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拍相机不便拍》

許基山【山言两拍】

<p class="ql-block">  摄影创作如何以人民为中心?除了在思想观念上具备较高的认识、随时关注与敏锐发现主旋律在社会各条战线上的涌现之外,摄影师还是要擅长、习惯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去,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创作出有血有肉具备了正能量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人民多的地方,距离越近,往往越不是相机所长。譬如说,在意外事件突发时,在私密空间气氛较浓的场合、或在地铁车厢里,面对各种转瞬即逝的生动形象与场景,你会不会而且敢不敢拿相机出来近距离拍摄?即使你会且敢,估计也未必能拍摄成功。因为在近距离甚至贴身的特殊情况下,人们对陌生人对着你拍照的反应通常是十分排斥的,尤其是举起给人感觉侵略性太强的照相机。更不用说敏感性强的肖像权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此刻,手机摄影则是不错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卖放心肉》的人和蔼善良可信。</p><p class="ql-block"> 早几年,我们用手机摄影,由于像素低色彩还原差劲、快门反应迟钝等多种原因,手机摄影上不了台面。很多摄影师发片交流,至今还习惯着意嘣上一句:手机随拍。意思是你认为好,是我水平高拍的好;要是觉得不咋地,则是手机的事,我只是“随拍”——随便拍拍而已。有点阴险和狡诈。</p> <p class="ql-block">《我喝你也喝》,苗族进门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即使是在当今,依然有人不把手机摄影当回事儿,甚至不承认手机是“摄影器材”,更不承认手机所摄的是作品,认为充其量仅是手机附带的“拍照工具”。</p><p class="ql-block"> 其实,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的拍摄功能已越来越强大,设置也越来越多,可以说是革命性的飞跃。个性化的拍摄模式设计也非常人性化,大大方便了不同人群的日常拍摄和专业摄影创作。</p><p class="ql-block"> 较之相机,手机拍摄轻巧便捷容易接近被摄物体,隐蔽性强。随着年龄的增长,摄影大爷挎两三个相机、背五六个镜头也早已力不从心,廉颇老矣!</p> <p class="ql-block">头转过去不要让摄影师拍我们的脸!恰恰成就了《向知识看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平时饭后散步,不会每次都带相机的吧?但手机是必带的。本人是在手机背壳上粘了个环,平时拿在手里食指伸进环内,专业拍摄模式常态化,有情况随时可拍,单手操作盲拍或对着拍都十分方便,也不易被人碰撞脱手。去年夏天的一声巨雷,竟把小区外变电站炸起火了,几分钟内七八辆消防车到。我正好在路口闲步,乘混乱之间手机拍摄,待有人高叫不准拍照时,我已经拍得差不多了。手机摄影还有个好处是即拍即发,朋友圈分享特别给力,发新闻稿随时随地可操作,相机就缺了口气。</p> <p class="ql-block">变电站遭雷击,浓烟弥漫。消防队火速赶到灭火,而后《收队》。</p><p class="ql-block"> 手机摄影的全景、高像素、HDR、RAW、慢动作、人像、夜景、延时和超级微距等拍摄模式,也是五花八门蛮受欢迎的。还有录像。现在有些型号的微单也有了全景模式等,但相机还得靠接片。</p><p class="ql-block">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摄影家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努力创作出接地气、有深度,且有温度的摄影作品。我想,摄影师以人民为中心、贴近生活,相机近距离没法打开是不行的。摄影师必须熟练掌握手机摄影,可使两种“武器”一手抓。开辟新的拍摄领域,多拍多反映老百姓的故事,很是符合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方向和需要。而近日所见的王志强、翁奇望等摄影师的手机摄影实践,也令人颇受启发。</p> <p class="ql-block">《再坚持几天》,如果不是手机,近距离拍这种场景,几乎是不可能的。</p> <p class="ql-block">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手机盲拍一对情侣的发式。</p> <p class="ql-block">地铁车厢内,你把相机掏出来试试看?小心武士刀劈!</p> <p class="ql-block">《警察威武》。出门相机不常备,手机肯定带。记录突发事件,手机起作用。</p> <p class="ql-block">《弦音颤心忆当年》。为了不打断和影响老人回忆当年红色古镇的思绪,摄影师特意临时换用了手机,近距离拍摄人物情绪的细微变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均为华为手机摄影,型号为EVR-AL00。本人居住地上海,目前也想换个手机品牌试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