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古堡 桃坪羌寨; 凤凰涅槃 映秀重生–––甘南、川西阿坝州自驾游记七

蓝色星空

10月11日下午我们从理县毕棚沟景区游览出来,途经:成那线、蓉昌高速大约一个小时车程,到达了理县被誉为“神秘东方古堡”的桃坪羌寨,探索由碉楼组成的民族聚落,体验羌族人民独特的民俗风情。 导航指引我们行驶到桃坪羌寨这个大门,门口有石墩搁置在路中间,于是掉头往来的方向开了几百米就到了新修景区的西门里的停车场。 <p class="ql-block">桃坪羌寨建在杂谷脑河畔,<span style="font-size:18px;">羌寨分为新、旧两个寨子,是连在一起的。</span>新寨子整齐划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一座新修的碉楼矗立在博物馆门前。</span>虽然游人不少,但我们没有兴趣,只扫了一眼,便沿台阶而上往老寨子去了,因为只有老寨子才有灵魂。</p> <p class="ql-block">老寨子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至今仍然保持着古朴风情的原始羌族村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不愧是“东方神秘古堡”,第一次来到桃坪羌寨,就被其神奇的建筑设计所吸引!!</p> <p class="ql-block">这个被人们誉为神秘东方古堡的桃坪羌寨,存在了2000年之久。直到如今寨中仍然有人居住,真可以说是羌族建筑文化中的活化石了。</p> <p class="ql-block">进入老寨子需要购买门票60元,我们六十岁以上免票,进门时已快六点,售票窗口关闭,大门已无任何检票人员。</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板路而上,没多远就先走到了一个名叫尓玛人家的农家乐院门前,尔玛,是羌族人自称,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尓玛人家的入口处有一个古老的水磨,为了保护它,特地为它建了一个亭子。</p> 尔玛人家客栈据说有客房17间,环境的确幽静优美。 <p class="ql-block">而亭子周边密密仄仄的樱桃树,以及藏在浓荫间的其他果树,还有水渠边一丛丛的紫色鸢尾花,汩汩的流水,使得这里宁静拙朴、古韵悠长。</p> <p class="ql-block">桃坪羌寨古民居又名“庄房”,羌语叫“窝遮”。“庄房”呈方形,屋内有立柱,窗户较小,外小内大,适合防寒防盗,防敌时便于射击。羌寨建筑就近取材,利用山上的石片和粘土垒砌而成。</p> <p class="ql-block">建房时先在地面上挖掘成方形的深一到两米左右的深沟,在沟内选用大块的石片砌成羌寨的基脚,这充分保证了羌寨地基的稳定性。</p> <p class="ql-block">羌寨建筑均呈现锥形结构,保证了结构上的稳定性,这种结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至今仍屹立不倒的埃及金字塔,桃坪羌寨的结构既拥有与金字塔一样稳固的结构,又有适合人居住的特性。</p> <p class="ql-block">石屋顺陡峭的山势依坡逐次向上,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寨子呈现寨寨相通、户户相连的格局,充分利用两个寨子的墙面,用木头将两个寨子连接起来,搭建起房屋,这样不仅经济适用,而且让整个寨子更加坚实牢固。</p> 其间碉楼挺立,气势不凡。历史也见证了桃坪羌寨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其经历了1933年的茂县叠溪大地震、1976年的松潘大地震、以及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之后至今仍屹立不倒。 寨内是斑驳褪色的石墙、屋檐、门窗以及幽深狭窄的小巷。 更为奇特的是,羌人建搂时,既不测算,也不绘图,不放线也不丈量,只是信手砌成,不仅结构匀称,而且棱角突兀、别致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房间宽阔、梁柱纵横。