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好友付瑞让我的生活升华</span></p><p class="ql-block"> 文/王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认识付瑞几个月,印象中,她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待人热情,交往诚恳,做事认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者》杂志的封二、封三、封四刊发了我的一组生活照片,得益于付瑞的支持和厚爱。在此我感谢她热情和辛勤制作,见证友谊和真情。缘于一次读书活动的交流,朋友让认识了美女付瑞,她也获知了我,继而特邀让我走进读了多年的《读者》。真没想到自己竟然可以成为《读者》的封面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每个人的美好瞬间都值得被记录……爱人的生日,浪漫的瞬间;孩子成长点滴记录;记录为事业拼搏的自己以及团队;父母生日送上特别的礼物……等等一切场景……"认识付瑞我便多了一位挚友,她的语言更能深入人心。她学琴棋书画,张口能吟许多唐诗宋词。还曾从女人角度、眼光、头脑,对待一些问题,一些言语,很有哲理和见地,向我提供不少建议,让我得到许多益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付瑞,这女子从西安外事学院毕业,在临潼从事旅游行业21年,后又转现在是一名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热衷于公益活动,是烽火读书会、临潼微马大队、临潼红十字志愿者队、学雷锋志愿者队等各种公益组织的核心人员,自相识这位美女便有一种亲切感!难怪接触以来常有人说,旅行就是从一个不变环境抽身,到另一个陌生地方生活,更换观念,洞开眼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付瑞每天都在群里发些工作照片和生活理念,每天用正能量文字激励自己和朋友们,我们知道她每天得工作和生活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一路不是走马观花,过眼云烟,而是看自然风景,浏览历史,民俗鉴赏,观察现实,知读文化,饱尝小吃。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面对古迹,面对历史,面对看到的一切,她都用古诗讲解,用历史说事,让孩子玩出文化,游出特色,积累见解,放飞思想,享乐时光,感受广阔的知识天地!付瑞从不失去向优秀人物学习的机会,也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的口水,更不活在别人眼光中舌尖上,这才是做大事业的女人。付瑞触景生情,给大家讲历史故事,讲自然地理知识。一个小女子,懂得这么多历史自然,当今,可算是凤毛麟角。 我早说过,愿意同有素质的聪明女人交朋友,几十年来,结交无数,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一些人从少女变成老太婆,仍然来往,友情常在,彼此不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说,我有女人缘,其实,搞文字的,人与人沟通交往非常重要。我热心待人,对待男人也如此,虽然结交三教九流,心里还是分三六九等,谁好谁坏,心中有数,结交有度,不越雷池。生活中的偶遇也是缘分!生命中有你更显厚意……</span></p> <p class="ql-block"> 读懂一首诗的,从来都需要时间。</p><p class="ql-block">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二十八岁的白居易凭借一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花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考中了进士,来到了“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京城长安,踌躇满志的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一举成功,进士及第。据说,在所有上榜的十七名进士中,他名列第四,而年龄却是最小的。进士及第之后,宪宗皇帝在曲江池大摆筵席,又让所有的举子们在慈恩寺“雁塔题名”,年少轻狂的白居易毫不客气,志得意满地挥毫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和得意之情。</p><p class="ql-block">有大学士顾况的推荐和宪宗皇帝的赏识,白居易的仕途起步很高,一上来就被授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县尉,相当于如今的公安局长兼税收稽查大队队长,尽管只是个九品小官,但的的确确是个实权人物。</p><p class="ql-block"> 尽管大权在握,但初入仕途的白居易仍然不敢怠慢,每日兢兢业业地查办案件,稽查税收,整日奔波,十分辛苦。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忆昨为吏日,折腰多苦辛。归家不自适,无计慰心神。”描写自己当时的工作和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 自古到今,基层的小吏都不好干啊。</p><p class="ql-block"> 除了查办案件,筹粮催款,白居易还对司法进行了改革。《周至县志》记载,为革除弊政,树立新风,白居易令差役在府衙北墙另开新门,将挂在门外的堂鼓移往他卧室窗前,便于百姓击鼓上访,申诉案情。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公正无私,为民办事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样紧张忙碌的工作也有好处,那就是让出身书香门第、自小衣食无忧的白居易有了更多的时间体察民情,了解民生,也为他后来尽管仕途坎坷,但依然坚持反映民生疾苦,为基层百姓呼喊的亲民作风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那年五月的一天,白居易从京城办事回周至县衙,经过黑河水畔,马召南岗。