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旟鼎:陕西历史博物馆18件国宝之一,1972年出土于宝鸡眉县杨家村。这件鼎通高77厘米,重78.5公斤。鼓腹,侈口,口沿下方有一圈兽面纹,也称为饕餮纹。它承袭了商代鼎的风格,以大为尊,在商周时期,青铜矿石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都掌握在王室或诸侯的手中,而加工制作好的青铜器也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青绿色,而是金光灿灿的颜色,当时把这些青铜器称为吉金,刻在这些器物上的文字就被称为金文。青铜器的珍贵之处,不仅仅是它的外在器型,更重要的是里面的文字内容。旟鼎内刻有28字的铭文,大意是说周康王后妃王姜把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很高兴铸此鼎以作纪念,铭文给我们传递了2个重要信息,1.这件鼎为周康王断代提供了历史依据,2.说明了西周的分封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土地尽归周王室所有。周王室可以任意的收回土地,也可以赏赐任何人。对我们研究西周分封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五祀卫鼎:陕西历史博物馆18件国宝之一。1975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此鼎通高36.5厘米,重11.5千克。它虽造型简单,但内壁铸有的207个字却着实珍贵,它向我们记述了西周中期的一次土地诉讼事件。大意是说西周恭王五年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向刑伯、伯邑父、定伯等告发,他和邻居邦君厉之间发生了土地纠纷。经过官员的一番询问之后,邦君厉表示同意偿付并在有誓言的情况下,经三有司和内史实地勘察、划定地界,裘卫以“田五田”,交换邦君厉靠近两河川的“田四田”,了结了这个官司。五祀卫鼎内的铭文反映出在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上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交换与买卖,仍需通过王朝重臣的审核和批准。五祀卫鼎为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史学界和法学界都具有极高的价值。由于铭文中的确切纪年,为青铜器断代提供了标准。</p> <p class="ql-block">多友鼎:在《左传》中记载,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西周时期认为祭祀和战争是对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而这件多友鼎就是一件记录西周晚期军事战争的珍贵文物,他于1980年出土于长安县,鼎内铸有铭文279个字,大意是说,某年十月,猃狁进犯京师,厉王命武公派多友帅兵追击,多友在十几天内,一共打了四次胜仗,共杀敌356人,俘虏了20多人,缴获战车127辆,收复了大片土地。战争结束后,厉王大喜,赏赐给多友青铜100钧(一钧为30斤),多友拿出一部分做了这件鼎,并记录了这次战争。铭文中出现“多友”的名字八次,所以此鼎命名为多友鼎。多友鼎作为国宝级文物,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此鼎的底部附着着0.2厘米的墨灰,显然是长期炊烹而遗留下的痕迹,这对于青铜器的实用价值提供了有利的证明。2、此鼎铭文的数量之多,字迹秀丽,对于中国书法艺术来说也具有极高的意义。3、铭文的内容对于研究西周的军事,西北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这件熏炉1981年出土于陕西兴平茂陵1号陪葬墓。以青铜质地为主,通体鎏金,局部鎏银。从上而下分为底座,炉柄,炉身三部分。底座透雕着2条蟠龙,昂首张口咬住竹柄。炉柄为竹节形,分为五节,节上还刻有竹叶,柄的上端由3条蟠龙将炉座托起,。炉体为博山形上部浮雕4条龙,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造型奇妙。中间文物有九条龙装饰,九在我国古代是皇权的一种体现,说明这件文物属于皇家之物。炉盖口外侧刻铭文三十五个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辆,四年内官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底座圈足外侧刻铭文三十三个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铭文向我们介绍了这件熏炉是由汉代皇室内官和寺工2个制金部门共同完成的,但是铭文的重量略有差别,可能是一次制作了多件,在装配时出现疏漏所致。在茂陵一号陪葬墓内还出土了刻有铭文阳信家的青铜器,所以推测这件熏炉原本为未央宫之物,后赠与汉武帝的姐姐阳信长公主。