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庙

暖风

<p class="ql-block">  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它是明清两朝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皇家庙宇,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历代帝王庙始终以三皇五帝为祭祀中心,体现了三皇五帝崇高的祖先地位,庙中入祀人物不断增多,到清乾隆时期,在景德崇圣大殿内供奉三皇五帝和历代开国帝王、守业帝王188人的牌位,在东、西配殿供奉历代文臣武将79人的牌位。清代建有关帝庙,单独供奉关羽。</p><p class="ql-block"> 历代帝王庙占地2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整体布局气势恢宏,显示了皇家庙宇的尊贵和气派,为中国古建筑精品。</p> <p class="ql-block">徳景崇圣殿</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是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九间(51米),进深五间(27米),重檐庑殿顶,金丝楠木柱,地面墁金砖,为"九五之尊"的皇家建筑。清雍正、乾隆时期曾大修,重绘金龙和玺彩画、更换成黄琉璃瓦顶。到清乾隆时期,殿内供奉主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188人的牌位。</p><p class="ql-block"> 殿前月台,东、南、西三面有石护栏,南面三出陸,中为云山纹御路,东、西各出一陛。</p> <p class="ql-block">  历代统治者对祭坛的祭祀礼仪极为重视,对于神位的尺寸与文字的书写、祭品的备办、祭祀日期的确定、祭祀礼仪的演习、斋戒的内容、祭祀大典礼仪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p><p class="ql-block">关于神位</p><p class="ql-block"> 不论祭祀哪一种神灵,都要供奉神位。天、地、祖宗的神位叫做“神版”,其余的都叫做“神牌”。据介绍,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里的神位属复制品,政府在腾退修缮保护帝王庙期间曾经花巨资向社会收集这些神位牌、版的原件,可惜一件未得。</p><p class="ql-block">关于祭品</p><p class="ql-block"> 祭品即祭祀所供奉的物品,包括礼器、食物、玉帛等。礼器是指盛放献给神祇的形盐、薧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糗饵、粉糍等食物的器皿,有笾、豆、簠、簋、登、爵、鉶等。不同的礼器内盛放不同的食物,称之为“笾豆之实”。笾、豆的使用数目也随祭祀等级的高低而变化。不同的神祇所使用的礼器的种类与数目也不同。(虽然殿内的陈设器皿都是复制品,但这足矣让虫对祭祀器皿有了更具体和直观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食物又分为牲牢、酒以及称为“笾豆之实”的各种食物。牲牢指牛、羊、猪。牲即牺牲,是祭祀用的大型肉食动物,牢指太牢、少牢。祭祀时用牛或与羊、猪同时做为祭品称为太牢,用羊或猪做为祭品称为少牢。(通过这里的陈设和讲解,我记住了太牢和少牢的区别---用不用牛是关键。)</p><p class="ql-block"> 玉帛指玉制的礼器和丝织品。玉器包括苍璧、黄琮、圭,分为三个等级:上帝用苍璧,皇地祇用黄琮,太社、太稷两圭有邸,朝日、夕月圭璧五寸。不同的神使用不同颜色的丝织品,上帝为青色,地祇为黄色,社稷用黑色,大明用红色,夜明、星辰、太岁、风云雷雨、天下神祇用白色,五星用五色,岳、镇、四海、陵山以其所处方向代表的颜色为准,四渎用黑色,先农用青色。</p> <p class="ql-block">  北京历代帝王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历史上它是皇家级的建筑物。帝王庙是个群体建筑,从布局设计上它有中轴线。中轴线上的几座建筑都是高等级的,从南往北数,先是巨大的影壁,然后是庙门,再往里是景德门,然后是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殿后是祭器库,正殿两侧有四座御碑亭和东西配殿。中轴线上的庙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祭器库都是坐北朝南。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实践,认为坐北朝南是最理想的朝向。古代天文学把星象分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因为古人习惯于面南观察,所以天象图呈上南下北,历代统治者便取面南治天下。</p><p class="ql-block"> 《易经》里说过: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在中国古建筑的布局中,正殿往往处在中心位置。历代帝王庙的布局中心是景德崇圣殿。它的屋顶是最高级别的重檐庑殿顶,使用黄琉璃瓦。大殿面宽九间约51米,进深五间约27米,标志“九五之尊”的帝王礼制。殿高21米,立有60根楠木柱子。高大的柱子和巨大的梁架共同支撑着巍峨的殿顶。外檐用金龙和玺彩画,格外显出富丽堂皇。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神位供奉在景德崇圣殿内。这座正殿的等级规格与故宫乾清宫相同。大殿座落在高大的台基上,殿前有宽敞的月台,石栏板,有雕刻云山纹的御路。