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尊敬的家长朋友:</p><p> 你们好!时下正是冬季传染病的高发期,为了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与传播,保护孩子们的身体健康,现就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知如下:</p><p><b><i>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i></b></p> <p>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主要由鼠类(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啮齿类动物携带和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情重,病死率高,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症状。全年均可发病,小高峰为每年4~6月或5~7月。大高峰为每年10月至次年1月,潜伏期最短4天,最长60天,一般为7~14天。</p> <p><b><i>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是什么?</i></b></p> <p> 有发热(38℃至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面红、颈红、前胸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p><p> 温馨提示:如果您的孩子出现包括发热、头痛、腰痛、咽痛、眼眶痛、咳嗽、流涕、恶心、呕吐或腹泻在内的类似流感症状,建议您及时带孩子到就近正规医院就诊,提醒接诊医生先排除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做到“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处理。</p><p><b><i> 三、哪些途径会传播?</i></b></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呼吸道传播。带病毒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尘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接触传播。被老鼠咬伤,或接触带病毒鼠的排泄物、分泌物,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而感染。</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3.消化道传播。食用被带毒鼠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给胎儿。</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5.虫媒传播。鼠体表螨类吸了带病毒鼠的血后又吸人血而引起感染。</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i> 四、怎样预防出血热?</i></b></p><p><br></p> <p> 1.接种出血热疫苗是最经济、最科学、最有效的措施。疫区16~60岁的易感人群接种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发病。</p><p> 2.防鼠、灭鼠是防止感染该病的关键。农作物粮食储存应防止被老鼠污染,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4月~6月或5月~7月和11月至次年的1月)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野外活动时注意不要被老鼠咬伤,野外作业的住地要做好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减少鼠、螨栖息和接触感染。</p><p> 3.清洁环境,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保持居室干燥和通风,床下不放杂物和食品;及时清除积存垃圾;灭螨、防螨。</p><p> 4.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储存等工作,杜绝病从口入;粮食、食品等应储存在严密无缝的容器内,并加盖以防鼠污染,切勿暴露存放。</p><p> 5.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p><p><b> 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b></p><p><b> 早休息:发病后应卧床减少活动。</b></p><p><b> 早治疗:早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治愈起决定性因素。</b></p><p><b> 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b></p><p> 冬季是传染病高发时期,我校已在学校的绿化带、垃圾投放处、车棚等地方放置粘鼠板,希望学生远离投放点。也请家长朋友们配合做好以下几点:</p><p> 1.家长朋友认真阅读此《告家长书》内容,遵循科学的方法及时预防,减少生病的几率。</p><p> 2.如果孩子有相关症状,一定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并如实向学校汇报病情。做好居家卫生消毒工作,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与其他人员接触。</p> <p><b>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协作,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坏境。</b></p> <p>编辑:严幸鸿</p><p>插图:刘 佳</p><p>审核:周思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