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运河岸边红高粱

秀儿~

<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我踏入依附京杭大运河而建成的香河文化运河公园。小叶菊怒放,阿娜多姿,色彩缤纷;各种观赏树叶泛红,绚丽娇艳,别具风采;运河水缓缓流淌,清澈见底;宛如画卷的公园美景映入双眸。漫步河畔木栈道上,心早已沉浸脚下这片热土,思绪万千。这原是故乡生产队的河滩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红高粱,与淳朴敦厚的兄弟姐妹曾在这片土地上一起摸爬滚打,对故乡的父老乡亲饱含深情,骨子里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心中植入爱这片红色故土的真切情感,至今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九六七年十月,我正在香中读初二,文革学校停课,回到故乡生产队参加劳动。第一天就被派去运河岸边河滩地收割成熟的高粱。清晨七点多,生产队长王文达带领二十多名年轻人,拿着秋收工具徒步前往。从很远就看到擎天伫立的红高粱,扬着红红的脸颊,像欢迎我们的到来。走近地边,一群觅食的麻雀突然飞走。一株株顶着颗粒饱满红穗的高粱秸,风中摇曳万般柔情,秸上的绿叶泛红,沉甸甸的穗儿朝下弯下来,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收割开始,两人一组,每组两个垄,王队长知道我不会农活,与我一组,他负责割高粱秸,我负责钎高粱穗和把高粱穗打成捆。王队长先给我作示范,把笊镰戴在右手的拇指上,用巧劲向前推,高粱穗钎下来交叉放在左手上,用手臂钩着上抱,再将抱着的穗用高粱秸打成捆,以便装车运回队里。我专心致志地观察着王队长的每一个熟练动作,又在实践中反复操作,终于学会钎高粱、上抱和打捆。看到并肩作战的兄弟姐妹干得热火朝天,把我远远落在后边,我不气馁,弯下腰,手一刻不停地忙着,汗流满面,顾不上擦,不甘落后地追赶。王队长割到地头,把镰刀别在腰带上,拿出笊镰,帮助我,其他兄弟姐妹完成任务后,也都过来帮忙。兄弟姐妹的真诚相助,给我极大鼓舞,下决心虚心学会农活。</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又来到这片红高粱地秋收时,我钎高粱的娴熟动作基本能与兄弟姐妹比美,可活没干出多远,发现脚下泥泞,再往前看大面积高粱泡在泥水中,低洼处有脚面深的水。那年夏季,一场大雨,上游水库泄洪,运河水上涨,水流湍急,这片高粱地被淹。水慢慢而退,虽土地肥沃,高粱生长旺盛,但直到秋收低洼地带的水还没退净。高粱是抗旱又抗涝的农作物,这片土地几乎每年都种植大高粱。面对泡在水中的高粱,王队长一声令下,大家光着脚板,挽起裤腿,不顾田间泥水,披荆斩棘,割的割、捆的捆、扛的扛,大汗淋漓,满身泥水,一趟又一趟地将两米多高的高粱从泥水中扛出来。经过兄弟姐妹挥汗如雨的努力,泥水中的高粱尽数颗粒归仓。</p> <p class="ql-block">  这片红高粱地,距离故乡足两公里有余,中午只好自带干粮,大家带来的是玉米面的窝窝头、饼子与咸菜,在说笑声中,互让互尝吃得美美的,又陆续跑到运河边,洗净手,捧起清凌凌的河水,送到嘴里,解决流汗过多和午餐后的干渴。连续一周的奋战,三十多亩高粱收割任务接近尾声,午餐后,手巧的五哥钎下比小手指还细的高粱杆,编插成宝塔小饰物,姐妹们都抢着要,五哥慢声细语地说:谁也别抢,这座宝塔奖励给不怕脏、不怕累、不服输的"大学生"!大家一致赞同。至今,这个高粱杆插成的宝塔,还挂在故乡的老房里。午餐休息时,王队长还为大家讲述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片红高粱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从香河县城往返安平镇及京津公路(103国道)的交通要道和安全屏障。那时运河上没有桥,冬天结冰后,就从冰上通行;水深时,百姓帮助划渔船或游泳过河;水浅时,趟水过河。冬春这里人烟稀少,只有少数耕田人,夏秋一碧万顷的红高粱长高,成为一次次躲过敌人围追堵截的安全屏障。故乡的刘四伯等老人年轻时经常来这里种田,时常接应和帮助军队运送军需物资,直到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这片红高粱地,是运河孕育的沃土,承载着革命光荣传统,深深镌刻我心中,我爱这红色故土,眷念故乡的父老乡亲。</p> <p class="ql-block">  几名游人从我身边而过,打断我的沉思与记忆,五十四年后故地重游,看到京杭大运河水域及两岸日新月异变化,特别是北运河香河中心码头建成与通航,焕发出无限生机,造就了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呼吸着运河不同寻常的气息,欣赏冬的纯洁、春的生机、夏的灿烂、秋的收获四季轮回的美景,不禁陶醉眷恋于运河岸边香河文化运河公园这片红色故土……</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