时至夏收农忙时节,湛蓝的天空一碧如洗,阳光从官道两旁的国槐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下来,地上印满铜线大小的粼粼光斑,路两旁的青草以及白的红的紫的各色野花在风中摇曳,空气里充满了甜醉的气息。抬眼望去,远处的终南山“上林春常在,终南紫云飞”“氤氲绿树多,苍翠千山出。”景色十分优美。黄鹂鸟在国槐上不住地啼鸣,好像在提醒人们,麦收时节到了。</p><p class="ql-block"> 眼力所及的地方,黄澄澄的麦穗覆盖在田垅上,很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地里忙碌着,精壮的男子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脚下受着暑热的熏蒸,背上又有烈炎的煎烤,拿着镰刀在田里割麦,一个个汗流浃背,不停地喘着粗气。妇人们挑着饭筐,孩子们提着水壶,匆匆向田间走去。这是一年之中最紧要、最忙碌的时节,“麦熟秧青农事急,十分归兴在田园”“南来麦熟春事收,东郊日落人影稠。”颗粒归仓,没有谁敢怠慢。</p><p class="ql-block"> 看到此情此景,白居易感觉很欣慰,今年雨水丰沛,麦子的长势很好,看来是一个难得的丰收年。</p><p class="ql-block"> 在一块坡地里,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贫妇,背着面黄肌瘦的孩子,正在弯腰曲背地拾着田里残留的麦穗。小孩因为饥饿,不停地喊着、哭着,那贫妇一边捡拾着麦穗,一边不停地哄着孩子。小孩哭得精疲力尽,最后终于伏在母亲背上睡着了。</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看到此情此景,心里感到很难受。自从他担任县尉以来,像这类穷苦百姓的生活,他已耳闻目睹了许多。然而,作为县尉,本是县令的辅佐官,担负着为朝廷催缴钱粮赋税的责任。虽然白居易与以前的县尉不同,不愿对上奉迎拍马,对下欺压蔽诈,但也不得不在朝廷和上司的控制下,向农民勒索各种税捐。每完成一次差便,从平民百姓的穷困境况联想到权贵们“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挥金如土的奢侈场面,他的内心便充满着矛盾和痛苦。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时候,即便感觉如鲠在喉,但也不敢太过于表露心声。尽管初入职场,但职场的那些规则白居易还是很清楚的。</p><p class="ql-block"> 然而,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的使命感还是有的,当他看到这贫妇饥儿在田头挣扎的情景,同情和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加之骨子里积进强硬、耿介不屈的性格特点,让他不得不勒住缰绳,翻身下马,径直来到妇人面前。</p><p class="ql-block"> 那妇人看见一个官家向她走来,急忙站起身来,胆怯地往田边走避。白居易紧跟上去,那妇女只得站住,向白居易深深行了个礼。</p><p class="ql-block"> “你怎么光是捡拾麦穗,家里没有田地吗?”白居易看见妇人神色慌张,便轻声问道。</p><p class="ql-block"> “实不相瞒,家里原有两亩薄田,孩子他爹前年死了,没办法只好典卖了,租种的田地太薄,收成也不行,好不容易刚收了些麦子,又全缴了官税,家里已经没有吃的了,只好和孩子出来在别人家的田地里捡拾些麦穗,要不然,这日子没发过……”那妇人一手拿着麦穗,一手挽着一只破竹筐,说话的时候,两眼饱含着泪水,露出十分凄凉的神情。</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还想再问,那妇人急忙拉着孩子,转身向田里走去。</p><p class="ql-block"> 望着妇人佝偻的背影和艰难的步履,白居易眼眶润湿了,内心哀叹了一声,吩咐随从给妇人送了些吃物和银两,便离开了马召南岗。</p><p class="ql-block"> 回到县衙,那夜,白居易失眠了。白天的所见所闻一幕幕地呈现在眼前,让他十分震惊。他没有想到,就在天子脚下,京畿之地,竟然有如此赤贫之人,看来“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今如此啊。只是如此以来,苦的是贫寒百姓。想到这里,他激愤交加,披衣下床,略加思索,写了一首震古烁今的《观刈麦》(刈:音yì,收割的意思):</p><p class="ql-block">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p><p class="ql-block">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p><p class="ql-block">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p><p class="ql-block">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p><p class="ql-block">足蒸署土气,背灼炎天光;</p><p class="ql-block">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p><p class="ql-block">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p><p class="ql-block">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p><p class="ql-block">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p><p class="ql-block">家田输税尽,拾此充肌肠……</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白居易搁笔沉思起来,他端详了一下自己,尽管是一名低阶官吏,但自己衣食无忧,不必为柴米油盐发愁,也从来没有下地耕种过,没有想到自己管辖的地域里还有如此贫苦之人,尽管夏日炎炎,酷热难耐,但仍然希望夏日能长些,能尽快将麦子收割殆尽,夏粮归仓,希望能更多的捡拾麦穗,让家人填饱肚子。