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随笔】《从关中到西域的驼铃声声——古丝绸之路上的北茶马古道》

雍人随笔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雍 人</b></p> <p class="ql-block">  人们印象中西北戈壁沙漠中的夕阳下,尤如大海中艘艘小船的驼队及回响着悠扬悦耳驼铃声的画面,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现在很难见到这种情形,只能在影视作品和旅游景区中欣赏。</p><p class="ql-block"> 2014年的10月下旬,陕西关中的泾阳县,却走出了一支由一百多人、八驾马车和136峰骆驼组成的泾阳茶商驼队,满载着传统特色产品——<b>“泾阳茯砖茶”,</b>规模宏大、驼铃声声,重新出现在古丝绸之路上,经过沿途的每个城市乡村,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轰动。他们计划用1年时间,徒步15000公里,从陕西关中出发,途经宁夏、甘肃,由河西走廊进入新疆,最后到达哈萨克斯坦国,重现历史上关中到西域古丝绸路上<b>北茶马古道</b>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b>(重走丝绸之路泾阳茶商驼队途经张掖)</b></p> <p class="ql-block">  所谓<b>“茶马古道”,</b>是因为古代茶叶贸易的运输大多由骡马驮运,而北茶马古道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是易货贸易——用茶叶和马匹互换,所以人们就把茶商马队走过形成的路线叫做“茶马古道”。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先后形成了三条茶马古道:</p><p class="ql-block"><b> 第一条就是位于丝绸之路上的陕甘茶马古道(北茶马古道),</b>它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要商道,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之一。《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传》载:“时回纥(蒙古草原的少数民族,后分化演变为唯吾尔族)入朝,始驱马市茶。”回纥人商队的主要运输工具是骆驼,而茶、马只是互换的商品。国内的经商为茶马交易,而走出国门就成了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往来;</p><p class="ql-block"><b> 第二条是陕康茶马古道(蹚古道),</b>近年来又被专家们称为“西南丝绸之路”,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明太祖实录》(卷251)记载:“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足以说明当时茶叶需求量之大,范围之广。明朝时从陕南到四川康定一带,有数百万斤茶叶贩运,到清朝时达到了数千万斤。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区分不同区域,其中最繁华的茶马交易市场在康定,称为蹚古道,因此陕康藏茶马古道是当时可以在国内跨区贩茶的茶马古道,康定是一个重要的枢纽和中转站,一部分陕商在这里向西走向西藏,向西南走向云南。蹚古道的茶叶来源主要是陕南茶,陕西南部属汉水流域,属古老的巴蜀茶区,是中国茶叶原生地和茶文化发祥地。还有在湖南的安化等地收购茶叶运至泾阳,加工成便于运输的“茯砖茶”;</p><p class="ql-block"><b> 第三条是滇藏茶马古道,</b>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是因唐代的茶马互市而起,滇藏茶马古道则是在原古西域道、唐蕃古道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随着唐蕃古道的繁荣及唐文成公主进藏,饮茶开始在吐蕃上层流行,后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边区少数民族对茶叶需求量的增加,云南人亦欢迎藏区来的优良牲畜和优质皮货等,故贸易开始逐步繁荣。</p><p class="ql-block">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主要形成陕甘、陕康藏、滇藏三条线,还有其他的分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2013年3月5日,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b></p> <p class="ql-block"><b>  “西域”</b>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狭义的西域最早只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也就是汉代所设的西域都护府管辖的地方,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新疆地区;而广义的西域概念就涵盖了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西亚、黑海、地中海沿岸甚至达东欧、南欧。</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38年(西汉建元三年),汉武帝为了联合大月氏国夹击匈奴,派<b>张骞</b>为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从长安出发,但途经匈奴时被俘,困守十年后逃脱。西行经大宛、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返回。归来途中仍又被匈奴抓获拘留了一年多。后来张骞趁匈奴内乱之机逃回长安。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匈奴妻子及担任翻译向导的匈奴人<b>甘夫</b>(也叫堂邑父)三人回来。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汉武帝对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甘夫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b>(张骞出塞雕像)</b></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9年(汉元狩四年),已成“中郎将”的张骞奉旨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时,汉朝已经控制了河西走廊,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达乌孙。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公元前115年(汉元鼎二年),张骞归来时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来到长安。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来往频繁起来。