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出摊

张铁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出摊我想把近几个月的书法学习情况和体会总结一下,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帮助,同时与大家分享、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从退休开始日课曹全碑。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字形大体背临下来了,但还不熟。曹全碑全篇近850个字,我前后通临了六遍。前四遍有点像启功说何绍基晚年一遍遍临张迁碑,是抄写,进步很慢。后两遍加强了精准方面的临习,效果好一些了。现在已经开始写乙瑛碑了,我现在仍然思考的问题是乙瑛碑我是否还需要像曹全碑那样花两三年的时间来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精准临习,前面已经有同学谈到杨老师曾经讲过。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是有失败教训的。以前养成了一个大概、不精细的坏习惯,字总是写不像,不能有效地提高。原来想的比较简单,记住字的外形,写出来不就行了吗?可实际上远非如此。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像不像,当时看着像,过一段时间又不像了。其实我觉得这是鉴赏水平提高了,而不是自己的动手创作能力下降了。古人云,“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察”是什么?不就是鉴赏、研究吗?“拟”是什么?不就是动手实践、创作吗?这两个能力和水平是相辅相成的,是交替上升的。这也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毛主席曾经讲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经过几次反复之后就会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鉴赏水平和创作能力都有了提高。第二个问题是遗忘。学了以后,总是忘。这不仅是老年人学东西容易忘,年轻的时候同样有这个问题。想一想其实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书法有那么多美的元素,哪能看过以后都记住呢?但是,如果我们用切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能够记住尽可能多的东西的,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我来说,就是在动笔之前先好好研究一下。欧阳中石先生不止一次地说过写之前先研究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退休以后,有了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艺术,增加了对字帖上字的“察”,感觉效率提高了不少。研究的过程也是发现美的过程。先贤的字美的元素非常丰富,这也是优秀书法作品“耐看”的原因。当然,很多东西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遵循艺术规律,还是应该先学基础的东西。当然我们老年人学书法有一个比较好的优势,就是从小就学汉字,学书写,硬笔的间架结构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小时候上学也学过毛笔字,并不陌生。兰亭序人们一眼就能看出优美、洒脱,这说明我们是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的。但要向专家那样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就要进行深入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精准临习要到什么程度呢?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赵孟頫和王铎临习的圣教序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当然这不是他们初学时候写的。他们的临作不是像照片或超写实绘画那样一丝不差,但让人感觉是形神兼备的典范。这样的名家临作也告诉了我们临习的方向和目标。看他们的临作就像创作一样,不仅熟练,其笔力也是一流的。用我写的一比较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的笔画、结体充满了力量。名家书法美的内容非常丰富,不能用定量的方法来衡量,不可能一次性都学会,但集中多学一些对于帮助记忆是有很大好处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练字的同时,我还临摹了一点山水画,用以磨练线条,但由于时间还比较短,还看不出有什么效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司马光联</p> <p class="ql-block">书王勃句</p> <p class="ql-block">书曹操龟虽寿诗</p> <p class="ql-block">书陶渊明饮酒诗</p> <p class="ql-block">临弘仁画</p> <p class="ql-block">临弘仁画</p> <p class="ql-block">赵孟頫临圣教序对照节选</p> <p class="ql-block">王铎临圣教序对照节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