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

青蜂

<p class="ql-block">  我的爷爷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一九O二年(农历𡈼寅年冬月二十九日)公历生月生日记不清楚了,因连年混战,全国各地民不聊生。公元一九一二年民国成立,一九一三年二次革命,一九一五年讨伐袁世凯。山东省也和全国一样,民间饥苦难以诉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爷爷因家里生活艰难,以十二岁幼小的年龄便出门熬活(现代语:出门打工),在黄河边上成了一名小小纤夫!随着商船往返于山东省至陕西潼关的河滩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几年后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强壮又做起了脚夫的行当,往返潼关至西安长途运货营生,那个年代全靠人力推独轮车(也叫鸡公车)运货,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好的生活。人穷不能穷了志气,几年辛苦劳做,兄弟姐妹齐心协力、辛勤劳动,又在巨野县城买了房子,把家从田庄的北马庄村乡下搬进了相距十多公里的县城内。虽然不是十分富余但也能应付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为了以后的日子过得更好更富余,我爷爷便拖家带口又踏上了出门熬活之路,这次来潼关还带着弟弟妹妹们,在潼关城里也租了房,毕竟潼关人对山东人还不是很排挤,对山东人也很和睦,据说是因为以前有个叫焦云龙(1840—1901)的人,是山东长山县(今淄博市周村区)的,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进士,曾两度在潼关厅任抚民同知。1901年在潼关赈灾时“积劳成疾,卒于任所”。为潼关县人谋了不少好事的,救了众多灾民的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爷爷在推车送货之余还学会了在黄河里捕鱼的技能!人们常说:是艺不是艺,学到手上不受气。虽然我爷爷没读过书,不会写字。但记忆力超好,还会识称算帐呢(称:以前称量物品质量的一种工具,现在人很少用了,不过在乡下集市上还是有很多人在用称称量呢)。</p><p class="ql-block"> 我爷爷在潼关城给队伍上推货时还见过吉鸿昌将军,后来常常给我们讲吉将军身材魁武,高大威猛,有将帅的气势。还拿起树枝枝在地上一笔一画的写军队旗帜的“吉”字!我老说爷爷写的不是字是乱画的。后来上了学学习了汉字的演变,才知道爷爷写的那是“吉”字的篆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爷爷还教过我认识称,他给我们说解放了,称都好认了!满十进一,十颗星为一斤。以前的称是十六颗星为一斤,定称人(做称人的俗称)是按天上的星宿定的称,南斗六星加上北斗七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所以说称钮上提的是福禄寿,称钩上挂的子孙的前程,称称人做生意不能缺斤短两黑了良心!不然会损失福禄寿,断了子孙的前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潼关城居住稳定后,我爷爷勤劳,谦让,和睦邻里。除外了给东家运货送货,下河捕渔,还学会手工编织各种渔网,结识不少乡亲邻居。生活也是乐融融的,爷爷的妹妹(我的姑奶)也嫁到了塬上的东税村。</p><p class="ql-block"> 可是好景不长,1937年11月8日,日军攻破了太原城大量日军进城,太原陷落了。此前的11月7日,日军就对潼关轰炸,震耳的炮声在潼关的上空一直响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为止,几乎长达8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38年3月7日,日本军占据山西风陵渡,突然从黄河北岸向潼关凤凰山陇海铁路桥进行炮击,潼关车站的客货车被击中,民房倒塌,火光冲天,民众出逃,一片狼藉,没有办法爷爷便带着一家大小也逃到了塬上姑奶住的村子,在东税村租了房子安顿了家人。在税村塬上虽然躲过了日本兵的炮击,爷爷给东家送货的营生却少了,下河捕鱼也难了,这样生活来源也就少了,生活也就艰难了。爷爷的弟弟也回山东老家去了,最后为了下河捕鱼方便,又搬到塬下公庄村的布袋巷。能下河捕鱼家里得以补贴,日子又能好过一些了,我爷爷又把山东家里的父亲和弟弟接来同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临近解放,渭河河水改道退远了。爷爷又搬家至吊桥村的三家巷,为了生活,为了便于捕渔养家不得不一次一次的租房搬家。直到后来入了社分了土地才算是安了家,固定了住处,在也回不了山东老家了。</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也就是70年代末80年代的时候,在外居住的人家可以申请回到祖居地。但是爷爷的儿女、孙子们都在潼关吊桥安家落业了,回祖籍去的思想也淡了,再后来到了孙子辈重孙辈,潼关吊挢也就成了故乡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