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法海寺简介:</b>法海寺位于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明正统四年至八年(公元1439年)由明英宗宠宦御用重太监李童集资在原龙泉寺蕾址上修建,明英宗皇帝钦赐额曰"法海禅寺" "法海"即"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舆法海和尚无关。<b> </b> <p class="ql-block"><b>法海寺</b>山门前的四柏一孔桥。</p> <p class="ql-block">法海寺门前的四棵参天柏树。</p> 原来这里是鼓楼(东)。 <p class="ql-block">原来这里是钟楼(西)。</p> 赑屃(bixi)驮石碑<br>——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 赑屃驮石碑 天王殿。 大雄宝殿。 <p class="ql-block">和尚禅房(西南)。</p> <p class="ql-block">和尚禅房(西)。</p> 铸有汉文梵文的大铜钟(早先在大雄宝殿东侧,2006年后挪到室内)。 <p class="ql-block">和尚禅房(东)。</p> 大雄宝殿前的两棵白皮松(白龙松)。 大雄宝殿后墙(后修建)。 在大雄宝殿后墙通往药师殿、方丈房、藏经殿(全部后修建)。 <p class="ql-block">在大雄宝殿后墙看药师殿(2006年后修建的)。</p> 藏经殿(2006年后修建的)。 藏经殿(2006年后修建的)。 方丈房(2006年后修建的)。 药师房间(2006年后修建的)。 法海寺大雄宝殿内壁画经历六百馀年,至今仍“金壁辉煌”,在国内外的壁画中也不多见。法海寺壁画之所以保存完好,除墙壁置地好、建筑工艺科学外,还在于“沥粉堆金”、"叠晕烘染"的绘法。其用色完全是磺物颜料。光用金方法就有七种之多。壁画中的有些部位叠晕烘染竟达七层。如此考究、多样、精细,在我国历代壁画中绝无仅有。 法海寺的重大价值和精华乃是保存下来的明代大型壁画。位于大雄宝殿内,完成于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由宫廷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等十五人所绘。 善财童子像 天王像 菩萨 壁画局部的花卉 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