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暖意融,学思意正浓”,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12月1日银川市兴庆区历史、地理学科教研员杨芹老师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开展以校为本的实践性教研活动。全方位了解教师的常规教学效果,致力于在当下做好“双减”和“五项管理”规定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我校组织五名历史、地理教师进行课程展示。执教老师充分利用讲学稿,精心备课,科学设计,注重研究教材教法,关注学生视角和需要,努力实现课程意义,体现教育价值。教学目标突出,课堂结构完整,过程清晰,衔接自然,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齐瑶老师讲授的《日本明治维新》一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了明治维新的背景,通过合作学习归纳了明治维新的内容,并根据内容分别分析了影响,在此基础上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课堂中还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横纵联系、对同类历史事件的比较,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九年级的中考复习打下基础。 李亚婷老师的《三国鼎立》,本节课李亚婷老师结合学练稿,以小组为单位,依托教材,辅助课件进行了讲解。使学生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学生能够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启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做到谦虚,谨慎。与此同时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杨建琴老师讲授的《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课,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整理了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随后教师通过出示表格、柱状图、扇形统计图等数据史料,充分展示了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的重大变化,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结论,落实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同时通过分析史料,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何分析数据史料,如何书写材料题答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答题能力。 杨阳老师带来的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农业》,课堂以“今年是我国第四个丰收节”相关报道引课,体现农业的重要性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农业的概念和部门,运用地图分析自然环境对农业分布的影响,让学生掌握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本节课将学练稿和信息技术有效融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交流展示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徐倩老师的《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讲述的是七七事变以来,我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的状态,国共两党为挽救民族危机,再次联合统一战线。淞沪会战抵御失败后,日本在我国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的历史事实。本节课采用信息技术2.0结合学练稿的方式,以视频播放,史料分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讲课结合时政,在历史课堂中体现国家意志,立德树人,让每一位学生都立志为民族振兴添砖加瓦。 授课结束后,杨老师针对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了细致点评、精心指导和经验分享。 同时,杨老师以在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为生长点,细致解答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br> 最后,杨老师对接下来的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强调一线教师学会整合和不断适应新教材内容。要认真反思教学中的低效行为,例如备课是否到位,备学生是否到位,课堂管理是否到位,教学目标把握是否准确,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参与是否全覆盖等问题。二是教与学一定要依“标”扣“本”。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使用好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教材编排意图,使用好教材。三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知识获取的参与度,学生自己能做到的,老师绝不代劳,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做好对学生的“引”和“导”。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各位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获益良多。 教研无止境,“双减”之下,更需要老师们通力合作,共“举”教学之力量, 共“集”教师之智慧,共“研”课堂之高效,共“达”学生之成长。相信我校的历史、地理学科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