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如此——辩方祺儿《青春可以写诗,但不要去做诗人》

心岸

<p class="ql-block">  这是2005年的一篇辩文。时间一过16年,我已不再年轻。那时还没有微博、朋友圈、今日头条和美篇等,大家都在论坛参与兴趣之事儿。岁月变迁,无非“变”与“不变”。无意间发现此文,编入美篇,与趣同者分享。</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诗歌创作是一种看起来主题感强实则被无意识主宰的写作。诗歌的产生是冲动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全然是在刻意写诗了,那么他必将失去诗歌的灵气。诗人不是“做”出来的,诗人是灵感积累的果实。如此,“青春可以写诗,但不要去做诗人”似乎是可以不存在的命题。此其一。</p> <p class="ql-block">  我们生活在“实然”的世界,我们追觅和刻画“应然”的世界。应然中的价值观支撑了现实,但却无法负载在所有现实的材料之中。是的,我们的现实感多被物质主义控制的那些欲望纠缠,但这并不意味着物质主义就是进步的潮流。给年轻人传递阅历中的宝贵经验,是否在无意中剥夺他们原本就难得的一丝纯洁的幸福指数呢?也许我们是爱护他们的,也许我们自觉痛彻心扉的教训,因而迫切地想叫他们避除。也许,不,愿望本来就是十分真诚的。但静下来思考,这实用有余的人生观下,还会产生青春期诗情的萌动吗?不!不会的,现在年轻人写诗的太少,那一两首情诗不能算作在写诗。如此,“青春可以写诗,但不要去做诗人”也是经不起实践推敲的一句话。当然社会允许你写诗,但大多数年轻人从未想过与诗有关的事情。此其二。</p> <p class="ql-block">  “因为看到不少十五六岁的少年少女整天,在网上写诗和办社团,对学校学习一点不感性趣逃学,以为可以写诗成才,我承认有少量有天赋的人能成才,而多数呢?不就荒废了吗?”</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一判断并没有建立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不少”是个膨胀的词汇,是否属实应该有种确凿的交代。事实上,荒废青春的原因有对网络的迷恋、对早恋的攫取、对不择手段非合法生存的以为然等等,“因诗荒废”绝对只占少数。然而你的因诗荒废的责问,“顺风船的经济内盘”,不知会不会即刻折断一部分青年的智思。如果他们忽然间否定了自己现存的生活状态,新的生活状态从何而来——那就只有从实惠从功利从物质从金钱而来了。是的,从它们而来,也将止于此处。他们是否幸福,大约具有“盖然性”。而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少男少女们的网络文学生活的不可节制现象并不是诗歌带来的,它是等待信息反馈的心理需求使然,不去为写诗上网,也会为写小说、杂文、散文上网,为游戏积分、需拟社区和网络情感上网,甚至,为摧毁青少年健康生活的色情而上网。事实上,成年人如果不节制,后果也是可怕的。此其三。</p> <p class="ql-block">  全录一段:“少年写诗是因为他自己处在青春的萌动期,诗情可以如山泉涓涓而流出,青春过了,诗泉就枯竭了;中年写诗必须有情人,情人是诗人的灵感来源,中年诗人没有情人,诗泉会干枯和断流;过去的诗人,是政 府行为供起的,现在是市场经济,适者生存,物竞天泽;因为诗是感灵作品,没有参照物,没有心灵中美神,流动的血和情,没有真切和灵魂。但是情人只能享受你一次的阳光照射,诗人你没钱,美女能永远做你的情人吗?现实才是生活,诗人也是物质享受动物,没有物质享受的人,你还去做什么诗人?在诗歌领域里,只有情诗是最美丽动人的,它是永恒的诗坛主基调。”</p><p class="ql-block"> 这番话乍一看很是深刻,它似乎呈现了诗歌创作的原始动因,显露了由原欲支配的自然激情,而实际上,大凡真性诗人绝非因青春而过,诗情就衰;绝非中年后因无情人,诗泉即干;也绝非生活中因无供养,诗心则改——恰恰,诗的选材、主题会因其事业和阅历进一步丰富而拓展诗歌内涵,而深刻诗意,因为——除了原欲的流动,尚有责任的敲打。上面引文不具有普适性。坦率地说,这些话令人心寒。难道国际歌和国歌的震撼力就这样被如此的世俗观念给淹没?我不相信。或许我正统了点,但我坚信:人如果成了“物质享受动物”,就会一天天地退化下去。“务实”的生活,或者说没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驾驭的生活,只能导致文明的衰退。一个人的物化是可以忽视的,一代青年的物化叫人忧心忡忡,全民族的物化是可怕的灭顶之灾。此其四。</p> <p class="ql-block">  我没听说过还有“专业的诗人”。