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访秦始皇兵马俑记 秦王嬴政是历史上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君主,史称秦始皇。他对中国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他是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秦始皇陵从他十三岁那年开始修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一九七四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西安临潼东三十千米处,秦始皇陵东一千米处,发掘出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俑坑。一经现世就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强烈关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因为疫情发生,关闭了两个多月之后,兵马俑终于恢复开放了。二零二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历经周折,我终于到达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景区。据导游和工作人员介绍,疫情前,全世界每天前来游访秦始皇兵马俑坑景区的游客最多的一天有二十三万人,最少也有七、八万人。今天,到达兵马俑的游客只有一千多人。又因为没有四十八小时的核酸检测报告的,被拒之门外的六七百人。所以,我们是属于三百人左右能进入的游客。导游说:这绝对是千载难逢的一天!除了外国元首来了有短暂时间的“包场”外,其余时间全部是“人满为患”。单从一号坑出门,到二号坑;二号坑出门,到三号坑不到一百米的距离,分别至少要排队两小时以上。在每个坑里参观,全是人挨人,人头攒动,汗流浃背。要想从容对焦摄影摄像,比登天还难! 我们可以在里面自由自在的慢游、可以从不同角度摄影摄像、可以不断询问知识渊博的专家型导游等等,那叫一个弥足珍贵,三生三世修来的福报!我把我的所游所见所听所思所感写出来,以飨读者和旅游爱好者。 兵马俑阵全部面向东方,这正是被灭的六国方向。如果六国的君主在冥界反抗秦国,这些军队将用来镇压反叛的军队。秦始皇的冥界帝国固若金汤。千古一帝秦始皇,正是利用这样一支军队和划时代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血荡中原,席卷天下,统一了中国。秦始皇兵马俑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br> 跪射俑是所有出土的兵马俑中,惟一的发现时就极其完整的,属镇馆之宝。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就是他们的头发丝、手掌纹、布鞋底儿疏密有致的针脚等,都被工匠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了。我可以如此近距离真实的看到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两千多年前,大秦工匠丝丝入扣的精细品质,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身后的铠甲上还残留有红色涂层,十分珍贵。 疫情前参观跪射俑的情景,根本不可能单独对焦摄影 现在,我们能看得到的兵马俑都是土黄色的。用陶土烧制的当然是土黄色的哦,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认为的。这次实地现场游访兵马俑才知道大错特错,谬起远呢!真实的兵马俑全是彩色的,色彩丰富,十分艳丽。挖开俑坑发现的兵马俑时,全部色泽齐全、鲜明。仅仅四分钟,兵马俑的颜色马上氧化、立即失去所有色彩,还原成了土黄色!由于现在的技术达不到隔绝空气,长久保留兵马俑的色彩,所以,除了一号坑外,二号坑大部分已停止发掘。现在,我还原一下刚发掘出跪射俑一瞬间的色彩。(跪射俑正面) (跪射俑背面) 兵马俑的色彩主要有:红、绿、紫、蓝、黑、白等等。 据史书和专家考证,兵马俑的数量应该有八千个,与秦始皇的御用禁卫军的数量相等。有人用三D技术描摹还原两千多年前,真实的秦始皇地下兵马俑的一号坑的兵马俑阵列,那是绝对震撼人心,举世无双! 兵马俑的塑造肯定巧夺天工、盖世之技!有许多千古之谜的地方。其中之一是:千人千面、八千兵马俑八千个面目,栩栩如生,绝不雷同!这些真人大小的战士有着清晰的细节,展现出了一种令人震撼的、几乎是压倒性的力量。我敢肯定,这正是秦始皇希望给人留下的印象,为之气摄,为之神夺。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每一个兵马俑的造型都不一样,在塑造的过程中全部都是以真实生活作为基础,表现手法细腻且明快,面部表情丰富,各不相同,惟妙惟肖。可以把这张图单击、放大细看,每一尊面孔肯定不一样的。 比如立射俑,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蹬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立射俑位于阵表,立于第一阵列,居然不穿戴甲胄和铠甲,属于视死如归的敢死队。秦人打仗不穿戴铠甲,敢战、善战、死战、提首级领功封侯,令敌军闻风丧胆!这也是秦国能打败其他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br>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铠甲将军俑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 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有的思念家乡。 兵马俑除了是跟随嬴政入土的陪葬品之外,也是一种工艺品,是经过匠人们精心打磨和艺术加工的。这其实就和现在的时尚杂志选模特一样,肯定是要找最好的、最优秀的,再经过工匠们的二次加工创作,最后也就有了如今高大威猛的兵马俑了。<div>除了以上外,还有车兵俑、武士俑、骑兵俑、御手俑等。<br></div> 第二兵马俑坑。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上面的跪姿射俑、将军俑;下面的鞍马俑等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 因为兵马俑一出土,氧化太厉害,不会超过四分钟,俑体的彩色马上变成土黄色。现在的发掘技术找不到不让他氧化的程度,所以,二号坑已经停止了发掘。 鞍马。从云梦秦简有关律文看,鞍马主要来源于官府的厩苑。县司马掌管县厩苑中军马的调教与选拔,因此军马的优劣与县司马有着直接的关系。