历代功臣名将的神位按“文东武西”的布置,供奉在东西配殿中从祀。东西配殿为宽七间的黑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建筑。大殿两侧的4座御碑亭,都是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建筑。碑亭内刻有海水江崖图案。雍正和乾隆帝的御碑高大雄浑,雕刻精湛。碑首硕大的圆雕龙头凸现,居高临下,异常威严,为全国同类御碑中的极品。碑下龟趺也异常巨大,古朴雄浑。庙的东南部建有神厨、神库、宰牲亭、井亭等一批建筑,另有钟楼一座。庙门庄严气派,门前两座下马碑和巨大的红影壁。下马碑上有汉、蒙、满等文字刻有“官员人等在此下马”,显示着历代帝王庙的威严和尊贵。历代帝王庙的现状为清乾隆最辉煌时期的面貌和格局,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因为它大多保留明代创建时的原构,所以建筑价值和文物价值极高,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历代帝王庙。</p> <p class="ql-block">钟楼</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重檐歇山顶,悬挂祭祀朝钟处。现楼内悬挂2004年仿明嘉靖年制“金镛”。</p><p class="ql-block"> 井亭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专用于清洗牺性和调制祭祀汤。屋面为盝顶,中心露空,与井口相对,为天地一气之意。</p><p class="ql-block"> 井亭是汲水用的。井亭最大的特点是,亭的顶部是开的,通天的。这个独特的建筑有何寓意呢?有学者分析:井口冲着青天,含有天地一气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井亭还是历代帝王庙内最低矮的建筑,灰色小筒瓦顶。井有七八米深,目前已枯。井口上的石墩曾被后来的学校用作旗杆石。</p><p class="ql-block">宰牲亭</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重檐歇山顶。是宰杀牺牲场所,也称打牲亭。内有石槽,为洗涤祭品之用。</p> <p class="ql-block">三皇</p><p class="ql-block"> 太昊,风姓,号伏,传说是我国东夷部落首领,曾教民渔猎、畜牧,制作八卦是中华民族最早先祖。</p><p class="ql-block"> 炎帝,姜姓,号神农氏,传说始居姜水流域,后沿水、黄河东徙,进入中原发明耜,教民农耕,故称神农氏。</p><p class="ql-block"> 黄帝,姬姓,号轩辕,生于寿丘,建都有熊,相传发明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称人文始祖"。</p><p class="ql-block">五帝</p><p class="ql-block"> 少吴,号金天氏,东夷部落首领项,,号高阳氏。传为黄帝之孙。帝,姬姓,号高辛氏。传说是黄帝的曾孙。</p><p class="ql-block"> 尧,陶唐氏,名放勋,传说是帝喾之子,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年老,让位于。史称舜,姚姓,名重,号有虞氏,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受尧禅让继位,选人。命治水,年老神让其位与禹。</p> <p class="ql-block">唐一辽</p><p class="ql-block"> 唐(618年907年)、五代(907年-960年)、辽(907年ー1125年)、宋(960年一1279年) 共38帝,唐16帝,辽6帝、后唐1帝、后周1帝,宋14帝。</p><p class="ql-block">夏商</p><p class="ql-block"> 夏14王,约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前16世纪。夏王禹,亦称大禹,姒姓,受舜的禅让而继位,夏的莫基者。</p><p class="ql-block"> 商26王。约公元前16世纪一公元前1世纪。商王汤,商朝建立者,亦称成汤。</p><p class="ql-block">周</p><p class="ql-block"> 周(包括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前771年,东周,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222年)32王。周武王,姬姓,名发,文王子。伐封灭商,建立周王朝。</p><p class="ql-block"> 汉一南北朝</p><p class="ql-block"> 两汉(公元前206年一220年)、三国(220年-265年)东晋(317年-420年)、南北朝(420年589)40帝</p><p class="ql-block"> 两汉18帝、三国蜀1帝,东晋7帝、南朝宋3帝、齐1帝,北魏8帝,陈2帝。</p><p class="ql-block">金元明</p><p class="ql-block"> 金(15年-1234年)、元(1271年-1368年)、明(1368年-1644年)30帝。金6帝,元11帝,明13帝。</p> <p class="ql-block">正西碑亭</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无字碑”,趺座高1.41米(宽2.19米,厚4.77米),碑身高4.20米(宽1.93米,厚),碑额高2.22米(宽2.23米,厚1.07米,龙首突出0.38米),通高7.83米。