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北纬30° 走进“仙本那”】9月神奇恩施6日游记(上)

老人头zzf

<div>  神秘的北纬30°线上,灿烂神奇的土家族苗族文化,古朴的民风民俗,未经雕琢的民间艺术,融汇于现代文明,使恩施成为中国大地上最具风情的宝地之一。</div><div> 这里有:<br><div align="center">清澈如玉般的湖水<br>湛蓝如洗的天空<br>还有那些仿佛在水中悬浮着的小船<br>宛若人间仙境... <br></div></div><div align="center">这就是号称中国的“仙本那”<br></div><div align="center">——<b>空幽神奇的屏山大峡谷</b></div><br> <div align="center">两岸青山,中夹一条悠悠流淌的清河,碧绿如一颗明珠,<br>水面上架起了一座木板桥,蜿蜒绵长…<br>这就是久负盛名的“网红”景点<br>——<b>狮子关水上公路</b><br></div><br> <div align="center">来到这里,你才会明白<br>“幽林何太僻,万石凿深宫。径转疑无路,山鸣似有神”的意思。<br>在这里,你不但会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差<br>更像是游走在一条时间的隧道之中,满足你对于4.6亿年前的种种幻想<br>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br>——<b>梭布垭石林</b><br></div><br> <div align="center">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br>集"幽、险、奇、秀、古"于一体<br>享有“世界第一古人、中国第一古河、巴楚第一古道、施南第一佳要”的美誉<br>叩开地心之门,探寻人类起源<br>这就是“地心归来不看谷”<br>——<b>恩施石门河•地心谷</b></div> <div align="center">青瓦跺脊,飞檐翘角,木门花窗,雕梁画栋</div><div align="center">穿斗结构,榫卯相连,单双刀背脊,天平地不平</div><div align="center">古朴粗犷、轻盈多变的风格和整体完美和谐的艺术特色</div><div align="center">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div><div align="center">这就是土家建筑的“活化石”</div><div align="center">——<b>彭家寨吊脚楼群</b></div> 9月下旬,我们十几位摄友搭乘春秋航空的班机来到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恩施市,在6天的时间游览了恩施州内的一市(恩施市)三县(宣恩县、鹤峰县、建始县)的主要景点,领略到了北纬30°线上神奇恩施的风采。 早晨,迎着初升的太阳在候机楼登机,开启了对神秘的北纬30°线的探索之旅。 航班将要抵达目的地,离地面越来越近,恩施市区的楼房清晰可见。 航班对准了许家坪机场跑道准备降落,在清江里投下了巨大的机身阴影。 恩施许家坪机场候机楼正面外观。 <div><h1><b>彭家寨</b></h1></div><div> 位于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曾经是“川盐济楚”古盐道上的重要枢纽。吊脚楼群始建于200多年前,现存23栋木结构穿斗式和半干栏式的吊脚楼,大多朝向东南,利用地形层级建造,每栋自成体系,体现了土家人崇尚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特点,是我国山地建筑的范式典型。我们抵达恩施的下午就去了彭家寨。</div> 位于沙道沟镇的彭家寨景区游客中心,离两河口吊脚楼群有将近10公里,要从这里换乘景区大巴前往景区。 游客中心内部,建筑装饰具有土家风格。<br> 景区交通车行驶约7公里,终点为彭家寨风景区,于8月7日正式开放。这是景区边上的“耍耍街”,也是景区的一部分,但在检票口外,是条商业街,以餐饮为主。 墨客廊桥,相传最早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各个土司的文人赶考、游学、相互唱和的场所,同时也是当地老百姓歇茶歇脚、赶场集会的地方。现在这座是新修的,桥那端就是景区的检票口。 墨客廊桥的全景。 过了廊桥,要沿这条龙潭河边步行约2.4公里,才能到吊脚楼的核心景区两河口村。前面这座跨河廊桥也是新修的。 沿河一路过去,河对面零星的有几幢吊脚楼木屋,按照景区规划,这部分的河两岸也是景区的一部分。 长焦拉近的一间堂屋景观。 