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里的红色印记——妈妈的马灯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外国语小学

<p class="ql-block">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了跋涉千山万水,历经血火洗礼的伟大长征,15年后,他们托起了一个巍然屹立的崭新中国。千千万万的好青年踊跃参加红军,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牺牲,一幕幕妻子送郎当红军、母亲送子去北上的情景令人动容。今天,让我们共同了解柴米油盐中的红色印记——《妈妈的马灯》。</p> <p class="ql-block">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陈列着一盏马灯,虽然,它锈迹斑斑,但他却记载着86年前一位母亲等待八个参加长征的儿子归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她朴素地以为孩子们打了胜仗就一定会回来。所以每个夜晚她都会点亮马灯,照亮儿子回家的路。可是她的八个儿子,一个都没有回来。于都县银坑镇窑前村的农妇钟招子,有十个儿子,8个当了红军。1934年十月,八个哥哥跟着长征队伍走了,只留下两个年幼的弟弟。分别时,钟招子跟儿子们说,儿啊!你们要多打胜仗,娘在家等着你们回来。</p> <p class="ql-block">  从儿子走的那天起,钟招子就在老屋门前挂上了一盏马灯。由于丈夫的早逝,她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白天她下地干活,深夜她就坐在老屋门前点亮马灯,等着儿子们回家。等着等着,头发白了,等着等着,眼泪干了,等着等着……这一等,就是十几个年头。后来,钟招子眼睛都哭瞎了,可是她每天晚上依然点亮马灯,她说,我眼睛看不见了,但马灯不能灭。灭了,儿子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p> <p class="ql-block">  长征路上,不知道有多少母亲为远行的儿女点亮一盏灯,也不知道有多少儿女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灯光里的母亲。那些没有归来的儿女,用他们的鲜血铺就了通往胜利的道路。而灯光里的母亲。虽然没有等到儿女的归来,却等来了新中国的繁荣和光明。</p> <p class="ql-block">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虹彩路校区大队辅导员许艾娜老师在报告厅为我们诵读红色故事——《妈妈的马灯》,她娓娓道来,在场的中队辅导员和少年队员无不为之动容。</p> <p class="ql-block">少年队员纷纷通过手抄报的形式缅怀先烈</p> <p class="ql-block">  过去不能忘,牺牲不能忘,英雄和他的亲人们的无言奉献,永远不能忘,也不会忘记。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大力开展红色教育,让革命的精神深入每一个师生的心中。各中队辅导员积极开展家校共育,培养少先队员的爱国情怀。少先队员们也用精美的手抄报的形式来缅怀先烈,致敬英雄!</p> <p class="ql-block">低年级的少年队员们也不甘落后,他们对红色基因也有自己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我们每个少先队员都是这信念的继承者,在新时代中,更应该把这红色教育传承下去,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我们要坚持自我,努力奋斗,为祖国争光,多接受红色教育,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