底层圈养牲畜和堆放农具,中间一层住人,最高一层称为“罩楼”,用于堆放粮食和杂物,房顶平台用于打青稞、晒粮食。 <p class="ql-block">寨子内部小巷在两壁石墙间伸延,家家户户房屋相连,参差错落,浑然一体。</p> 因一些巷道上搭建了房屋,于是有了无数暗道。 <p class="ql-block">寨内巷道明巷少而暗巷多,不熟悉的人误入寨内,忽南忽北,忽明忽暗,似入迷宫,难寻归途。</p> <p class="ql-block">要不是有路牌指引很有可能会迷路,我们还真就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走了两遍。</p> <p class="ql-block">杨家大院是桃坪羌寨保存的比较完好的古老宅院,距今有1100多年历史,6层建筑、面积约2000多平米,房屋不走回头路,72道门寓意行行出状元,地下水网错综复杂。</p> 古老的宅院四通八达,户户相通,先祖们修建的这所宅院可谓独具匠心,5.12大地震对它也未造成任何损害。 <p class="ql-block">杨家大院的别有特色的客厅堂。</p> <p class="ql-block">客居堂的卧室里具有历史年代感的雕花床榻。</p> 火塘是一家的中心,最重要的场所——火塘上方的木架子是用来熏制腊肉的。 这些木头至少几百年的历史了。木架可以左右移动,以让腊肉熏烤均匀。 杨家大院附近有两座碉楼,分别是余家碉楼和陈家碉楼。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是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 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寨中巷道纵横。墙体和墙体之间的巷道深幽而神秘。 在桃坪羌寨整个建筑中,最具有价值的人文景观有两个:一个是碉楼,另一个是地下水网络。 在羌寨的地下,挖有很多引水的暗渠,平日用石板和泥土封住,在一定的距离留出活板,便于取水,这项流经每座碉楼的水网,就为战时提供了持久的生存保证,同时也便于消防,还可以调节室温和湿度,是羌寨建筑的另一特色。 桃坪羌寨由迷宫 通道 、地下水网、碉楼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这种独一无二的建筑,充分体现了用乱石垒砌过去和未来的古羌民族的智慧与机敏。 2000年的岁月仿佛没有在这里经过,在这里我们看不到那些与现代化气息的相关的东西。 这是羌王寨主家,此家族世居桃坪羌寨,至今已有八十一代,先祖随常胜将军白起、司马错攻蜀平黑水之乱后受封世袭千户守备之职,该家族史上先后出将军27人,上将3人,至今仍保留着羌寨四宝,是羌族代表性建筑最完整的家族。 相对来说,羌王的居所在寨子里算是豪华的了。 在通往二楼的石阶旁,立有镇宅之宝“泰山石敢当”石碑,据说可镇压一切不祥之邪,据考证为西夏图腾。 房屋内设施齐全,摆件饰品都很精致,客厅,卧室都很豪华。祭祀文化厅是寨内四宝之一,厅的墙上挂有羊头和兽皮,在羌族,示羊头为图腾。 透过敞开的门可以看到主人居住的房间。 在羌族民居中最富神秘色彩的是照楼和屋顶。 照楼仅占整个屋顶面积的1/3,照楼顶的靠山边墙正中供着白石头。这是羌族从远古流传下来的白石崇拜,是羌人世代供奉的最高神——白石神。 配合镇中发达的交通网络,在战乱年代做到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完美局面,不由得让人敬佩古人独到的智慧。 我们穿过寨子沿陡峭的台阶而上去高处的云中观景台。 半山腰拍摄的桃坪羌寨、碉楼、以及周边的高山。 在观景台上从高处往下看去,杂谷脑河从右往左沿山谷而下,从新旧羌族建筑村寨边流过。 东部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以后新建的新寨,一座座建筑紧紧相连,中间是巨大的环形释经祭坛,左边谷底处是一群新的仿羌族建筑群落。 南部和西部是羌族建筑古旧的群落,老寨子并不是很大,高耸的碉楼犹如矗立的巨人,讲述着羌寨的历史,据说桃坪羌寨曾有6座碉楼,如今仅存三座。 可以看到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围墙,保留了远古羌人居“穹庐”的习惯。