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鞭炮震响,夜空中烟花绚烂,小山村充满了喜庆、热闹与吉祥。</p><p class="ql-block">今天是父亲的八十大寿,按照农村的风俗,是要庆典一下的,我们五姊妹早就商量好了,给父亲过一个热闹的生日。因为成都近期突发的疫情,生日计划就在过与不过的时光中折腾,好在上天眷顾善良慈爱的父亲,成都的疫情烟消云散,全域解封,我们兄弟姊妹终于可以从成都回老家给他按时举办一个简朴热闹的生日。</p><p class="ql-block">父亲,四川南充南部县人,生于1942年农历10月27日,家中排行为长男。祖辈湖广填四川到此,农耕桑麻传家。祖父有医术,常为乡邻看病医治,颇受敬重。父亲少时家庭贫困,兄弟姊妹多,农事收成靠天吃饭,经常缺吃少穿,偶尔靠祖父的医术手艺改善生活。</p><p class="ql-block">父亲学龄时因家贫不能入读私塾,适逢一九四九年新中国诞生,在新政权初期入读高小,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学历。正是由于读了高小,父亲在当地算是文化人,常常帮人记账写字,父亲的钢笔字写得漂亮,算盘也打得非常好,多年以来一直得到乡邻的认可。</p><p class="ql-block">高小毕业后,家贫导致父亲无力继续上学,小小年纪就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学习耕田犁地、插秧打谷、种桑养蚕等农活技能,在“大有作为”的农村天地里,父亲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农民,他们在毛泽东的光辉旗帜下,为改变新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而早出晚归,战酷暑、斗风霜,辛勤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向贫瘠的土地索取赖以生存的粮食。父亲就这样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邻居有一户工人家庭,招工出去的,生活条件自然比农民家庭好得多,让我们非常羡慕,儿时我们常常问父亲怎么没有去当工人呢?父亲说本来被招去成都的132厂的,临行的那天,望着祖母不舍的眼泪,父亲留下了,此前祖父没有扛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境而去世了,他要承担一个长子的责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p><p class="ql-block">父亲年轻时非常勤劳,积极肯干,又特别好学,很快就成了农业的“好把式”, 兼之其为人老实忠厚,劳动能力突出,得到新时代农民群众的认同,很快就被推选农村集体生产队的队长。作为劳动致富的带头人,父亲根据农村时令季节的变化,科学安排农村土地的种植品种,种小麦、水稻、油菜、高粱、玉米、棉花、红薯等等农作物,带领农民创造了农村的丰收。每年十月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父亲带领浩浩荡荡的农民队伍,高高兴兴地肩挑背驮着丰收的粮食去镇上的粮站上交国家公粮。</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时期,父亲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高举“农业学大寨”的旗帜,带领农民群众战天斗地,不断改变家乡的面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建了农村水利设施——水库和蓄水堰塘,此后家乡几乎年年五谷丰登,花红柳绿,从此改变了农村“靠天吃饭”的历史。现在,故乡的农民们都在尽情享用父亲那个时代所创造的劳动成果。</p><p class="ql-block">就在六十年代,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农民夜校扫盲工作在农村广泛开展,父亲因其人品才华,被抽调出来担任小学教师,在村里的民办学校教书,整整一个班,几十上百号人,教语文和算术。父亲既教书又育人,既教文化知识又规范道德人品,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每个孩子都没有因贫困而失学。周一至周六在学校教书,星期日休息,就这一天时间,父亲也不愿休息,而与公社社员一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既多挣点工分以增加家庭收入,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当时的教育方针——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从此,父亲的人生多了一段教书育人的历史。多年以后,尽管他回归本真当农民,但他的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师。</p> <p class="ql-block">父亲年轻时的品德和素质得到乡邻的认同,很快就与十里之外的邻村漂亮姑娘喜结连理。婚后父亲和母亲互敬互爱,勤俭持家,小日子过得快乐温馨。不久诞生了一位可爱的公主,就是我的姐姐,随后又生养了三男一女,我居中,父亲把我们五个子女视为珍宝。于我来说,家里兄弟姐妹齐全,尽享人伦天福。</p><p class="ql-block">穷则思变!知识改变命运,勤劳创造未来。回想到自己因缺失教育而无法改变命运的经历,父亲觉得: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他鼓励孩子们认真读书,通过考学改变命运,农活他多干,子女们少干,他的口头禅是:“孩子们好好学,读到哪就送到哪。”我们兄弟姊妹先后在离家三里地的兴龙庵村小读小学和民办初中,尔后考入农村重点中学——建兴中学读高中。那年月家里依旧清贫。父亲除了干农活,周末常常给我们送粮到学校,风里来雨里去,往返步行几十里农村山路,四季寒暑从不间断。