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 年 英 雄

教书匠

<p class="ql-block">  今游览眉山市胜迹东坡故居三苏祠,方才获悉法国《世界报》为纪念千禧年,在一群高鼻子洋专家们的积极推荐中,全球筛选出12位名人,作为1001年--2000年的世界:“千年英雄”!900年前出生在我们四川农村小城的苏东坡同志挤身12强,成为了唯一入选的中国人,与世界各国的顶尖伟人“同框”,真让我醉了。在以前,有听说范冰冰曾获得了德国梅赛德斯--奔驰与现代传播集团《生活》月刋评选的“国家精神造就者”,闻小崔直言:一个真敢发,一个真敢领!那次,让我也曾醉了过……。</p> <p class="ql-block">  《世界报》主编让-皮埃尔·朗日里耶先生还专程来眉山参加“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他在主旨演讲中说:苏东坡是一位很伟大的诗人、文学家;一位有良知的政治家、官员,也是一千年之后“有担当”的文学家。</p> <p class="ql-block">  当《世界报》发布了关于苏东坡评为“千年英雄”的文章之后,时任法国的总统希拉克居然打来电话,和皮埃尔讨论苏东坡,还说被东坡同学写诗的情怀、技巧、形式和韵律深深地打动。我想若东坡同学与希拉克总统同时代的话,说不定会聘他当大法兰西的文化部长……。</p> <p class="ql-block">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的钱穆先生也曾说:苏东坡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所以,林语堂老师感慨: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啊!</p> <p class="ql-block">  地球人都知道,在世界范围内那伟人文豪也太多了吧!仅在法国文学界的世界大咖也多得数不胜数,雨果、巴尔扎克等等大名就如雷贯耳。中学时代我曾就囫囵吞枣又如饥似渴地读过了雨老师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对巴老师的《人间喜剧》其中经典的《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也颇为熟悉;还有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茶花女》,司汤达的《红与黑》;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羊脂球》……。</p> <p class="ql-block">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儒勒·凡尔纳同学的《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和《八十天环游地球》……。在那个年龄读书喜好的是故事情节,不是文采和思想,大学时代又才看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卢梭的《爱弥儿》……。</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文人墨客也多,但老外们为何偏偏钟情于苏同学?著名作家余光中有句话,我觉得最能说明原由。他曾经说过,如果我要找一名古人和我一起去世界旅行,那我一定不找李白,因为他太狂傲,极度不负责任;我也一定不会找杜甫,他一生苦楚太多,会让人感觉很沮丧,没有好心情;如果要找就一定要找苏轼,因为他是一个能让生活中的一切变得非常有趣的人。他会让你无论经历怎样的命运都能找到光亮和方向的人。所以,“少年读李白,中年读杜甫,老年读苏轼”,就是那些懂得该怎么读书的大V们给我们的忠告。</p> <p class="ql-block">  人称老苏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并说是他天性使然。但我却觉得,他的乐观是被逼出来的:老苏是一个满腹有远大抱负而又才华横溢的人,被领导冷落,丢在一个旮旯角角,被搞得一身伤痕……。但他对人生中躲不过的“风雨”,不妨坦然接住,还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的达观,其实却装载着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和几多的无奈!</p> <p class="ql-block">  老苏回首一生,他最想夸耀的不是身居高位的辉煌,而是他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的琉璃岁月,一次年终总结他写的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在屡次逆境中都能找到独一份的乐趣,就是这种豁达特别让我动容,与我们经常吹嘘当年上山下乡当知青的“伟大献身精神”有点相似哈!苏轼的人生态度在于受恩宠时不惊,受屈辱时不怕,用最淡定的心态面对,该怎样过还是怎样去过。恐怕也是让高鼻子洋人们喜爱他,推选他为“千年英雄”的缘故吧!</p> <p class="ql-block">  这次到老苏的故里眉山一遊,离第一次去已时隔几十年了,那时觉得眉山就是一片包围在庄稼中毫无生气的小县城。现在的眉山今非昔比,己与“成都府”联成一地,而且将东坡文化为主题融入到城市建设、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建的公园湿地、水街,远景楼,甚至高速收费站,都可以品味“三苏”千百年来滋润着广阔成都平原的流风余韵。人们寻找着东坡印记、品读着诗书味道,眉山人的沉浸与热爱,以“三苏”自豪,让“三苏文化”发扬光大,城市文脉也得以赓续传承,为眉山这片文化沃土汇入了新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来眉山自然要再去拜访三苏祠。