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窗外寒风袭面,室内暖意融融,寒冬阻挡不了我们为明天为梦想一往无前的坚定步伐。<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span>很高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相聚在录播室,本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原则,</span>举行青年教师“创新杯”教学竞赛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为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有效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促进学习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午第二节课是由胡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数与形》,胡老师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和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本节课胡文勇老师把数形结合的道理与运用讲的深入显出,通俗易懂,课的亮点颇多:</p><p class="ql-block">1.图片导入,激发兴趣。</p><p class="ql-block">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胡老师从图片入手,引导学生去观察与本节课课题相符的内容,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p><p class="ql-block">2.探索算式规律,体会形助数</p><p class="ql-block"> 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教师不仅要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且应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p><p class="ql-block"> 胡老师从简单的加法算式开始,让孩子们计算1+3=,1+3+5=,1+3+5+7=,1+3+5+7+9=,1+3+5+7+9+11+13=,孩子们计算出答案后,胡老师追问孩子们,为什么能这么快就算出了它们的答案,你发现了什么?通过仔细观察,孩子们慢慢发现:1+3=4就是2的平方,1+3+5=9就是3的平方,1+3+5+7=16就是4的平方……1,3,5,7,9,11,13……这些数都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按照这个规律继续写算式,孩子们得出结论:从1开始,n个连续奇数的和等于n的平方。对于这个结论,为什么会有这个结论呢?我们从数学理论知识上怎么样来解释呢?孩子们都被难倒了,这时胡老师适时让孩子们通过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1+3=4,并且表示出2的平方,通过小组合作,用4个小正方形摆出了一个大正方形,一眼就直观看出了1+3=4也就是2的平方,从而快速的验证了从1开始,n个连续奇数的和就是n的平方这个结论。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形助数。</p><p class="ql-block">3.贵州长桌宴,感受数解形</p><p class="ql-block"> 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胡老师执教的《数与形》课中,思考用算式表示100张桌子的宴席可以坐多少人时,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学生在讨论中,明白方法,能够感知见数思形,见形思数。</p><p class="ql-block"> 最后,胡老师制作了一个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数与形的微课。让学生感知从一年级开始直到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我们遇到过的和还没遇到过的数形结合知识,唤起学生已有的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p> <p class="ql-block"> 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认知基础,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和互相补充,让学生认真学习新知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徐旖璐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课堂《角的初步认识》。</p><p class="ql-block">1.图片导入,激发兴趣</p><p class="ql-block">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大好的老师。”利用学生认识基础,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p><p class="ql-block"> 徐老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物品的照片,请学生们说一说其中有没有角,并请部分同学上台比划。让学生生动活泼且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p><p class="ql-block">2.动手操作,合作讨论</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徐老师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牙签摆一摆角,在白纸上画一画角,并与小伙伴说说,是怎么完成的?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予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p><p class="ql-block"> 学生讨论探究什么是角,随后徐老师讲解角有两条边、一个顶点,并用快问快答游戏形式让孩子们熟悉角的各部分名称。徐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对新知的探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自学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p><p class="ql-block">3.感知体会,角的大小</p><p class="ql-block"> 徐老师用教具摆出两个不同大小的角,请学生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区别。让学生通过感知体会,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张开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p><p class="ql-block"> 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新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本次参与听课的有站前小学全体数学老师。</p> <p class="ql-block"> 课堂教学有科学也有艺术,水平越高的课堂,艺术成分越多,创造性要求也越高,因此理想的课堂教学与现实总有差距,我们研讨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能停下的是我们实践的脚步。相信在追寻理想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更加美丽的教育风景,享受到更有意义的教育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