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ont color="#39b54a">今天整理写字台,发现了自己当年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光荣证”,过去的岁月一幕一幕闪现在脑海里……。</font></b> <b><font color="#39b54a"> 1973年10月的一天,太原市在五一广场召开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会,会场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口号声、歌声此起彼伏,到处都是青年们热烈欢腾的场面。<br><br> 会后,我们山西针织厂、太原市供电局、二轻局等单位的300余名知识青年相继奔赴清徐县农场。开始了新的生活。<br><br> 当时,农场有一名书记,两名场长,知青到来后,又增设了三名知青副场长。设立了团总支。我们按民兵营的编制,成立了十个分队。我曾担任团总支副书记和四个分队的副队长、队长。<br><br> 为了加强对职工子女的管理,针织厂、供电局派出了四名带队干部。他们离家别子,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其中一名把他的妻子、儿女也带到了农场。特别是其中的女带队干部,我们称呼为“李姨姨”,她不顾市里四个年幼的孩子。把全部身心都投入了农场,投入了知青。初次远离父母的青年,都把他们视为最亲的亲人。 <br><br> 原来仅有30余人的农场,不具备容纳众多知青的条件,我们怀着满腔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憧憬,投入到了新建农场的战斗中,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电工、木工、泥瓦工都从知青中涌现出来。短短几个月,我们建起了一排排新的宿舍、厂房、礼堂。<br></font></b><br> <b><font color="#39b54a">我们那时吃住都很艰苦,六、七个知青并排睡在砖沏的土炕上,洗澡只能用脸盆、毛巾一擦了之。吃的大部分是粗粮,顿顿红面、小米、水煮菜。平时就盼望着父母托人捎来食品打牙祭。好友安春培过生日,邀请我去了相邻的西怀远村供销社,买了一瓶啤酒,一瓶肉罐头,在农场广阔的田地里,席地而坐,第一次开启了青春生日“聚会”,那是我第一次喝啤酒,吃罐头,美妙的感觉无以伦比,好似品尝了世界上最好喝的酒,最好吃的食物。</font></b> <b><font color="#39b54a">当年的女蓝队长在田间劳动</font></b><br><br> <b><font color="#39b54a">知青和农场场长(后排左二、左三)合影留念。</font></b><br><br> <b><font color="#39b54a"> 知青在我们自己盖的礼堂前和实验室内留念</font></b> <b><font color="#39b54a"> 农场处于一望无际的田野,冬天打坷垃、平整土地,寒风吹来无遮无档;春夏播种、除草,阳光暴晒,无处遮阴,光膀子被高粱。玉米叶子拉的一道道伤痕,汗水一出疼痛难忍。秋季麦收,血洒镰刀。一个个被晒成了非洲黑人。我体重一百斤,也硬撑着扛起二百斤重的麻包,踉跄在麦场上。<br> <br> 幻想被繁重的劳动击碎,激情被平凡的日子磨熄。有的青年开始静下心来思考未来,自学数理化,苦背英语单词,盼望有朝一日迈向大学课堂;有的苦闷彷徨,传看手抄本《曼娜回忆录》,个别人偷食禁果;有的寻衅滋事,发泄不满,多次被上百村民追打到农场。有俩个青年发生冲突,一个丧失了宝贵的生命,一个锒铛入狱葬送前程。我们目送警车驶离农场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知青们痛哭失声。 <br> 为了扭转现状,农场领导、带队干部和知青骨干废寝忘食,加强了思想工作,开展了歌吟、拔河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成立了篮球队、文艺宣传队。篮球队参加县、市比赛多次取得好名次,我们宣传队也活跃在清徐县城及太原市湖滨会堂的舞台上、针织厂支援了我们制衣设备,我带领30余名女队员前去培训,农场有了工厂,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震惊世界的1976年,我们相继返回了太原市。<br> 艰苦的岁月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强健了我们的体魄。也学到了课堂学不到的知识。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还有许多知青在困境中产生了炽热的爱情,携手相伴人生旅程。其中绍文和丽珍的婚姻令人赞叹,绍文参军入伍,遭遇事故双目失明,丽珍矢志不渝,终成眷属。他们坎坷的爱情故事,被太原电视台制作了专题片,多次播放。至今仍在我们知青和市民中传诵。<br> 我怀念那难忘的青春岁月,怀念那起床、熄灯的军号声,怀念那清晨的鸡鸣、拖拉机的欢叫声,怀念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田野,炊烟缈缈……。<br></font></b><br> <b><font color="#39b54a">太原市1975年元旦致全市知识青年的慰问信,当时的照片选用的是我们农场地方和知青,我们农场是省市知识青年先进集体示范点。</font></b> <b><font color="#39b54a">当时我们五分队全体知青合影</fon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