想到这里,他有些惴惴不安,也有些自责,于是提笔在诗的结尾又填了几句:</p><p class="ql-block">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p><p class="ql-block">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p><p class="ql-block">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p><p class="ql-block"> 写罢搁笔,他的心绪久久不能平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一年之后,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冬日,白居易调离了仕途起步的周至,调回京城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并被授于翰林学士,仕途再上了一个台阶。</p><p class="ql-block"> 尽管回到京城,但那位妇人的言语让他久久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时年冬天,长安城难得地下了一场大雪,早晨起来,白居易出门办事,看见一位老翁老翁驾着炭车往集市上赶去,车轮碾轧在冰冻的街市上,留下了两行深深的车辙。那老翁由于终日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满脸烟熏火燎,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看到这里,白居易突然想到了周至马召南岗的那位妇人。这位“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与那位“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妇人是何其相似啊。都是底层百姓,都是穷苦出身,都是身不由己,都是被迫无奈。这种纠结矛盾的心理,发人深思,催人深省,直抵灵魂。</p><p class="ql-block"> 清代的《唐宋诗醇》对这首《观刈麦》曾评论到:“‘力尽不知热'两句,曲尽农家苦心,恰是从旁看出。‘贫妇'一段悲悯更深,聂夷中诗摹写不到。”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力道之深,影响之广。</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这首《观刈麦》最精华的部分,最震撼人心的内容,并不是前面的叙事,而是在结尾白居易添加的这几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作为一个有着“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宏大志向和抱负的读书人,他能从底层百姓的窘迫生活联想到自己的富足舒适,从而有一种惭愧感和负疚感,这是十分难得的,是白居易最伟大的地方,也是其他诗人很少见的。</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曾给好友元稹的信中写到““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这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脉相承。古代读书人无不是发奋苦读,通过科举,谋取官职,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写诗的目的,就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通过自己的作品让皇帝知道目前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而希望皇帝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善这一局面。他写这首《观刈麦》的目的,就是希望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普通百姓和作为朝廷官员的鲜明对比,期望“天子”能听到民声,达成民愿,改善民生,从而能百姓富足,国家富强。这种将写事与写心完美统一的写法,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加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 尽管白居易在周至的任职时间并不长,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在这一年多里,白居易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观察到了大唐帝国从上到下的真实面貌,洞悉了盛世之下的重重危机,尽管后来辗转多地,但这种洞察社会底层,悲天悯人的情怀始终没有改变,无论是《村居寒苦》《折剑头》《初入太行路》,还是《秦中吟十首》《丘中有一士二首》《纳粟》等,都反映了他对底层百姓的同情,对朝廷和权贵们腐败的痛恨,紧贴社会现实,思想深刻,语言尖锐,读完让人有切身感受,值得深思。</p><p class="ql-block"> 当下疫情依然还在肆虐蔓延,百姓的日子愈加艰难。我们需要像白居易这样的官吏能挺身而出,也需要像白居易这样的大诗人能秉笔直书,真切地表达和反映民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和“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疾苦,为民排忧,为民解难。正如郑板桥所说的:</p><p class="ql-block">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p><p class="ql-block">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