</p><p class="ql-block">西南碑亭</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乾隆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乾隆二十九年(1764)御制碑,碑阳为《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文,满汉合文,碑阴为《历代帝王庙瞻礼诗》文,汉文。趺高1.23米(宽1.73,厚3.80米),碑身高3米(宽1.605,厚0.54米),碑额高1.77米(宽1.78米,厚0.63米),通高6米。</p><p class="ql-block">东南碑亭</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雍正年间,重檐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父子碑”,通高7.53米。碑阳为雍正十一年(1733)《历代帝王庙碑》碑文,满汉合文,碑阴为乾隆五十年(1785)《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碑文,汉文。</p><p class="ql-block">正东碑享</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乾隆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乾隆五十年(1785)《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记》碑,通高7.54米,满汉合文。</p> <p class="ql-block">东燎炉</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为绿色琉璃燎炉,用于焚烧祭祀历代帝王的祝文、神帛等。2004年复建。</p><p class="ql-block">西燎炉</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为灰色砖燎炉,用于焚烧祭祀历代文臣武将的神帛等。2004年复建。</p><p class="ql-block">神库</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请九年(1530年)硬山顶,面三间,进深一间。祭祀供品存放场所。</p><p class="ql-block">关帝庙</p><p class="ql-block"> 清代增建,硬山顶,面阁三间,进深一间,带前廊。用于专门祭祀关羽。为历代帝王庙中特有的“庙中庙”。2003年复建。</p><p class="ql-block">典守房</p><p class="ql-block"> 清代增建,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带前廊。看守官员办公场所。2003年复建。</p><p class="ql-block">斋宿房</p><p class="ql-block"> 清代增建,硬山顶,面五间,进深一间。监督制作祭品、摆放祭器及乐器的官员吃斋住宿场所。2003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李隆基(685-762年)</p><p class="ql-block"> 唐朝第七位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通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唐隆政变”后,李旦禅位,李隆基于长安太极登基称帝。即位后拨乱反正,继续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人,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p><p class="ql-block">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终年78岁,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葬泰陵。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p><p class="ql-block">唐隆政变</p><p class="ql-block">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由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集团告终。唐隆元年六月ニ十三日(710年7月24日),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退位,李旦再次登上宝座,为唐睿宗,三天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此次政变虽结束了韦皇后集团控制朝堂的状况,但代之以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对抗,而睿宗无法处理此局面,于景云三年(712年),禅让帝位给李隆基,是为唐玄宗。</p> <p class="ql-block">柴荣(921年-959年)</p><p class="ql-block"> 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位皇帝。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从小在郭威家长大,谨慎笃厚,器貌雄伟,善骑射,通史书,宽厚寡言。