在张骞之后,汉同西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打通西域虽然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的发展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从长安出发,经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走出了一条横贯东西畅通无阻的通道——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把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许多国家联系起来,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的卓越贡献举世称道,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p> <p class="ql-block"><b>(重走丝绸之路泾阳茶商驼队沿途引起巨大轰动)</b></p> <p class="ql-block">  在距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二千多年后的今天,陆路、水路和航空运输业高度发达,陕西泾阳的茶商为什么要花费如此高昂的代价,组织近百人的庞大商队,手里牵着一百多峰骆驼这种古老的运输工具,驼着沉重的伏砖茶,徒步走上古老的商道——“丝绸之路”,这或许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p><p class="ql-block"> 西北的高原阴寒、沙漠戈壁及游牧的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以面食、大肉及牛羊肉类为主,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有化食消腻作用的茶则成为重要的日常生活必须品。所以西北地区历来就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通过"茶马交易",边民、朝廷均可从中获利,朝廷也可藉以安抚统治边民、安定边境,可谓一举多得。</p><p class="ql-block"> 从汉代开始,泾阳就成为"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唐朝时,陕甘茶马古道已与丝绸之路相连,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之一。陕西泾阳正好位于陕甘茶马古道的枢纽位置,不但处于东西走向的丝绸之路东端,也位于中国南北地区的中间地带,因而也就成了东西南北货运贸易的必经之地。公元1368年前后,明成祖朱元璋加强了官府对茶叶的控制,限令只将陕西和四川出产的茶叶,定位成了可以在西北边境销售的官茶,其他的茶一律不可私运边销。有了朝庭政策的扶持,陕商抓住机遇,输茶于陇青,逐步垄断了西北边茶贸易。在茶叶运输过程中,处于蓬松、松散状态体积过大,长途运输极为不便,陕商就把茶叶稍蒸软后用重力紧压成砖型,便于运输储存。“泾阳茯砖茶”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诞生,明代洪武元年前后定型。所以在业界一直流传着“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之说。泾阳茯砖茶也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黑金"。</p> <p class="ql-block"><b>(陕西茯茶文化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是泾阳茯砖茶发展的鼎盛时代。《泾阳县志》载:"清雍正年间,泾邑系商贾辐辏之区"。在泾阳的商号有131家,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达86家,不但销往西域,而且中转远销中亚、西亚、南欧。</p><p class="ql-block"> 古城凤翔位于八百里秦川西端,地处东望长安、西扼秦陇位置。据文史学者肖逸撰写的《凤翔地名中的丝绸之路》一文介绍,凤翔是长安通往西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枢纽。旧志记载:“西达伊(古伊州,今新疆哈密)凉(古凉州,今甘肃武威)”,泛指今甘肃新疆一带。经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心考察,丝绸之路的主干道路汧渭谷道和长安——雍州——陇州道及支线便道凤翔——平凉道、凤翔——灵台道均从凤翔通过。其中长安——雍州——陇州道凤翔段,基本与今天凤翔境内的西(西安)宝(宝鸡)北线重合。</p><p class="ql-block"> 凤翔的许多地名中就留存着与丝绸之路的相关信息,各主干道均设“驿站”、“铺”等馆舍,可考者有驿站一处,“铺”十三处。宋时在县城东街置“凤鸣驿”(清代改称“岐阳驿”),苏轼在凤翔府仼签判时著有《凤鸣驿记》。县城以东依次有审平铺、光窑铺、横水铺、尹家铺;以西有柿林铺、柳林铺、半坡铺;以北有柳家铺、杜阳铺、梨树铺;以南有指挥铺、乱冢铺和连村铺。</p><p class="ql-block"> 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吏部待郎裴行俭送波斯国泥涅师王子回国,沿长安——雍州——陇州道行至凤翔柳林镇亭子头村时,发现此处群蜂昏迷欲飞、众蝶摇晃纷坠,顿觉诧异。陪行的凤翔府官员查访得知,竟是柳林镇一家酒坊的陈年老酒开坛,酒香随风飘至镇东南五里外的亭子头村,蜂蝶闻之醉倒。酒坊老板用老酒招待了裴行俭一行,酒液滢澈、香气扑鼻,一行人品尝后直觉芬芳馥郁、回味甘醇而独具一格。波斯王子称奇盛赞,裴待郎酒后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的诗句成为佳话,后他又上书唐高宗,把柳林酒作为珍品上贡。随着波斯王子泥涅师回国,柳林酒也走出了国门,享誉中亚西亚。</p> <p class="ql-block">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古丝绸之路和北茶马古道已湮灭封存于历史之中,但这些古迹遗址、驿铺地名、文章诗词和史志资料却记录下了它曾经的繁华昌盛。</p><p class="ql-block"> 泾阳人带着伏砖茶这种古老流传的商品,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关中出发,牵着历史画面中有过的驼队,历时近一年的长途跋涉,重走了闻名遐迩古“丝绸之路”上的北茶马古道。当2015年10月6日下午,有着136峰骆驼、8驾马车、100多人庞大的泾阳茶商驼队,到达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塔拉兹市的古堡门口时,受到该市及周边几个城市数千市民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江布尔州副州长耶利卡纳特指着四周站立手持长矛大刀勇士的古堡向驼队介绍,古堡之处就是几千年前古丝绸之路的遗址所在地,为了迎接中国茯茶驼队到来,塔拉兹市在旧址上专门建造了7225平方米的巨大古堡,这次盛大的欢迎仪式,也是该古堡建成后第一次的大型活动。在塔拉兹市所组织隆重的欢迎仪式上,该市市长卡练杰劳夫·努勒让·萨毕陶维奇,对重新演绎古丝绸之路历史的泾阳茶商驼队表示热烈欢迎!他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有力推进两国之间的更多交流和友谊长存!</p><p class="ql-block"> 泾阳茶商驼队重新踏上从关中到西域古丝绸之路上的北茶马古道,响起的声声驼铃打破了沉寂的悠久历史,唤醒了遥远的人类记忆。这次活动不单纯只是一个商业策划和简单的商旅之行,它向世界展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声音、中国行动,彰显了炎黄子孙与各国人民共创未来、共享发展的宽阔胸襟,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中国力量、中国自信!</p> <p class="ql-block"><b>(泾阳重走丝绸之路茶商驼队到达塔拉兹市)</b></p> <p class="ql-block">  此文曾发布于“今日头条”【雍人随笔】个人主页,辛丑年冬月修改于古城凤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