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身边,总有一些人,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也不肯轻言放弃。或许他或他没有大事业,但在人生路上,已成赢家,老马,就是这样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老马去世前是我的同事,去世后如天上的星星,变成了我对他遥远的思念。我知道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和他走过的路一样绵长。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对逝者的尊敬。</p><p class="ql-block"> 老马是一位农民,认识他的时候我不记得是什么时间,但我肯定记得是在我们文联在闫孟村文化广场组织的一次公益演出活动现场,这点我毫不含糊,印象颇深。</p><p class="ql-block"> 老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热情,拘谨,毫不做作,这个特点直至十月份去世之前的那段时间一直保持着。老马是经我的另一位同事介绍和我搭讪的,他自我介绍说,他是上肖北庄人,他热爱文化活动,也曾组织本村群众开展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演出活动。</p><p class="ql-block"> 五月初的太阳和他的赤褐色脸膛一样迷人,尽管庆祝劳动节的演出还没有开始,但他的热情早已感染的我热血沸腾。</p><p class="ql-block"> 穿过人员杂乱的演出场地,我们在一棵碧绿青翠的油松树荫下进行了简短的交流,这或许是一种犹如松柏一样坚固友情的开始,只是我们都是凡人,没有过多的预期和阐释罢了,直至他去世,我才猛然醒悟,原来那时的不约而至,或许,这原本就是一种阴阳相隔的暗示。</p><p class="ql-block"> 老马年龄不大,但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而且还做了许多。比如务农,他会把诸如玉米、小麦、高粱等农作物伺弄的苗粗粒大,颗粒归仓;比如业余时间点灯熬油,写点豆腐块一样的文字,向相关单位或者报刊反映当地一些社情民意,帮助群众解决一些百姓实际问题;再比如利用农闲时节发展第二产业,为周边群众进行房屋装修、涂白等等。</p><p class="ql-block"> 老马做得这些,不仅仅纯粹是为了个人生活需要,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身边群众的福祉,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可以从当地群众的口中了解一二,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热心人。</p><p class="ql-block"> 老马和我交流的次数不少,不管是电话、微信,或者是面对面交谈,他都会直来直去,不玩心眼,对工作很是上心,但凡文联有什么活动,老马总是首当其冲。经他组织开展的大型文艺活动不下数次,而且都搞得有声有色。尤其我们在上肖镇开展的多次文化活动,他每次都和当地政府、村委会,以及本地文化界朋友,衔接的天衣无缝,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他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文化能人。</p><p class="ql-block"> 老马和我微信上的最后一次交谈是在“七巧节”那天。为此,我还特别保存着他的微信和聊天记录。我想,老马为什么不在七月的某一天,偏偏是在“七巧节”当天?难道他是有意留给我的念想?</p><p class="ql-block"> 屯字塬上的树叶落了,是因为冬日的阳光逼近了。屯字塬上的歌声变淡了,是因为老马笑容不在了!</p><p class="ql-block"> 老马走了,走得很突然!</p><p class="ql-block"> 老马走了,走的很详和!</p><p class="ql-block"> 老马走了,走得很怀念!</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张宏,男,汉族,中级文学创作师,甘肃镇原人。现为屯字镇文联党支部书记、主席,《屯字原》杂志主编。系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甘肃省作协会员,甘肃省文联新艺联成员,庆阳市作协会员,镇原县作协理事,政协镇原县第八、九届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品在《国际商报》《中国信息报》《中国影响力》《西部时报》《民主协商报》《甘肃法制报》《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甘肃农民报》《陇东报》《走廊》《嘉峪关》《北斗》《赤壁文学》、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文明网、每日甘肃网、庆阳网等门户网站及报刊发表、获奖、入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7年出版个人诗文集《红戈壁》一部。主编出版《诚信杯全国书画作品集》《屯字原人物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