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伴随着熹微的晨光,老师们带着昂扬的精神来到会场,继续感受名师课堂的精彩与震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彭才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戎不取道旁李》</b></p> <p class="ql-block"> 彭才华老师人如其名,才华横溢,他的课堂游刃有余,整节课简明平实又机敏灵动。他的导入幽默风趣,创设文言文课堂氛围,一句“诸位,鄙人初来乍到,还请多多关照”一下子拉进了和孩子之间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彭老师的初读文本极有层次,从找不举手的学生试读,直接揭示出断句节奏难点句,把难点的突破与个别学生信心的引领巧妙结合。再通过学生带读、同桌互读、教师领读,到全班看节奏齐读,放慢节奏配乐读,读得扎实,读得有效,训练水到渠成。品读部分更是设计巧妙,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的方式,引领学生在“动与不动”之间悟王戎之智,品文化之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王崧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好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 王崧舟老师带来的不仅是《好的故事》,更是好的课堂。王老师用诗意的引读、精美的课件、恰到好处的音乐,在回环复沓的诵读中,反复熏陶,反复点染,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梦境的美好、幽雅和有趣。</p><p class="ql-block"> 课文的象征意象是难点,对于难点的突破,王老师反复提及“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这个时间,并借助五段资料有机有序有策略地安排在不同的环节中,通过课堂理答、反复朗读、融合音乐、总结板书等方式,将学生的情感与一九二五年的鲁迅的内心情感达到跨越时空的共鸣,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走进那个黑暗的年代,走进鲁迅当时苦闷无助、彷徨孤独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这是理性思辨和情感体验的完美融合。从现场学生的感言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融入《好的故事》当中,他们已经走进了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并与之共情共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讲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语文要素再审视》</b></p> 课后,王老师带来的讲座《语文要素再审视》令人深省。教师在语文教学上不能只侧重于语文要素的训练,而忽视人文主题的落实。教师在对语文要素进行重新审视时,要注意四个方面:一要防止对立,语文要素具有人文性,二要防止空泛,语文要素具有实践性,三要防止割裂,语文要素具有系统性,四要防止僵化,语文要素具有开放性。<br><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唐晓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口语交际·自我介绍》</b></p> 唐老师的口语交际课《自我介绍》贴近生活,紧扣教材要求,通过创设初见、接站和招新三种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充分还时间、还空间给学生,创设开放、富有活力的交际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推动学生的倾听和表达。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白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江南春》</b></p> <p class="ql-block"> 白老师一开始呈现了吟诵谱,先带着同学们反复诵读江南春,在熟读的基础上,白老师层层递进,借助补白的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用想象丰富画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用想象补白,用想象超越了诗歌本身。这时再出示音谱图,再次读诗,鼓励学生在吟诵中感受诗词之美。</p><p class="ql-block"> 接着,白老师通过质疑和猜哪个词不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以辩论的形式品味“千里”和“十里”哪个更好。最可贵的是白老师没有明确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要传达的情到底是什么呢?一个简单常见的问题不曾想也能泛起诸多浪花来。是对江南美景的赞美?还是以寺庙消逝暗讽朝代的衰亡?杜牧到底是喜欢佛教还是排斥佛教呢?没有正确答案,因为“诗无达诂”,这一过程让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以提升,可谓高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报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读诗解诗——诗教的起点》</b></p> 最后,白老师带来精彩的报告《读诗解诗——诗教的起点》,他认为老师不能把教师诗当作终点,而应该用诗歌帮助孩子塑造美好的心灵,透过诗教把诗人伟大的人格展现在孩子眼前,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在诗歌里获得一种向上的力量,获得人生的智慧,为孩子的心灵埋下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的种子。通过“三关注,二引导“的教学建议,白老师为一线教师的诗教道路指明方向,在场老师受益良多。 三尺讲台写春秋,一片丹心育桃李。教书是件快乐的事,学习也是件快乐的事,学生读书是不断学习,老师教书也是不断学习,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上一堂行云流水般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是语文老师一生的修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育之路漫漫,需上下而求索,不断学习,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