半路上看到这幢“摩霄楼”,取自土家方言,有接近云天的意思。高79.85米,具有观光休闲、艺术展示、商业服务、祈福许愿等多种功能,还未完工。 龙潭河上前面的这座悬索桥就是河左侧两河口村前的梯玛索桥。 来到了梯玛索桥前,隔桥眺望彭家寨核心部分两河口村的吊脚楼群。 吊脚楼依山而建,随着地势延展高低错落。 梯玛索桥上游龙潭河两岸的风光。 走过梯玛索桥,就是两河口村。 迎面的小广场边几天前庆祝“彭家寨丰收节”的匾还挂着。 广场一角屋前,难得见一位年轻人在陪着两位老人聊天,走近一看,年轻人边上有支挂着手机的三脚架,原来这位是来拍视频的。 老大娘聊得很开心。 已是下午时分,太阳西斜,摄友在小广场上伴着光影凹造型。 小广场左侧与观音山相隔有一条山涧,跨山涧建有一座风雨廊桥,名为“凉亭桥”。 凉亭桥据说建于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距今已100多年历史。廊桥两柱一骑四排扇,青瓦盖顶,桥身两边建有供人们乘凉歇脚的长凳。 凉亭桥旁顺着山涧有青石板步道通往村后山上。 山涧往下汇入龙潭河。 站在村头抬头可见彭家寨吊脚楼群,座座屋檐下都挂着大红灯笼,但看不到几个人影。 据介绍,寨子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年间,名叫彭怀陕的人带着儿子从湖南永顺逃难过来,看到此地山环水抱,于是在这里定居。整个寨子除一户李姓外,其余都是彭姓。 吊脚楼依山而建,随着地势延展高低错落。 屋顶袅袅炊烟、青色瓦片和高翘的檐角,无声地向人诉说寨子久远的历史。 这座楼看上去年代久远了。 顺着石板台阶走上去,走进吊脚楼。 只见楼上栏杆挂满了玉米,家家户户在吊脚楼上“晒秋”,是当地农民多年来形成的习俗,如今已成为一道吸引游客品味秋收文化的亮丽风景。 西斜的阳光照着灯笼,照着秋获,无声地诉说着千百年来淡淡的乡愁。 回头望去,一位老伯伫立在屋角处,静静地看着对面,享受着这宁静的下午时光。 走上一幢吊脚楼的二楼,只见木门花窗,雕梁画栋,展示着土家建筑的精美。 转角门里一中年人坐着看手机,在打发着当下的农闲时刻。 屋前的地边晒着一些红红的辣椒,很有形式感。 这是一间堂屋。 站上一户人家吊脚楼前的露台,因为是建在山坡上,可以眺望到龙潭河对岸远处的摩霄楼。 吊脚楼脚下沿龙潭河边是一片稻田。 稻田旁稻草编的推车假人,既是吸引游客的小景,又可以吓唬麻雀等小鸟不要来吃稻谷。 摄友们在结束吊脚楼的观光后,离开两河口村返回。 仍沿着龙潭河走出去,要回到墨客廊桥,穿过耍耍街,坐景区大巴回游客中心。 景区外围正在建设中,河边建造中的一长排房屋,可能也是为扩大彭家寨景区功能用的吧。 <div><h1><b>鹤峰县城</b></h1></div><div> 鹤峰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南角,古称柘溪、容美,又称容阳。两千多年前土家族的先民容米部落在此繁衍生息。1929年1月贺龙率领工农革命军进驻鹤峰县城,建立县级苏维埃政府,至1933年。此行主要的一个景区屏山大峡谷就在鹤峰,离县城仅11公里。所以当天就从彭家寨景区赶到了鹤峰,准备第二天去大峡谷。</div> 这是入住的颇具土家风格的源龙大酒店,位处围绕鹤峰县城的溇水河与芭蕉河之间的华龙半岛上。 晚上在房间窗口欣赏下面酒店旁的连升桥。这是恩施州最大的风雨廊桥,桥上灯光闪耀,五彩斑斓,挂满了喜庆的灯笼,是晚上鹤峰城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第二天的早上,再看连升桥,好像是一座宏大的吊脚楼坐落在芭蕉河上。 河边平台上,早早就有身着五颜六色太极服的拳友在教练的带领下整齐划一地打着太极拳。 抬头望见前面山上云雾袅绕,高耸的塔吊若隐若现,恍若仙境。 <div><h1><b>屏山大峡谷</b></h1></div><div> 屏山,因山顶平旷、山侧屏立而得名。屏山地形地貌奇特,南北长近20公里,东西宽不到5公里。屏山之侧深溪环绕,四周峭壁悬空倚天,嵯峨怪石如刀削斧劈屏立。峰峦与河谷底部高差1000米以上,形成罕见的峡谷和地缝风光。峡谷底部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贯穿南北,船行上面尤如飘浮空中,水面仿佛天空的镜子,人们称之为“中国的仙本那”。</div> 为节省体力,我们从出口进入,顺着隧道下到谷底码头,乘木船进入峡谷再走一段崖壁栈道,到阿打聚散中心悬浮船体验区,然后原路返回,因为出口路程比进口路程少三分之一。这是进入景区路边崖壁上的石刻“屏山”诗。 进入景区前在山顶上俯瞰峡谷底的滚龙坝码头,等会要穿过向下的隧道山洞,走到码头上,坐船进入峡谷。 下到谷底的这段路其中要穿越很长的两段呈直角布置的上下山洞(傩愿洞)里的台阶路,需要一定的体力。 山洞转折处设置有通往外面的观景台。 在半山腰俯瞰下面,景观还是很漂亮的。 峡谷底部碧绿纯净的溇水河穿出峡谷,一直流向鹤峰县城。