秦向来以养马著称,到秦王朝时养马业更盛,中央和地方都有养马的厩苑,以供骑兵和车兵的用马。<br> 出土于二号俑坑,通首高1.72米,至髻胛高1.33米。从马的形体方面观察,俑坑出土的陶马个头不大,头部较重,鼻骨隆突,颈厚稍短,髻甲低,脊背宽博略向下凹,胸部较广,四肢发育较好,属于力速兼备的挽马型,也是骑乘的良马。 这尊绿脸俑独一无二。放眼望去,浩浩荡荡的兵马俑队伍中仅有一个绿色面庞,其独特性与历史价值弥足珍贵。有专家们认为这个绿脸俑很可能是古时军队中的傩人。傩人在秦朝时期的军队中是去除瘟疫疾病的。也有人认为是外藩,即少数民族部队人。因为从秦朝的疆土来看确实是处于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理环境中。 <div>图为兵马俑修复现场。修复难度极其艰巨!</div>许多尊兵马俑的底部都刻有制作者工匠的名字、丞相、时间等。字数只有2个字,最多的一件有11个字。制作的单位,有来自中央官府制陶作坊、来自地方制陶手工业作坊。建造秦始皇陵以及兵马俑坑等,是当时秦国的头等大事,那是举国之力,唯此为大。被强迫参加徭役的苦力多达七十万人,时间跨度达三十九年。这样的力度、这样的过程、这样的技艺在当时绝对是世界第一,独一无二,傲视宇宙。这也为后世的修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修复一尊兵马俑,时间为六到八年。 除了俑人之外,还有一件国宝。它,就是秦之重器——秦始皇帝陵铜车马。编号为一号车、二号车,是制作精美、保存最完整的铜铸马车,雍雍华贵,美轮美奂,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被誉为“青铜之冠”,是目前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车辚辚,马萧萧,在泰始皇统一六国的征战中,车马之功居其半。兵马俑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而两乘精美绝伦的奉始皇帝陵铜车马,更将秦国高超的青铜制造工艺表现得淋漓尽致。<div><br></div> 在秦始皇陵封土的东南侧又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一座大型的“军备库”。估计有上千件石质铠甲、头盔,还有二号坑曾经出土过的马缰索、青铜车马器构件、青铜锛、箭头及其他军用装备文物。手工加工一件有六百片的石质铠甲,以每人每天正常工作八小时计算,需要工时344—444天,一个工人制作一件石质铠甲,需要一年的时间。坚硬和沉重,并不适合士兵在战场上使用,不具备实用价值。那么石质铠甲做什么用的呢? 据说在当时的秦国,如果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想要从军的话,首先要进行体检。从军的老百姓穿上这种玉石制作的铠甲奔跑,直到大汗淋漓。健康的人汗液显碱性,有病的人汗液会呈现酸性,滴落在石铠甲上反应后会出现不同的颜色。根据它的颜色变化可以判断一个人身体的好坏,从而进行选择。<div>还有一说,当时修建秦始皇帝陵的有七十万民工。每天晚上,轮批让服徭役的民工穿上跑得汗流浃背。如果石铠甲变色,色泽沉着,发黑发乌,证明这个人沉疴染身,不可救药;又怕传染他人,形成疫情,当晚必须“腰斩”处死。极其残忍,令人发指。</div> 秦始皇为什么要举全国之力,劳民伤财建造自己的帝陵和兵马俑呢?<br>古人的思想中,人死之后并没有消失,而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嬴政自然也是认为人是不会死的。所谓“死”,只是换了一个空间而继续活着。为了让自己在另一个世界内也可以享受到生前的荣耀,于是大规模修建自己的陵寝。根据史料记载,始皇陵内穷尽天下之绝妙,数十万民工(据说有七十万),花费三十九余年时间才竣工。而兵马俑就是始皇陵中的一部分。一九七四——一九七七年在秦始皇陵东一千米处,发掘出作为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俑坑。一号坑在南,东西长二百一十六米,宽六十二米,占地一万三千二百六十平方米。二号坑东西长一百二十四米,宽九十八米,占地面积为六千平方米。三号坑占地面积五百二十平方米。共出土武士俑八百件,木质战车十八辆,陶马一百多匹。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有八千件,战车一百辆,战马一百匹。陶俑身材高大,一般在一点八米左右。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兵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听导游说,秦始皇最初是要活人陪葬的,即要他的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六千禁卫军及战马一齐陪同他到阴间驰骋疆场,继续保卫他。人殉是伴随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王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5千余人。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作为一代始皇,绝对的统治者,嬴政想要禁卫军陪葬是完全可能的。作为宰相的李斯深知其残暴性和灭绝性,在自身都难保的情况下,想尽了一切办法说服秦始皇放弃了活人殉葬的想法,改为以俑殉葬。即用最高超技术,以国家的力量塑造出八千活灵活现的真人面孔、真人大小的兵马俑陪葬,保佑他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荣华富贵、作威作福。秦始皇最终居然答应了,采用了李斯的建议。加上在统一文字、废分封立郡县、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道同距等等方面,李斯都有贡献,所以,中国民间老百姓对李斯的评价一直还是蛮好的、蛮高的,特别是陕西、关中一带的老百姓。 在秦始皇嬴政的眼里、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个野心、一种满足:天是我的、地是我的、所有牲畜是我的、所有人是我的;我生前有的,死后也必须得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嬴政在临死的最后两年,对他的自封的“皇帝”不过瘾了,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比皇帝还要大得多的称谓:“真人”。在他的眼里、心里:整个世界只有他是真人,其他的都不是人!他活着,世间万物是我的;死后,在另一个世界里,世间万物也是我的!用标准的陕西话说就是:额的、额的......都是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