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荣治理澶州,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登基为帝。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減少嘘税。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经济开始复苏;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取秦、凤、成、阶等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为北宋的统一奠定基础。显德六年(959年),准备攻取幽州时候病倒。不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庙号世宗,谥睿武孝文皇帝,葬庆陵。</p><p class="ql-block">李亶(867-933年)</p><p class="ql-block"> 原名李源,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人沙陀族。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称帝后更名李直。为人质朴言,行事恭谨,以勇猛善战闻名。初为晋王李克用养子,又辅佐李存建立后唐,在后唐灭后梁之战中屡立战功,累迁成德节度使著汉内外马步军总管、中书令。同光四年(926年),镇压都兵变时,整合乱兵攻回洛阳结束了李存的统治。初称监国,不久即位为帝,年号天成。在位期间,杀贪腐、褒廉吏、罢宫人、除伶宦,废内库,注意民间疾苦,号称小康。后期姑息藩镇,孟知祥据两川而反;御下乏术,权臣安重询践而不能制次子李从骄纵不法,以致变乱起,朝混乱。</p><p class="ql-block"> 长兴四年(933年)十ー月,李从荣准备武力位,结果事败被杀。李開源病中闻变,受惊崩逝,终年六十七岁。谥号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庙号明宗,葬于徽陵。</p> <p class="ql-block">李旦(662716年</p><p class="ql-block"> 幼名李旭轮、李轮,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唐中宗同母弟。</p><p class="ql-block"> 李旦谦恭好学,精通书法,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领洛州牧。嗣圣元年(684年),登基即位后,皇太后武则天垂帘听政。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被降为皇嗣。景云元年(710年),平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后,再次成为皇帝。太极元年(712年),禅位于第三子李隆基,成为太上皇。在位期间,以姚崇、宋璟为宰相,开始革除前朝弊政,整顿吏治,并提倡节俭力戒奢靡之风。开元四年(716年)病逝,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庙号睿宗,桥陵。</p><p class="ql-block">永微之治</p><p class="ql-block"> 永徽是高宗在位的第一个年号(649-655年)。高宗即位之初,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君臣萧规曹随,继续执行太宗制定的的各项政策,礼贤下,执法纳谏,关心民间疾苦,发展经济,兴利除弊,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之治”。</p> <p class="ql-block">李治(628-683年)</p><p class="ql-block"> 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太宗第九子。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制度,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微之治”。在位期间,疆域东起朝鲜半岛,西临成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使唐朝版图达到最大。</p><p class="ql-block"> 李治在位三十四年,弘道元年(683年)驾崩于紫微贞观殿,享年五十五岁,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庙号高宗,葬于乾陵。</p><p class="ql-block">贞观之治</p><p class="ql-block"> 贞观时期,唐太宗勤于政事,广纳贤,知人善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改定官制,确定了三省六部制,精简机构,节约财政开支,修订唐律,完善科举制,兴办学校,严格赏罚等。并实行轻徭薄斌、修养生息的政策,轻百姓负担,发展生产,使得经过隋末战乱满目疮痍的社会得到恢复发展。同时大力平定外患,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贞观善政流传青史,历代传颂。</p> <p class="ql-block">玄武门之变</p><p class="ql-block"> 李渊称帝后,按照古代立嫡以长的传统,立长子建成为太子,立李世民为秦王。但是李世民功高过人,又胸怀大志,同时在战争中形成了自己的勢力。一场皇位继承权的争战势不可免。</p><p class="ql-block">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与秦府臣僚決定先发制人,发动政变。