那房屋的墙,仔细观察会发现特别,因为或许是几家人共用一面墙,所以,墙和房子是错落、互连的。 汶川5月12日地震,老寨子里,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碉楼依然屹立,只有顶部的“女儿墙”有垮塌的痕迹。整个老寨子的主体基本完好。 而与老寨子毗邻的新寨子,门口的大牌坊却垮塌严重,巨大的裂缝触目惊心……据了解,新寨子是2006年以来修建的,后来又有部分建筑投入使用。 <p class="ql-block">转完天色已黑,临近下午七点,我们从老寨子下来,在新寨子里随便吃了一点晚饭,驱车上高速往汶川映秀镇驶去。</p> <p class="ql-block">晚上入住映秀镇预定岷江岸边的一家民宿酒店,由于夜色已深,我们只在宾馆附近的市场街上转了一圈。映秀镇地处四川汶川县城南部,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阿坝州的门户,是前往九寨沟 、卧龙、四姑娘山旅游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12日早晨刚一醒来,天蒙蒙亮时就听到了窗外有一支长鸣的小号吹着《思念曲》,在静寂中清晰地回荡在逶迤的群山中,小号声婉转低回,音符夹着阵阵哀思。</p>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了宾馆吃完早饭,漫步在街道上,边走边巡视着涅槃重生的映秀镇。前几天一直是多云和晴天,早上这里满天的阴云,雾气弥漫。我们尽力搜寻多年前8.0级大地震的痕迹,而眼前所见却很难合乎我之前的想象。</p> 映秀,这个曾经让无数人心痛、牵挂的地方,豁然出现在眼前。真的是挑战想象力,一排排连体别墅式的灾后重建住宅,仿若图画。漂亮,整洁,诗意。 又由于汉族与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交错居住,民族文化与风情浓郁,如果没有那样一场骇人的大地震,映秀人至今还会过着平静无闻的日子。 但是,2008年5月12日,无情的特大地震,猝然降临,不为人知的小镇,瞬间成了世界的焦点。山峦变样,河流改道,家园破碎,亲人离散,大自然任性地按照其自身的需要出牌,全然不顾人们的不能承受之重,顷刻间,就把那个人们生存了多年、美丽而熟悉的小镇给荡平摧毁了。 我们忘不了,巴蜀大地曾经被一阵剧烈的摇晃撕开了一道伤口,而这道伤口,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深深的痛。 特别是岷江河段形成堰塞湖,将沿江的九寨沟环线、213国道淹没200多米,都汶高速映秀段侧山体突发泥石流,岷江改道冲进映秀镇,造成交通、通信、电力、供水中断,映秀人再次经受了自然暴力的无情考验。 震中纪念馆由于维修改造闭馆我们没能参观。 但站在到半山到纪念馆的天桥上,往四周观看,令人惊奇的是,在今天的映秀新城,除了刻意保留的地震遗址之外,特大的自然灾害并没有吓倒坚强的映秀人们,他们在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下,从废墟中站了起来。 用自己勤劳勇敢的双手重建了一个山清水秀的新映秀,使映秀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于是,你在对大自然的伟力抱有无条件敬畏的同时,也不得不对人类的重建能力致以深深的敬意。 漩口中学的遗址八点半开门可供游人免费参观。我们去的太早,就在外面转了一圈。 如今的映秀镇已经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打造了汶川特别旅游区之,目前分为了北区(以民俗、非遗文化为主的展示、体验区域)。 中区(以主流文化为主题的地震文化,爱国主义文化教育展示、参与区域)和南区(以现代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农业观光、时尚休闲区域)。 <p class="ql-block">宣誓广场的雕塑与誓词墙,后面璇口中学遗址里的废墟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边走边看,随手拍拍周边的景色。</p> 现在的映秀镇真的有点像花园,广场中央的熊猫家园。 <p class="ql-block">建筑和景观的地域特色非常明显。