记得偶尔为了改善我们的的生活,父母在家里节衣缩食给我们炒了一饭盅回锅肉送到学校,赶上我们午饭的时候,捂在父亲怀里的饭盅里的肉还有些温热,毕竟走了近一个小时左右的山路呀。可怜天下父母心!苦累隐忍着,疲劳隐忍着,饥饿隐忍着……,充盈和支撑他内心的是孩子们的可期未来。在父亲的抚养教育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恢复高考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姐姐第一个考入大学,成为了读书成才进入象牙塔的领头雁,随后我们兄弟也相继考入大学深造。一个农村家庭考出了几个大学生,真是山村里飞出了金凤凰!一时传为佳话,轰动了我们整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p><p class="ql-block">父亲收获了子女成才的荣誉与快乐,他对孩子们的素质教育值得推崇。他始终要求孩子们诚实做人、干净做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些言传身教,培养了子女们诚恳、谦虚、勤奋、务实的品德,引领着他们自始至终正道直行,现在他的儿女们工作中勤勤恳恳,独当一面,生活中淳朴谦逊,睦邻相处,赢得了人们的赞誉认同。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土地包产到户,父亲受乡邻拥戴继续担任农村村社的干部,继续当信息致富的带头人。他积极向农民群众推荐农业的技术种田和科学养殖,于是,父亲订购了一些报纸,了解致富信息,实行科学种植,积极向大家推荐养猪、养蚕,种植时令蔬菜瓜果向农村集市售卖等,很快就获取了大量的现金收入,山村的人民群众实现了快速致富,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群众致富了,随后大家纷纷修建新房,茅屋变瓦房,瓦房变楼房,一栋栋新时代农民新居拔地而起,美丽的小山村旧貌换新颜。</p><p class="ql-block">世纪交替之初,父亲年过六旬,仍对农业满怀感情,与泥土打交道,始终不愿离开农村跟随儿女去城市生活。每每去儿女工作的城市,住不上几天,就以生活不惯为由,要回到他熟悉的农友圈子和农村天地,儿女们没有办法,只好送他回到农村老家,也许那里的农友圈,才有他真真切切的快乐。</p><p class="ql-block">父亲闲暇时喜欢赶场喝茶。现在的农村集镇时兴赶场,所谓“赶场”就是集市贸易,大家去逛逛购买一些生活用品,顺带串门走访,消遣时光。父亲只要逢场赶集,就会购买一些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或者邀约一些农友在茶馆喝茶聊天,一坐就是一个上午,消遣娱乐,小日子过得实实在在。</p><p class="ql-block">喜逢盛世,风调雨顺,父亲和他的农友们普遍认为当今的幸福生活来自于党的好政策,也来自于上天的恩赐,所以,他自愿不辞辛劳地管理着家乡位于雨台山半山腰的一座寺庙——兴隆庵,崇尚佛教,每日敬奉菩萨,撞钟敲磬,以此引领农村居士去恶崇善,多做善事好事。同时募捐资金,修路助学,改善家乡交通教育环境。他的善举,推动了社会治安的进一步好转,推动了农村生活的和谐发展。现在,父亲天天成为了故乡的早行人,每日风雨无阻,到过去是山村小学现在又恢复为寺庙的殿堂烧香,祈求着故乡的平安吉祥和风调雨顺。时常儿女们接他到城里住段时日,他总是呆不上三天,就要匆匆回去,忙着他的新星事业——诚心敬侍庙中菩萨,精心守护寺庙安全。</p> <p class="ql-block">十年前父亲70寿诞的时候,我们在农村老家给他举办了坝坝宴,并燃放了烟花,望着五彩斑斓的烟花,父亲的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应该说这是一生辛劳的回报,是坚韧求索的馈赠,是潜心侍佛的奖赏。据说生日前的那几天一直下雨,父亲为此很焦虑。于是他给日日亲自侍奉兴隆庵寺庙的菩萨祷告说生日那天能不能放晴呢?也许是精诚所至,也许是菩萨保佑,也许是上天恩赐,生日当天居然是红彤彤的太阳,原本湿滑的乡村土路很快就干爽起来,可以随意行走而且鞋不沾泥了。“许我一天晴,还佛一生情。”此后,父亲礼佛更加虔诚、更加细心,晨钟暮鼓,香火不绝。</p><p class="ql-block">人生七十古来稀。父亲也明显变老了,头发花白,身材瘦削,耳朵听力明显下降,但精神矍铄。现在,父亲依然保持劳动人民“活到老干到老”的勤劳本色,始终劳作在田间地头,一刻也闲不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种些蔬菜和瓜果。我们不让他再干农活了,好好安度晚年,他却说干点农活权当锻炼身体,活动筋骨。每每我们回家,汽车的后备箱里都装着父亲种植收获的新鲜农产品。</p><p class="ql-block">父亲当了一辈子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历经几十年日晒雨淋,肩挑背扛,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喜悦,可谓是:苦尽甘来。</p><p class="ql-block">多年前,我给父亲写了一首诗:</p><p class="ql-block">耕耘劳作数十春,</p><p class="ql-block">养儿育女苦支撑。</p><p class="ql-block">坚韧求索终得报,</p><p class="ql-block">儿女成才倍报恩。</p><p class="ql-block">算是我们子女对农民父亲的敬仰与礼赞!</p><p class="ql-block">太史何曰:一生稼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诚信老实,与世无争;虔诚侍佛,功德利民。勤劳持家,为众人赞;儿女成才,为世人羡;斯人德福,非常人所能及也!</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何锐,南部县碾垭乡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武警交通部队,后转业至成都市锦江区,历任武装部长和方志办副主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