六月四日,李世民派兵埋伏于玄武门内,複杀上朝的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其后又进宮胁迫李渊宣布诏令,命令诸军听从秦王命令。事后李世民杀死建成、元吉的诸子,彻底清除了两兄弟的势力。一场同室操龙的宫廷政变以李世民一方获胜而告终。</p><p class="ql-block">李世民(598-649年)</p><p class="ql-block"> 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他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薛仁、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位登基,年号贞观。李世民在位期间,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北灭东突厥与薛延陀,西平吐谷浑,征服西域诸国,以和亲笼络吐蕃,重创高句丽,同时改善民族关系,使得“胡越一家,自古未有”,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p> <p class="ql-block">李渊(566-635年)</p><p class="ql-block"> 字叔德,唐朝开国皇帝。家世极为显赫,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他七岁複封唐国公,深受看重。隋炀帝即位后,屡次升迁,后任太原留守。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在太原起兵,定鼎关中。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改年号武德。</p><p class="ql-block"> 李渊在位时期,剪灭群雄,统一全国。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修定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626年“玄武门之变”后,退位为太上皇。635年卒,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p> <p class="ql-block">  唐朝(618-907)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前期政治开明,经済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但中期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最终在农民大起义中奏响了挽歌。至五代十国,中国再次陷入割据势力膨胀,社会呈现动荡不安的局面。唐朝国作延续289年,21位皇帝(含武则天),入祀历代帝王庙16位。</p> <p class="ql-block">科学技术</p><p class="ql-block"> 唐朝丰足的经济生活、深厚的文化积累、较为宽松的政治氛围,以及频繁的中外交流,从各个角度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时期发明创造层出不穷,优秀的人オ不断涌现,还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专著、文献、教材,以及精巧的科学仪器。唐玄宗时,僧一行完成的《大历》,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地球在绕太阳运行时速度变化的规律。在医学方面,隋唐时孙思的《干金方》和《干金翼方》,唐高宗时苏敬等人修订的《唐本草》,把这时的医学推向了一个高峰。隋末唐初发明的版印刷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印刷术,在五代时期走出民间,开始印书。文化科技领域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繁荣一起,构成这一时期社会的整体文明与进步。</p><p class="ql-block">鉴真东渡日本</p><p class="ql-block"> 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鉴真原是扬州大明寺主持、律宗大师、著名医学家。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这一年,鉴真在奈良东大寺设立戒坛,这是日本僧人正规受戒之始。759年,他与门徒建成律宗的总本寺唐招提寺,这座庙是日本佛教建筑术的杰出成就。鉴真赴日携带了不少佛经、佛像和佛具。他还亲自校订写本佛经的讹误,鉴定并传授草药知识。同行弟子还将雕塑、绘画及建筑等唐朝文化成果传播到日本。763年,鉴真大师在日本去世。为纪念他,弟子用干漆夹法制成鉴真像,安放在唐招提寺的金堂中。</p> <p class="ql-block">玄奘西行</p><p class="ql-block"> 玄奘(602-664年),本名陈(y),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p><p class="ql-block">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627年)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习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贞观十九年(645年)玄芙回到长安,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受到唐太宗的热烈欢迎。