授</p><p class="ql-block">陈玉兰, 女,1965年7月生,浙江东阳人。1987年7月本科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获古典文献专业学士学位。1990年获杭州大学汉语史专业硕士学位后,分配至苏州图书馆任馆员六年。</p><p class="ql-block">主讲课程出版图书主要贡献获奖记录</p><p class="ql-block">人物经历</p><p class="ql-block">1987年7月本科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获古典文献专业学士学位。1990年获杭州大学汉语史专业硕士学位后,分配至苏州图书馆任馆员六年。1996年9月转治古代文学专业,师从苏州大学严迪昌先生攻读清代诗词方向博士学位,1999年6月毕业分配至浙江师范大学任教。2000年晋升副教授,并始任硕士生导师,2004年破格晋升教授。浙江省十一届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学习经历</p><p class="ql-block">1983.9-1987.7 杭州大学中文系攻读学士学位,古典文献学专业</p><p class="ql-block">1987.9-1990.7 杭州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汉语史专业</p><p class="ql-block">1996.9-1999.7 苏州大学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中国古代文学专业</p><p class="ql-block">工作简历</p><p class="ql-block">1990.9-1996.9 苏州图书馆古籍馆任馆员;</p><p class="ql-block">1999.7-2006.3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任讲师、副教授、教授。</p><p class="ql-block">2006.4-2010.3 任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分管科研、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p><p class="ql-block">2010.3-今 任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人文学院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执行负责人。</p><p class="ql-block">图书馆馆员(1992.9)/讲师(1999.9转评)/副教授(2000.11)教授(2004.11)硕导(2001.9)。</p><p class="ql-block">学术兼职</p><p class="ql-block">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执行负责人(2012.3-今)。</p><p class="ql-block">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2008.8-今)。</p><p class="ql-block">浙江省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2011.1-今)。</p><p class="ql-block">中华明招文化研究院(武义)院长(2012.10-今)。</p><p class="ql-block">浙江省高校图工委常务理事(2010.5-今)。</p><p class="ql-block">浙江省社科信息学会副理事长(2010.10-今)。</p><p class="ql-block">主讲课程</p><p class="ql-block">开设课程有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清代诗词研究、中国诗文化学等。</p><p class="ql-block">本科生主讲课程:《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清代诗词研究》</p><p class="ql-block">研究生主讲课程:《古典诗词专题研究》、《清代诗词研究》等课程,指导毕业研究生10名,在读9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