</p> <p class="ql-block">经过多年的重建发展,如今的映秀镇浴火重生,一座新城拔地而起。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通往镇子里另一边的渔子溪的一座桥边。</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映秀有两条出名的河流,一条是雄壮的岷江,一条是浑厚的渔子溪。</p> <p class="ql-block">如今东莞援建的映秀新居就建在渔子溪一侧,不知道当初是不是按民宿设计,大部分房子都是客厅小,房间多。</p> <p class="ql-block">新民居鳞次栉比、新农村欣欣向荣、新城镇美丽和谐,日新月异,欣欣向荣。</p> 这样的奇迹,引来了中外人们的广泛关注,游客纷至沓来,就是为了观看如何把震前的翻天覆地,变成震后天翻地覆的奇迹。 作为特别旅游区的核心内容是5·12汶川大地震纪念地。镇中心的漩口中学遗址保留了地震时的原貌。广场上的纪念碑。 走进漩口中学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石块,凿刻成的石钟,呈四十度斜躺在石级上,时间定格在地震发生的永恒瞬间——2:28分,用震裂的时针和分针,显示了地震的惨烈。钟的下方有一长石块,上面用阿拉伯数字刻着地震的年月日——2008·5·12,看了很是震撼人心。 这是一所省重点中学。叫漩口中学的原因是它是由原来的漩口中学和映秀中学合并而成。漩口中学原来在漩口镇,因为紫坪铺水库建设而搬到映秀的。从这个广场往右走,顺着景区的栈道走一个环形参观路线,最后会从广场的左边再转回到这里。 从广场往右走, 坍塌的校舍周围铺有人行栈道,供前来的人们参观、凭吊。 我先看到的是初中高中的宿舍楼。墙体上剪刀纹的裂缝成为研究地震波横波纵波对建筑物影响的最直观体现。这座初中部男女生公寓楼,写的是5层,现在是四层,一层已经陷入地下。 <p class="ql-block">这座遗址是没有清理被原样保留下来的,全校至今还有19位同学和2位老师的遗体埋在废墟底下。</p> <p class="ql-block">其他学校坍塌的建筑、校舍,教师办公楼基本完好,解说与地震波的方向有关。</p> 可以看到只有中间的楼梯没有倒塌,国旗依然高高飘扬。 五层的阶梯教室楼完全倒塌了,各层的楼板重叠在一起。 在整个遗址处,可以看到地震造成的各种状况,变形的,倾覆的、扭曲的、垮塌的、十字裂纹的、底楼沉陷的、平行错位的、叠塌撕裂的千奇百怪。 这就是地震后的景象,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从露出废墟的钢筋,可以看到都是16的螺纹钢筋,可见不是建筑材料的问题,而是地震的破坏度太大了。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震源深度高达18.66±0.49 km。属于世界罕见的破坏性最大的地震。 此时周围的一切静悄悄,仿佛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不忍心打扰已逝的亡灵。 遗址保留着地震后的原貌,残垣断壁看得让人欲哭无泪,在当时就有种不寒而栗的错觉。 以上那些图片都是震后保留的遗址,心情沉重,边走边看,无尽哀思 悼念亡灵。沿着甬道环绕一周后,又返回到入口点。为这次大地震中罹难的师生和同胞们深感悲痛和惋惜。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遗址门口摆放着有新校舍的图片,早上路过哪里,离我们住的宾馆不远。 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开车缓缓启程离开了映秀镇,在感叹生命在大灾面前之脆弱时,我们活着的人要学会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在我们有生之年,要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沿途经过都江堰后向广元方向驶去回家,结束甘南、川西阿坝州自驾游的行程,开始一路北上往回返。 文中照片系手机和相机混拍按游览顺序排版,文字部分段落引用自网络相关文章,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