回国后,玄奘在长安的慈恩寺主持规模宏大的译场,夜以继日地翻译佛经,共译出佛经74部,1335卷。他还照唐太宗的意旨,将自己赴印度游学所亲身经历及见闻口授弟子辨机,由其笔录而成《大唐西域记》ー书。该书共12巻,10万余字,至今仍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和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p><p class="ql-block">瓷器</p><p class="ql-block"> 唐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制瓷工艺技术与造型装饰艺术不断创新和提高,陶瓷器在社会各阶层人们日常生活中,日愈受到普遍喜爱和广泛使用。唐代瓷器品种达十余种之多,主要有青瓷、白瓷两种,其次有黑釉、酱褐釉、茶叶末釉、釉下彩、加彩、彩绘、金彩、花釉以及搅胎瓷器等。但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特点,即南方主要是生产青釉瓷器,北方生产白釉瓷器。陆羽在《茶经》中点评瓷茶具时说南方的青瓷“类玉”“类冰”,北方的白瓷“类银”“类雪”,可见当时瓷器的纯净晶莹。此外,唐三彩是最富时代特色的唐代陶瓷工艺的一枝奇葩,也是唐代手工业的一项杰出成就。</p> <p class="ql-block">书法</p><p class="ql-block"> 唐代书法在书法发展史上,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在真、行、草、箓、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唐初,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ー,设书学博士,以书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義之的书法。唐代书法以“二王”为宗,兼容碑刻、篆隶、真楷风范,由欧、虞而颜、柳,书家辈出,最终形成规范。草书发展至盛中唐,出现张旭、怀素二家,得之自然。书法笔墨、结体的探讨,已超出了书法本身,而影响到后世文人画在形式、美感等方面的追求。</p><p class="ql-block">唐诗</p><p class="ql-block"> 唐诗是流传干古的中华文化瑰宝,是唐代文化最为辉煌的成就。流传下来的唐诗有五万首左右,作者达两干余人。这些作者中不仅有文人墨客,而且上至皇帝后妃、王公大臣,下到野老村夫、倡优婢女,以至僧尼道冠、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诗的王国,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主要人物的诗歌创作,把这一文学形式发挥到了极致,在中国历史上和中国人心中竖起了座座丰碑,今天,我们仍然能从被热爱他们的后人保留干余年的遗迹中寻觅到他们的踪影。</p><p class="ql-block">壁画与雕刻</p><p class="ql-block"> 壁画是唐朝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敦煌等地石窟中保留了ー些唐代壁画外,更可贵的是在已经开掘的唐朝墓葬中发现了不少既有历史价值、又有艺术价值的壁画作品。人们不仅从这些画面中了解唐代社会生活、文化娱乐、民风习俗等各个方面,而且可以欣赏到那些唐代无名画匠的艺术成就。以石窟寺造像、陵寝前的石雕,墓葬中的俑器为主要种类的雕塑艺术也日臻完善。佛教造像热情由贵冑遍及民间,活跃于廷寺院的良工相匠,传写仪容,极尽真实。敦煌彩塑,天龙山造像、龙门奉先寺雕像体现了这一时期佛教造像的极高成就。唐代帝陵,依山建造,陵表仪卫,整肃庄严。墓室玄官,马俑人,栩栩如生。不仅代表这一时期的雕塑水平,也直接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生活和审美风尚。</p><p class="ql-block">绘画</p><p class="ql-block"> 唐代是中国古代美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唐太宗要求美术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人物画得到迅速发展,成就然。题材内容广泛,涉及政治事件,贵胄仕女、鞍马人物、田园风物。人物形象摆脱程式化、概念化的描绘,更加注意人物精神的刻画。逐渐成熟的山水画,已有青绿、水墨的分野,花鸟画在唐代也初放异彩。佛道画家活跃于石窟寺院,创造了艺术价值极高的宗教艺术形象,成为干百年传摹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中关帝庙</p><p class="ql-block"> 在历代帝王庙西跨院,道北第一院便是关帝庙。是为关羽单独建庙,让关羽入住历代帝王庙真是别有风味。关帝庙并不稀奇,全国各地几乎那儿都有,无论老百姓如何推崇,历代不和帝王都大加封爵赐号,敬之为神、为帝,佛家把他拉入佛门,奉为“伽蓝佛”。道家拉入道门,把他封为“天尊”“大帝”。但关羽并非帝王,在这国家最高等的祭祀庙里为他单独建庙,也确实太特殊了,待遇也太高了。</p><p class="ql-block"> 历代帝王庙中的关帝庙不大,只有三间享殿,殿中的关羽,不是通常的红脸而是金面。既没有手握青龙偃月刀,也没有捧读《春秋》,而是头戴王冠冕旒,双手持牙笏,神色俨然一世帝王。小院西侧还有五间厢殿,里面有关于关羽身、首、魂、尊的专题展,对了解这位传奇和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可能有所补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