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与心灵——记参观《梵高再现》沉浸式光影大展

陈菲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直想来,疫情漂浮不定,这次还是因想去另一展览未成而终于成行了。</p><p class="ql-block"> 美篇用的音乐《Vincent》(文森特),是著名民谣歌手唐·麦克莱恩(Don Mclean)演唱的民谣歌曲,他用这首感人的歌献给这位“疯子”梵高,感动了全世界热爱生活, 心存希望的人们。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纪念馆前,人们总能听到这首歌,它一遍一遍的放着,永远让人感动,让人怀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梵高的简介!让人痛惜的一生!生前只买出了一幅画《红色葡萄园》,400法郎。现在他的画成了抢手货!我在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看到他的真迹(各两幅)都是馆内的珍贵馆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去展厅通道两侧墙上梵高画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入光影展厅。</p> <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b>1、自画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录的视频,看起来更过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荷兰,1880~1885</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巴黎,1886~1988</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双鞋子 (哈佛艺术博物馆收藏)</b></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nbsp;梵高写实地描摹了他的鞋子,三双外形破旧、东倒西歪的鞋子中流露出的画家心境颇耐人寻味。据说科学家采用现代技术分析时发现,三双鞋子下还隐藏着另一幅画瓶,推测是这位天才画家潦倒至买不起新画布而为之,让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从我的美篇《两次参观哈佛艺术博物馆》里下载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很喜欢花,录的视频里有我们自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梵高从未去过日本,但他痴迷于日本艺术,后期的作品更是深受日本艺术影响。鲜明的深色轮廓和明亮的色块——他作品中的这些决定性元素与他对浮世绘的青睐遥相呼应。这给他的作品带来了卡通般的质量,令其从其他欧洲艺术家当中脱颖而出。这是他的特色。1886年,梵高发现了日本艺术,当时他生活在巴黎。经过数个世纪的闭关锁国,日本终于向欧洲商人开放了。在巴黎,甚至在整个欧洲,日本风潮都风靡一时。人们用日本饰品装饰家,穿着和服参加化妆舞会。巴黎到处都是浮世绘。梵高买了好几百张。他本来是想倒手挣些钱,但一直没有脱手。他太喜欢这些画了,实在舍不得卖了它们(他不是个合格的商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上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b>4、阿尔勒,1988~1989</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向日葵</p><p class="ql-block"> 摘自百度:</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1888年夏天,孤独的梵高试图在阿尔组织一个名叫“南方画室”的画家沙龙,向一些画家发了邀请,结果只有保罗·高更答应前往。高更是梵高在巴黎蒙马特认识的朋友,他们彼此欣赏。</p><p class="ql-block"> 收到高更准备前往阿尔的消息,梵高很高兴。同年8月,他画了第一幅《向日葵》。他原本想画12幅向日葵来装点他在阿尔租住的小屋,以迎接高更的到来,但刚画完4幅高更就来了,并给梵高带来了新颜料和一种黄麻质材的画布。高更对梵高的这种金黄色的组合十分喜爱,对已挂在小屋的《向日葵》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高更的鼓动下,1888年10月,梵高用高更带来的黄麻又画了第5幅向日葵。但是不久,两位艺术家因艺术理念上的差异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情绪过激的梵高,用剃须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高更在惊恐中离开了阿尔,离开了梵高。他在这里只住了两个月,这个时间,对一心盼着他到来的梵高来说,是短暂的。</p><p class="ql-block"> 1889年1月,梵高在对高更的思念中,画了第6幅向日葵,这一次,他在花瓶里插了15朵向日葵,调整了自己的风格,消除了一切可能带来现实主义联想的细节,以迎合高更的艺术趣向。因为他要把这一幅送给高更。一向固执的梵高为了挽回高更的友情,他愿意在画风上做出妥协。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高更走后再也没与梵高见过面。这第6幅《向日葵》也就成了他与高更的友谊祭礼。”</p> <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b>星空下的咖啡座</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梵高的油画《约瑟夫·鲁林肖像》创作于1889年,这幅肖像画是梵高的六个朋友的肖像画之一,鲁林是阿尔勒的邮递员。法国南部的阿尔勒离巴黎15个小时的火车程,梵高在1888年到阿尔勒,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希望落空了,他在那儿孤独地生活和作画。鲁林一家给他带来温暖和友情,他们也是他很多作品的题材。</p><p class="ql-block"> 在油画《约瑟夫·鲁林肖像》中,鲁林身着他引以为傲的邮递员制服,背景是想象的漩涡花纹。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我要用象征性的光环这种永恒的东西来画男人和女人,要用我们着色的响亮和颤动来表达永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的画是我拍自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5、圣雷米(疗养院),1889~1890</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星月夜(夜星空)</b></p><p class="ql-block"> 前面通道里的照片有它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的画是我拍自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b>6、瓦兹河畔奥维尔,1890</b></p> <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b>麦田上的群鸦</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倒在麦田里,死在弟弟的怀里。留给弟弟(世人)最后一句话: “悲伤将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7、自画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自画像(哈佛艺术博物馆收藏)</b></p><p class="ql-block"> 在这幅献给好友高更的自画像里,梵高成功画出了没有任何阴影的浅绿色背景。在与弟弟提奥的通信中,他曾解释了这幅创作中运用到的一些技巧,如他是如何利用日本形象凸显自己的特色,并对他轮廓作了改变以期获得相应的色彩效果。但令人伤心的是,在梵高把这幅画寄给高更不久,他们的友情破裂了,于是高更便以300法郎的价格将这幅画给卖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哈佛艺术博物馆的简介宣传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从我的美篇《两次参观哈佛艺术博物馆》里下载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7、在光影展厅留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光影展厅出来的通道两侧,仍然是梵高画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梵高阿尓勒“黄房子”花园和的卧室场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咖啡厅。我们坐在一个以梵高的画为背景、且不断变换的空间里,喝咖啡喝奶茶吃点心加聊天,好不惬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鸢尾花作场景的一个画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小麦为场景的一个画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往出口的通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