三苏祠的大门为三檐歇山式屋顶,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个金色大字。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景慕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后排廊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疫情把三苏祠大门一分为二,单边进出,有点刹风景,但是莫法。</p> <p class="ql-block">  跨进正大门,大门后的前厅正殿前,有三棵银杏一棵楠木大树,都需要三五人才可合抱,虽历经600年风霜雨雪的洗礼却依就傲然屹立。当地老人们常说:三棵银杏就象征着“三苏”,大门右侧最古老的那棵是父亲苏洵,最高的是哥哥苏轼,旁边的弟弟苏辙。他们盘虬卧龙般的树根紧紧地扎根在眉山故土。又到了一年银杏叶黄的时节,满树的黄金叶儿,如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挥动它的无数个小扇,像是在迎接四海宾朋的到来!站在树下,仰望着枝满叶茂的昨日,也倾听着时间的过往,说不定会来一场穿越千年的邂逅。</p> <p class="ql-block">  进正大门往右几步,另有一棵巨大的黄葛树,树干苍老,枝条遒劲,树影婆娑,闲卧于围墙边静观世事变迁。这棵黄葛树据说已经有1000岁高龄,号称“眉州(眉山)第一树”,郁然苍翠,你不得不为三苏祠之“人杰地灵”而啧啧称奇。</p> <p class="ql-block">  祠里还有一棵荔枝树。那是老苏33岁将离眉山时亲手所栽,但他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来。老苏在杭州时,写到:“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那棵荔枝树在眉山守候了900年,之后终于根枯枝干,树根被后人挖出打磨成了木雕,供游人们观赏怀古。2008年又从泸州移载了一棵荔枝树到园里,每年都会结出红红的果实,还免费给游人品尝。我的中学同窗“红叶”(笔名)常在朋友圈发她创作的好诗好词,我猜想她是否就是吃了这棵树上的荔枝,沾了老苏家的灵气,逮到机会我也来讨吃。</p> <p class="ql-block">  二重门有清代宰相张鹏翮撰大门联赞三苏“文献一家”:“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大雅有名。"四大家"一说,有说"四大家"是指四川历史上"四大家":扬雄、司马相如、陈子昂和苏轼;也有说是苏轼、苏洵、苏辙和东坡的小儿子苏过,人称苏小坡为四大家。哪种说法对,只有张宰相来才能权威解读了。在唐宋时号称“唐宋八大家”中,“苏氏三雄”就占其三,确实让人叹为观止啊!苏大爷凝练长于史、东坡同学豪放长于文、小弟娃冲雅颖滨则长于政。苏同学的成就最高,在诗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方面与同是豪放派的辛弃疾称“苏辛”,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又称“欧苏”,妥妥的一位“学霸”。</p> <p class="ql-block">  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于明朝洪武年间在此建三苏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旧址重建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和瑞莲亭。嘉庆、光绪年间相继又修建大厅、抱月亭、快雨亭、云屿楼、披风榭、洗砚池等。从而三苏祠红墻环抱,绿水萦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满园是古朴典雅的楼台亭阁,词意隽永的匾额……,曾经的87版《红楼梦》还来这里取过景。</p> <p class="ql-block">  三苏祠为私宅,自然供奉着苏氏始祖苏味道画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整园内还有苏洵、苏轼、苏辙和程夫人、任采莲、苏八娘及苏家六公子等十余人的塑像。在苏家祖上从武则天时期的副宰相苏味道之后,中间几代寂寂无名,一直到苏轼的父亲苏洵。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哥哥苏轼,官当得最大的是弟弟苏辙,父亲苏洵一生没有为官,但政论文成就颇高,所著《衡论》,《六国论》等名篇经世流传。</p> <p class="ql-block">  苏家兄弟的书房叫“来凤轩”,在荷塘包围之中。他们曾在此发愤苦读,没有网络,没有手机,静以致远,双双高中,取得功名。将书房名叫“来凤轩”,有栽了“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之意。</p> <p class="ql-block">  然而,现实世界并非有了个好的愿望和环境就能成功。在苏家的背后,还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程氏夫人,三苏父子的每一份成就中,都凝结着她的心血。程夫人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既深知礼仪,又有远见卓识。既主动承担家庭重担,勉励夫君读书,又教育两个儿子学习圣贤,呕心沥血,因而享年仅48岁。我国古代有三位伟大的母亲:孟母,岳母,另一位就是苏轼苏辙的母亲程母。程夫人不仅尽心相夫教子,也是苏轼、苏辙的最佳启蒙老师。</p> <p class="ql-block">  2015年,在来凤轩的后面,修缮时又挖出一眼古井,此井经年不枯,井水甘冽。井旁还有一株己枯的黄荆树。记得我们儿时调皮,大人总爱手执篾片训斥我们:“不打不成人,黄荆条下出好人”,虽然大人都是吓唬我们从来没有真正下过手,但黄荆条儿是家长拿来打娃娃的我记住了。