我们写诗,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对生活的感觉,有激活生活的神经,我们比一般人多一些触须,有一点诗性的异型思维。“姑娘呀,你千万不要去爱上诗人,那将是你一生的痛”,这不是你能劝阻得了的,因为恋爱中的人都是诗人。不过作者提供给我们一个大问题思考——现代人的心理调适。海子、顾城的死哪能归罪到诗歌本身呢?他们选择生活的最后过程是还原自己到人(顾城最后成了可怕的人)的位置。作为个体,他们或以人类的尊严意识来评判生活意义,或以人格的分裂来摧毁生活意义。当然,我总认为自杀的自我选择在多数情况下是放弃责任的一种精神解脱,是脆弱与勇敢的不正常结合。(这当然不包括那些为着曾经壮烈的事业舍生醒世的英雄们)并不是只有诗人才可能自绝生命。作者提出的“诗人与死亡”的问题提醒狂恋于诗的人们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平稳心态。如何使诗人避免脱离“实然”的生活,这是一个很善意很人性的课题。此其五。</p> <p class="ql-block">  “也许你会问,你为什么还在写诗,我告诉你吧,因为我已经脱贫了,有足够基本生活费,温饱思理想,于是回过头充实一下生活,因为我不在乎诗能不能卖钱,能不能发表,我不在乎自己能不能成为诗人。”</p><p class="ql-block"> 对不起,我是个率性的人,我要说,你无意中亵渎了诗歌精神。诚然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提高现有的物质生活质量,但奋斗的过程,与写诗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在一天的劳累之后,我们在桔黄的台灯下,将吸附于身的精神释放到一本好书、一首想写的诗里,便得到了灵与肉的另一种基本满足。有了钱再来写诗,那时诗已经成为你的玩物;为了钱来写诗的人那又怎么能叫诗人呢?最多也不过是“写诗的人”罢了。或许我言之有过,但观点是显明的:诗不因钱因物而存在,同时也不因穷因苦而消失。诗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应物斯感,感物言志”,在一个物欲社会的压抑下部分诗人遮掩了“诗言志”的本质而轻言一句——“不过自娱自乐罢了”。此其六。</p> <p class="ql-block">  瞧!作者文章贴出后立马产生了效应:</p><p class="ql-block"> “看了真的是当头一棒呀!我从来就不知道写诗会有这么惨的下场,虽然我没有那么横溢的灵性去足以当一个小诗人,但我也是一个狂热于写所谓的诗的人。而且我的谭(原句如此,没猜出)不多,大多数空闲时间就都花在这上面的。还好我看了这文章早,不然我真的不敢想象自己穷困潦倒的将来,我是个爱洒脱的人,如果没有经济基础,我想也会为了三餐而奔波的。谢谢你的良言警句呀!”</p><p class="ql-block"> 写诗会有怎样的下场?呵,我想一般不会很惨的。倒是网络让我担忧。任何的痴迷都为过,只分痴迷之后的后果大小罢了。从这点看,对诗歌痴迷的后果或者意义不及对科学痴迷的后果或者意义。但你有没有发现,你或许就此改变了这青年。好还是忧?如同进入战争迷雾。迷雾散开之时,但愿被你改变的青年们是胜利的使者,是幸福的。此其七。</p> <p class="ql-block">  我知道你的善意,但它不能取缔你其中弥漫的物质主义。你痛惜迷恋诗歌而荒废学业的孩子,可见你的爱心,但爱心不能磨掉你其中过于世俗的实用意识。在这样的大观念下,让迷途的孩子知返,是否又在无意间拉他们走另一条迷途呢?所以,我在想,你为什么不找一个更好的分析角度敦促他们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晓以生活的厉害而减弱网络诗生活力度呢?跟贴评论说:“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凡事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吧”,不!我不这样看,当大局大念已定之时,道理中的那些阅历、经验、感悟便被支离。所以,我认为,没有道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昨天上完课,有学生送了一张纸片上来:老师你一定不要向(学生)“缺乏兴趣(无知)”妥协,你要带领学生超越短浅的实用主义,否则你就放弃掉了自己宣告过的理念。”就做个注脚吧!</p><p class="ql-block"> 2005年4月6日星期三书</p><p class="ql-block"> 附言:所说纯属观点、观念探讨,绝无对作者的任何不尊重。我能感觉到作者的宽容和爱心。不妥之处,还望海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