有可能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p> <p class="ql-block">皇后玉玺: 皇后玉玺为西汉时期的文物,1968年出土于咸阳市韩家湾。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这枚玺印采用新疆和田玉制成,温润洁白,坚硬质密。玉玺为正方形,高2厘米,边长2.8厘米,印章的背面圆雕成螭虎的形状。螭虎体态矫健,是战国后玉器中常见的异兽,代表神武、权势和力量。螭虎腹下穿孔,以便穿绶系带。印章的4个侧面阴刻方框,里面刻着4个双头勾连云纹。玺印的正面阴刻着四个篆体字“皇后之玺”,字体规整,刀法流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篆刻水平。据《汉旧仪》记载:“皇后之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这件玺印无论从质地、式样还是印文都与记载相符,而且发现这件玉玺的地方距汉高祖长陵约1公里,综合以上的线索,这枚玉玺的主人很。皇后之玺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帝后级别的玺印,也是唯一一枚汉代皇后玺印,因而极为珍贵,它为研究玺印的起源与发展,秦汉玺印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三彩载乐骆驼俑:这件三彩载乐骆驼俑是陕历博18件国宝之一,1959年出土于西安西郊的一座唐墓里,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这头骆驼伸长脖子,张开嘴巴,好似歌唱一般,在骆驼的背上有一条菱形格子毯,毯子上围坐着7个男乐人拿着乐器,一个吹笙,一个吹排箫,一个吹笛,一个打拍板,一个弹箜篌,一个吹箫还有一个弹着琵琶。他们各个眉目清晰,神情专注显然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7个乐人中还有 一个引吭高歌的女子,他穿着白底兰花的长裙,右手举到胸前,左臂长袖舒展,似乎在随着节拍“翩翩起舞,婉转而歌”。从整体形态来看,这应该是大唐时期的流动演出团。这件文物的精美之处在于骆驼背上竟塑造了8个人物的形象,体现了唐代工匠艺术的夸张和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骆驼号称为“沙漠之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的乐人手上拿的乐器也是来自于西域的,这向我们说明了在盛世大唐,西域文化与中国文化巧妙地结合,体现了大唐包容的对外开放政策。这件三彩载乐骆驼俑是一件东西方文化的见证,当之不愧的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鸳鸯莲瓣纹金碗:这件鸳鸯莲瓣纹金碗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何家村窖藏,一共有2件,一件碗内墨书9两3,一件碗内墨书9两半,均为纯金质地,而且纹饰造型基本相同。整个金碗犹如一株盛开的莲花,碗壁捶揲出上下两层外凸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瓣,上层莲花瓣纹里錾刻图案有鹦鹉、狐狸、鸳鸯等珍禽异兽,下层均为忍冬花草。在莲瓣的上边还装饰有飞禽和云纹,碗底錾刻有一朵蔷薇式的团花,整个碗通体为鱼子纹底。最特别的是2只碗的圈足内侧分别錾刻了鸳、鸯。在唐朝很多器物上我们都会看见鸳鸯的身影,这是什么原因呢?据史书记载,开元四年唐玄宗派人到江南搜罗禽鸟以供观赏,由于鸳鸯体型优美,符合唐人审美观,再加上含有成双成对的情爱之意,故而深受唐人的喜爱。在唐朝一品以下的官员不得用纯金纯玉的食器,因此,这个金碗可能是帝王或皇家贵族之物。这件金碗制作工艺来自外国,而碗壁上錾刻的图纹来自于中国文化。由于唐朝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外各类文化不断的交流,外来工艺传入中国,东西文化进一步融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做工如此精美的金碗,就是东西文化的见证,盛世大唐的提现,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这件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1970年出土于西安何家村窖藏,高24.2厘米,重1879克,在银罐中心的两侧分别錾刻一只展翅预飞的鹦鹉,鹦鹉并不产自中国,大都是蕃邦进贡给皇室的,由于羽毛绚丽多彩,会学人说话,深受唐人喜爱,旧唐书记载,唐太宗和唐玄宗都收到过蕃邦进贡的鹦鹉,鹦鹉也就成为了大唐社会上流贵族喜爱的宠物了。银罐肩部的提梁虽以跨越千年,依然灵活自如,体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技艺。通体鱼子纹打底,寓意着多子多孙。 银罐采用鎏金的制作工艺,就是把黄金和水银1:7的比例溶解制成金泥,涂抹在器物表面,再对器物进行加热,遇热后水银挥发,而金就附着在器物上了。如此繁琐的制作工艺,凸显了唐人对美的追求。 这个银罐出土时盖子上清晰可见墨书紫英50两,白英12两,这些都是古人炼制丹药的原材料。