</p> <p class="ql-block">  苏同学有一首《送表弟程六知楚州》:“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从人觅梨栗”。看来调皮贪玩是儿童的本性,东坡小时候也不例外,恐怕就是程夫人种下的此黄荆树,也会手执细细的荆条用来“鞭策”两兄弟,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有了苏家的两位大学士。而现在的娃娃有的简直就是“金包卵”,根本摸不得,真应该好好向程夫人学习 :“该出手时就出手,黄荆条儿应该有”。</p> <p class="ql-block">  在书房对面便是木假山堂,据说,苏洵购得木假山峰,购置于家中,苏大爷欣赏有加,专门撰写了《木假山记》。“……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三苏的节气就是对其最好的注解。</p> <p class="ql-block">  看过来凤轩、木假山堂、转身就到“披风榭”。披风榭一楼一底,每层四角飞翘,角如翔翅,稳重、灵动、古朴。背临瑞莲池迎风站立。檐上悬挂张爱萍草书匾: “披风榭”,下檐悬: “浩然正气”匾。南宋淳熙年间,诗人陆游来眉州,登披风榭,拜苏东坡遗像,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诗,云: “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由此,眉山有了“千载诗书城”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披风榭前有尊斜坐于石的东坡塑像,叫东坡盘陀坐像。据说是黄庭坚、秦少游……等人都在京聚会时,苏轼时任杭州太守来不了,就由宋代杰出画家李公麟画一幅东坡像挂起来,表示在座了。有说李老师故意<span style="font-size:18px;">把苏同学画成道士,坐于水中大石之上,</span>寓他一生仕途坎坷,为民立业,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满腹牢骚,一腔忧怨。黄庭坚后来还专门写了一个赞词:"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四川雕塑院赵树桐就据此意而作的。苏同学的这个雕像:头带着学士帽,斜倚散坐溪畔石上,胸前长髯自然飘逸,神情悠远而略带沉思。温和、慈祥,完全没有凛凛官威,没有大家豪迈,也没有“浩然正气”。我喜欢他那种平易近人的神态,就是一位让人感到既有师道尊严,又十分有亲和力的教书匠。</p> <p class="ql-block">  沿着小溪上来就到了“洗砚池”,池水墨绿,与池边竹的翠绿相互呼应,是东坡弟兄儿时习字绘画,清洗笔砚的水凼,池水因墨而被染黑,映射出苏家兄弟的勤奋。清朝末年眉州拨贡彭耀章仿苏体字题“洗砚池”三字,镌刻于侧墙之中。当然这是个非常励志的传说,苏家的天地文章,扬名天下,洗砚池由此得名。山东省临沂市的中国书法“头把手”王羲之故居内,也有洗砚池,也有王同学“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说。</p> <p class="ql-block">  其实,苏同学对书法也很擅长。宋代大书法家有四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居首位,并称“宋四家”,曾经写一幅只有129字的《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连鳌山石刻是苏轼17岁时的大笔书法,原迹在眉山的连鳌村,是苏轼携弟及好友同游连鳌山所书,字迹“雄劲飞动,大如屋宇”。</p> <p class="ql-block">  他自称自己的书法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以,苏同学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见首不见尾,变化不可测。“连鳌山”本有同登榜首之意,巧的是就在苏轼手书连鳌山之后的第四年,苏轼、苏辙与朋友家氏三兄弟同中进士,共占鳌头。</p> <p class="ql-block">  祠里还有一处园林区,古朴清幽,有银杏、紫薇、桢楠、金桂,树木葱茏;更多的是竹林,茂林修竹,让一切都是呈现出绿色。一条小溪环道流淌,叮咚--叮咚,淡淡的绿色水波在荡漾着……。在静静地等待你的到来,听他们诉说那些远久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园林中竹的清香是翠绿的,微风是轻绿的,小溪也是淡绿的,洗砚池则是墨绿的,恍然间明白了三苏故居有“三分水,二分竹”的美誉。眼前的绿是因竹而生,又想起老苏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宁人瘦,无竹令人俗”的朗朗诗句,或许这就是竹的妙处,能让你感受到这位千古词人的文化熏陶,感受到这座古典园林的沧桑与神奇。</p> <p class="ql-block">  轻轻地穿行于殿堂楼阁,游走于园林绿茵其间,在听述苏氏三先生的生平事迹,多少有些穿越,多少有些迷离。似乎真的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中,仿佛正跟随着三苏游走在“宋”的街道,相偕田间、地头;欣赏他们的吟诗作画,聆听苏老师对酒当歌。</p> <p class="ql-block">  整个上午,我们从南门入园转一圈又回到南门,肚子开始饿了。普通人对东坡的了解,除了他的词就是他的菜,苏同学与很多四川好男人一样,烹饪技艺一流。普通人只能摹仿,不同的是他自创菜品共有六十余道,如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魚……,东坡美食已成为眉山餐饮的文化符号,遍布全城的馆子,在满足当地人味蕾的同时,传颂着他“食不厌精”的传说故事,吸引了世界八方食客。东坡吃出了水平,就上升成东坡文化的一部分了。