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宝应射阳湖地处江淮东部的沿海地区,大约在一万年前大理亚冰一期的最后一次冰川消退后,出现了冰后期气候,,世界性的气温逐渐转暖,海平面不断地上升,向陆地入侵,使江淮东部成为全新世海浸后的黄海浅海湾。大约在距今八千年前后,由于受西部安徽丘陵缓慢隆升及长江北岸沙嘴和淮河南岸沙嘴向东延伸的影响,便这里的浅海湾逐渐被封淤,形成泻湖,随着湖水的不断淡化而变成了今日众多的湖泊滩荡,俗称“里下河”。这一地区的特点是地势低洼,湖泊滩荡交错纵横,多洲岛沙洲,湖泊的沉积层中含有厚达数来的贝壳层和植物根茎的古泻湖相堆积,也常伴有糜鹿化石出土。</p><p class="ql-block">射阳湖是江淮间众多湖泊中,水位面积最大的一处天然淡水湖泊,据宋代《太平环宇记》记载:射阳湖南北长三百余里,东西宽三十余里。东至阜宁县西渝口,西至宝应县射阳、西安丰、南至兴化的得胜湖、北至淮安的泾口、佐乡。南宋时期,黄河决口,对射阳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朝廷实施“分黄导淮”的治水策略,利用运河东堤上的泾河闸、子婴闸排泄黄淮之水经射阳湖、广洋湖入海。明清以来,黄河、淮河、运河的数度决口,都给射阳湖造成了极大危害,大量的泥沙流入射阳湖,沉淤的泥沙使射阳湖淤浅分解成了许多小型湖泊,如:阜宁的马家荡,建湖的九龙口,盐都的大纵湖,兴化的得胜荡,上世纪五十年代,射阳湖尚有400平方公里湖局,分属于阜宁县、淮安县、建湖县、盐都县和宝应县,宝应县占有湖面139.28平方公里。经过上世纪的围湖造田,圈圩养殖,到本世纪初,射阳湖仅剩35平方公里的湖面水域,宝应境内的湖面水域,只有16平方公里,讯期可见湖盆,讯后仅见溪口沟渎,一代巨浸,渐将消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