中国古代帝王崇尚道家成仙之说,方士们提倡用金银器盛放丹药会使药效增加一倍,这里的紫英和白英就是用来制作五石散的。这件银罐不仅反应了高超的金银制作工艺,也告诉我们宗教对这些金银器也有重要的推动力,当之无愧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这件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1970年出土于西安何家村窖藏,通高14.8厘米,重549克。壶身仿照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壶捶揲而成,覆莲瓣式的壶盖有一条14厘米长的银链与手柄相连。 这件银壶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壶腹部两侧分别有一匹衔杯的舞马,唐人爱马,太宗时期引进的西域马种就多达83种,马的用途也很广泛,交通工具,打仗,狩猎等,舞马又是什么呢?据文献记载,唐玄宗好音律,酷爱舞马,没到自己过生日的时候都会举行宴会,随着《倾杯乐》的响起,这些舞马会跟随旋律翩翩起舞,宴会高潮时,领头的舞马会跪倒在皇帝面前,嘴里叼着装满酒的杯子,向皇帝敬酒,并一饮而尽,马喝醉了在舞台上摇摇晃晃,玄宗每到此处都特别高兴,唐诗中有这样一句“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这就是舞马助兴的真实写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避难,而宫廷的舞马也在战乱中流散到了民间,有一部分落入到安禄山的大将军田承嗣的军中,一日军中大宴,听到音乐的舞马跃然起舞,士兵们以为马中邪了,于是田承嗣下令将舞马鞭打而死,从此后,舞马祝寿就销声匿迹了。 这件银壶的出土再次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繁盛的大唐,舞马祝寿的场景也仿佛出现在眼前,它也成为大唐王朝兴衰的最好见证。它不仅是国宝级文物,也是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镶金兽首玛瑙杯:这件镶金兽首玛瑙杯1970年出土于何家村窖藏,它采用缠丝玛瑙雕刻而成,工匠们依色取巧,运用玉石的红、棕、白3颜和纹饰雕刻而成。之所以称为兽首,因为他是牛的头,羚羊的角,这种四不像的造型,我们都成为兽。大家来看,兽头上圆圆的眼睛,眼睛的下方工匠们雕出了眼纹,而且在脸部也能明显看到雕出了肌肉,这寥寥几笔就使这件兽首更显得惟妙惟肖。整件玛瑙杯造型别致,右侧圆扣处是用来倒酒的,左侧牛嘴部有一个金塞。整体的器型并不是来自中国,而是西方的一种祭祀酒具,“来通”。在西方祭祀时,用来通饮酒可以祛毒,一饮而尽还寓意着更好地感知到神明的旨意。这件文物体现了大唐盛世东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据“旧唐书”记载,天宝年间,西域的康国曾向大唐皇帝进贡了一件兽首玛瑙杯。这件很有可能就是书中记载的贡品,也可能是西方工匠所做,又或许是中国工匠学习了西方的制作工艺制作而成。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件镶金兽首玛瑙杯如此珍贵,也是首批被列入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青釉提梁倒灌壶: 这件青釉提梁倒灌壶1968年出土于陕西彬县,高18.5厘米,是一件来自于五代时期的瓷器。 这件壶造型独特,手柄是一只俯卧的凤凰,壶身刻有牡丹花纹饰,壶嘴是一只正在哺乳的母狮与小狮,凤凰是鸟中之王,狮子是兽中之王,牡丹花是花中之王,这件壶也被人们称为三王壶。 仔细观看,您会发现这件壶的提梁,壶盖,壶身连为一体,到底如何使用,又是干什么的呢?原来这件壶的注水口在壶的底部,通过壶底的梅花小口,把水注入进去,装满后把壶身翻正,壶底是不会漏水的。使用时握住手柄,水会从母狮子的嘴里流出来。原来这件壶运用了物理学“连通器的等高原理”。虽说道理很简单,但是制作起来非常困难,对于手法技艺要求非常严苛,成功率也非常低。这件壶很漂亮但是在当时社会使用率不高,专家推测,这件壶应该是用来装水或者把玩的器物。 这件文物的出土让我们感叹古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黑釉油滴碗: 这件黑釉油滴碗高9厘米,口径30.2厘米。陕西蒲城县收集。此碗口大足小,造型规整,通体黑釉,内壁的黑釉中有密集的小圆点,形似油滴。 油滴釉是黑釉中的一个特殊种类,盛烧于北宋,衰于元,以福建的建窑最为有名。它的形成是由于器物的釉熔融后,经过缓慢的冷却,使釉中的结晶质处于饱和状态,从而产生大量气泡,当气泡破裂时会集中氧化二铁的结晶,保持这种状态直至冷却后就会产生这种油滴斑纹。 这件油滴碗来自于北宋,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极大的关系,北宋重文轻武,文人中又好斗茶之风,文人盛赞:“用油滴釉器盛茶闪金光,盛水闪银光”。油滴釉的茶盏出土较多,而这么大的油滴碗,又来自北方窑口,实属罕见,也是难得的珍品,当之无愧国宝级文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