我们的肚子容量有限,只点了东坡肘子、东坡豆腐和东坡魚,吃得个“左脚打右脚”还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  接照四川美食家的逻辑,会烧菜的人一定会吃,东坡也毫不掩饰自己就是超级“吃货”。现代人为了吃找借口,网络上不晓得谁说的:“唯美食与美景不可辜负”,为了加大号召宣传力度,就把这句话也“扣”在他头上,说成是“东坡语录”,不过我觉得苏同学一定也会赞同。他曾与文友刘贡父交谈时,谈到他当年学习生活每天吃的都是一碗白米饭、一碟白萝卜、一勺白粗盐的“三白饭”,不仅吃得非常香甜,还能从中觅出乐趣,感到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好吃的饭菜了。他在惠州写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妥妥的就是一品吃货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  然而,苏同学好吃但决不贪吃,《东坡志林》记述,说他规定自己每顿“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别人请他吃饭,预先招呼也只能按“八项规定”的标准(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不然就不去(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给皇帝打报告中的名篇《上神宗皇帝书》,估计因皇帝有脂肪肝,规劝他当领导也要:“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与我们现代医学的“管住嘴,迈开腿”的科学观点是完全一致的。</p> <p class="ql-block">  他还研习了诸多医学书籍,通晓医理,精于医道,熟悉药性,且别有心得,并整理成册后著有《苏学士方》。他擅长于食疗养生,并撰写成《问养生》、《书养生后论》、《养生说》、《续养生说》。东坡重视修身养性、饮食营养和健身练功,在养生领域的成就也令人瞩目。此外,苏轼还长于水利,疏浚西湖;筑苏堤;有《苏轼、沈括良方》传世……。苏同学的词赋之美纵然让人赏心悦目,若以此认为他的聪明才智只在写词抒情的文采上,完全是小瞧了苏轼。</p> <p class="ql-block">  然而,好象中国历来不是靠实力说话的国度,如此全能的东坡同学,他由于多年地方官生涯中的感受,发了个牢骚,但这个牢骚发得不是时候,被断章取义,竟在“乌台诗案”因诗获罪,再次被贬黄州之后,对政治彻底失望了,自嘲自己是:“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东坡先生的一辈子,我觉就如季羡林季先生的名言:质朴、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个真字,是性情中人。</p> <p class="ql-block">  我们怀揣着崇敬的心情游完了三苏祠,感慨“三苏文化”我们还没来得及读懂多少,人就老了……。要我用笔来描述这古典名园及三苏的悠久历史与厚重文化,本是不敢,那需要博览群书,大量的知识储备,绝对的是力不从心,三苏的万丈光芒太过耀眼,我怕自己有损他们的光辉。只因是看到老苏被评为“千年英雄”,甚是帮忙乱激动,犹豫了许久,才下了很大决心,以忐忑的心情胡诌几句,肯定只有贻笑大方。</p> <p class="ql-block">  到成都来旅游的人,去武侯祠看诸葛亮的人远远超过去三苏祠看苏东坡。但在中国读书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深浅不同的苏东坡,只要你读宋词,就绕不过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家客厅就“假巴意思”挂了一幅),读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饱含深情的作品,虽然我们人生的厚度远远不及,没有与诗人腾挪跌宕同样的情感,但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若是普通人不读诗词,但必须还是要吃饭吧,也许你没吃过,但至少是听过他的东坡肘子东坡肉吧,你一定会有迫切的想亲自大快朵颐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繁花似锦的时代,不论是从文学造诣,还是艺术技艺,苏轼绝对都是尖子生,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样样都能在当时乃至后世的圈子里名列前茅,当时社会还流传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民谣。所以说苏轼是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雅俗共赏最全能的才子,恐怕没人会反对;是“任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他那一种”的文化人。他在经历了人生巨大落差,几乎“洗白”的逆境中,仍然保持坚贞气节、乐观豁达的心态,“鬓微霜,又何妨”的豪迈,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院历史老师唐三哥以史为镜归纳得妙哉:人生为何烦恼多,只因未读苏东坡。苏东坡“千年英雄”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  东坡先生虽已仙逝久矣,他名字不只是一个记忆,而是一座历史的丰碑,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仅是他的才华,更是他那种知识分子心灵的率真,思想的光华,万古不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一并致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