<br> 另一处观景台上,摄友在此摆出造型拍剪影。 走到下面,就见溇水河上的水坝就在滚龙坝码头前。 从码头上坐上电动木船,,每船十名游客,一位驾驶员,逆流而上驶入峡谷, 我们十几位摄友分乘两船,一前一后。 深入峡谷之中才能感受到山势的险峻。在这里可以体会到郦道元笔下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之景。我们船上有两位主播,一路在拍摄、直播、解说屏山峡谷的秀丽风光。 这时只有上午9时许,太阳照不进深深的峡谷底,所以河水碧蓝。 抬头见到峡谷顶上“一桥飞架一线天”,那座桥名为“铁锁桥”。 这里是“清凤亭”和”望月桥“,为什么叫“望月桥”?因为,船到这里抬头看……<br> 头上是“一轮弯月”,美轮美奂。站在桥上看见的是形如“一轮弯月”,所以称为“望月桥'。 如果有时间,到峡谷底沿着河边走走,享受这大自然的宁静,还是不错的。 船过“五尺门”,顾名思义,这段峡谷只有“五尺”宽,抬头就是一线明亮的天空。 这里是“一线天”,其实,在屏山大峡谷底游弋,面对身边的峭壁,窄窄的河道上方基本都是“一线天”<br> 船行约20分钟左右,前面就是终点桃花渡码头。下了船,还要走一段崖壁栈道,才能到核心部分阿打聚散中心,即悬浮船体验区和水上游乐区。 码头边停泊着的两只橡皮筏,在绿叶映衬下色泽明亮。 由于崖壁栈道在峡谷两侧变来变去,因此由悬索桥来连接两岸。这是首先要走的蘭索桥,使我们得以从溇水北岸到达南岸。水面上一片雾气濛濛。 不远处的一座是浣云桥,我们从溇水南岸过桥到北岸。 溇水在浣云桥下游边上有一段浅滩,现在露出了砂石,不能行船。 看到有木船将刚才我们同船的那两位景区主播送了过来。 她们上岸后继续在拍摄讲解。 这时,看见一只蝴蝶停在一枝花草上不走。 一位摄友在浣云桥上拍摄下面的美景。<br> 浣云桥上游是一座水坝,激流直下,称为“千寻瀑”。前面就是悬浮船体验区了。 最后到了屏山大峡谷的核心景区——阿打聚散中心,除了岸上的服务区外,水里上游部分是“太空船(玻璃船)体验区”,下游部分是“悬浮船体验区”,中间用浮标隔开。 这是“太空船(玻璃船)体验区”部分,游客划着玻璃船游玩。 下水划船游玩的老老少少游客还不少。<br> 突然看见一人从悬浮船体验区匆匆划来…… 原来是游玩区里一位游客为救自己的宠物狗落水了,两位工作人员分别赶过去把他和他的狗狗拉起。这里水不是很深,所以是有惊无险。 我们约上午10时半左右到这里,由于峡谷幽深,太阳还没有射入,悬浮船的感觉不强烈。大家决定在这里休息等候,等待阳光从头顶直射下来。 在等待过程中,看见一位姑娘身着民族服装站那儿摆姿势拍照,于是也蹭拍了几张。 等到下午1时左右,太阳爬上了头顶,从峡谷上方直射下来,阳光照在漂浮于水面上的小木船上,在水底投下了阴影,看起来小船就像悬浮在水面上似的。 所谓“悬浮”二字,不过是对峡谷内纯净透底的水的形容,那种纯净是不含任何杂质的纯,大有一股化有形为无形的味道,船漂浮其上,有种凌空飞行的感觉。 坐在小船上,身下是玻璃般透明的溪水,抬头是一线的蓝天,任船随波逐流,于峡谷深处荡漾。偷得浮生半日闲,忽如错错碎梦间。<br> 置身于此景中,你会有一种如痴如醉、返璞归真、忘掉所有梦幻般的感觉,轻松、自如、清醒、空灵。 空幽的峡谷里<br>木船在清澈见底的水上漂浮<br>乍眼一看以为是漂浮在空中<br>这种震撼到令人想要尖叫的景象<br>简直媲美沙巴的仙本那 船底阴影如此清晰,悬浮感如此强烈的景观,需要在大晴天的正午才能出现。 我们在坚持等待了近2小时,终于不虚此行,如愿以偿地欣赏到了此番美景后,意犹未尽地离开此地,依然从桃花渡码头坐上了小木船。 午后的返程景色与上午阳光未进峡谷时又有不同:一线阳光,点亮了幽深的峡谷,刺破了平静的水面,把我们送出了峡谷。 回头只见崖壁上的绿植倒映在水中,晶莹剔透。留存了屏山大峡谷的美好印象后,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景区。 这是神奇恩施之旅游记的第一部分,谢谢亲们的观阅! <p class="ql-block">请点击链接,观阅本次游记的第二篇:</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xd5dttm?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探寻北纬30° 走进“仙本那”】9月神奇恩施6日游记(中)</a></p> <p class="ql-block">请点击链接,观阅本次游记的第三篇:</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7.cn/3xoahjkb?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探寻北纬30° 走进“仙本那”】9月神奇恩施6日游记(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