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游记之一东宫门景区

碧云竹客

引子<br>我很喜欢拍些中国古典建筑和皇家园林照片,更喜欢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因为它们总可以让一瞬间的情景丰富起来,让人们知道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令那些隐没在历史书中的人物鲜活起来。我对北京颐和园情有独钟。自1977年第一次游览颐和园起至今整整四十五年了,在这四十多年里,特别是定居北京后,我记不清有多少次到过颐和园,也记不清拍了多少张专题照片。每当我翻起这些照片来,总想制作一些颐和园专题影集,让那些没有来过颐和园的朋友浏览一下颐和园的风光。今天,借助《美篇》软件终于如愿以偿。现将十集《颐和园游记》相册陆续奉献给各位朋友,请顺着我的镜头,慢慢分享颐和园的魅力风光。<br> 碧云竹客张海泉即日 <h3></h3><h1><font color="#ed2308"><b>颐和园游览景区划分示意图</b></font></h1>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是如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区。东宫门是颐和园景区的一个主要游览景点。 <h1><font color="#ed2308"><b>颐和园东宫门游览区放大图</b></font></h1><h3>颐和园东宫门游览区主要包括涵虚牌楼、门前广场、仁寿门和仁寿殿。如果您在游览东宫门之前,能事先做些功课,弄清“东宫门”在颐和园里的位置,以及游览东宫门的最佳路线,那会使游览更轻松、更惬意。</h3> <h1><font color="#ed2308"><b>涵虚牌罨秀牌楼正面</b></font></h1><h3>在颐和园东宫门前200米处,有一座四柱三间七楼庑殿顶带戗柱的牌楼,名为“涵虚罨秀牌楼”,是清代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过街牌楼,也是北京现存的最精致牌楼。涵虚牌楼历史上一直就是进入颐和园范围的地标。</h3> <h3></h3><h1><font color="#ed2308"><b>涵虚牌罨秀牌楼背面</b></font></h1>涵虚牌楼建于乾隆1750年,主楼石额东西刻有“涵虚”、“罨秀”为乾隆亲笔御书。牌楼两面彩绘金龙176条、金凤36只,显示了帝王所居琼楼玉宇富丽堂皇。 <h1><font color="#ed2308"><b>涵虚牌罨秀牌楼正面斜视图</b></font></h1><h3>涵虚是天地开阔,山清水秀,包罗万象的意思。“涵虚”二字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诗句。清代皇家园林多用“涵虚”二字题景名,除了颐和园大宫门外的涵虚牌楼外,园内还有涵虚堂,圆明园有“涵虚朗鉴”,静明园有“镜影涵虚”。</h3> <h1><font color="#ed2308"><b>涵虚牌罨秀牌楼侧立面</b></font></h1><h3>罨秀是有捕捉美丽景色之意,它告诉人们穿过这座牌楼,你就可以进入一个山青水秀、令你心旷神怡的境界。“罨”为捕鸟的网,“秀”表示美。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有“凝香薰罨画,似泪看胭脂。的名句。“罨秀”连在一起意为“捕捉秀美”,将美丽的山水风光都网到一起。<br></h3> <h1><font color="#ed2308"><b>涵虚牌罨秀牌楼出立面顶部</b></font></h1><h3>从明、清两代至今,北京的牌楼就是北京城市建筑装饰与地标性标记必不可少的。牌楼也叫牌坊,历史上曾叫过绰楔、坊楔、华表等名称。<br></h3> <h1><font color="#ed2308"><b>涵虚牌罨秀牌楼背面斜视图</b></font></h1><h3>牌楼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是"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h3> <h1><font color="#ed2308"><b>涵虚牌罨秀牌楼正面远视佛香阁</b></font></h1><h3>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明十三陵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h3> <h3></h3><h1><font color="#ed2308"><b>明十三陵石牌坊</b></font></h1>明十三陵石牌坊是用白石和青石雕琢建造,仿木建筑结构,高12米,宽约28.86米,六柱五间十一楼,其中主楼1座,次楼4座,夹楼4座,边楼2座,各楼均为庑殿顶。主楼、次楼正脊两端各雕鸥吻一对,垂兽4只,走兽12只,夹楼及边楼鸱吻、脊兽数同主楼。各楼勾滴下仿木构件形状,分雕檐椽、飞子、檐模、斗拱、平板仿等构件。 <h1><font color="#ed2308"><b>四柱三间木牌楼部件名称示意图</b></font></h1><h3>著名建筑家梁思成认为,最能体现老北京风格的建筑除了胡同、四合院之外,就是街头巷尾无处不在的牌楼。而如今消失得最彻底的也是老北京街口上的牌楼。</h3> <h1><font color="#ed2308"><b>涵虚牌罨秀牌楼北侧通往东宫门北路</b></font></h1><h3>据有关资料介绍,北京现存明清时期的牌楼有65座,其中琉璃砖牌楼6座、木牌楼42座、石牌楼17座。北京现存清代前的牌楼中则多集中在皇家园林、寺庙中。</h3> <h1><font color="#ed2308"><b>通往东宫门北路路边饭店</b></font></h1><h3>据《颐和园史话》记载:清乾隆十五年修建清漪园时,在大宫门今称东宫门外修建了一座四柱三间三楼木质牌楼。牌楼东西两侧各嵌有一块匾额,东侧为“罨秀”,西侧为“涵虚”。光绪十二年,醇亲王奕譞秉承慈禧太后的懿旨,挪用海军经费开始修复清漪园。复建工程大约进行了九年,直到光绪二十一年才初步完工,并将清漪园改称为颐和园。同时将大宫门改称东宫门,而东宫门外的牌楼历经130余年风雨侵蚀,已很破旧。于是,这座牌楼被整体拆掉,向东移至距东宫门200米的位置重建。<br></h3> <h1><font color="#ed2308"><b>通往东宫门北路路边饭店</b></font></h1><h3>重建的东宫门牌楼由原来的四柱三间三楼变为了四柱三间七楼,仍东西向坐落,前后檐有龙凤透雕花板,顶部变成了高低错落的七条脊,彰显出皇家牌楼的富丽堂皇和高大气派。但匾额上的字前后调换了位置,东侧改为“涵虚”,西侧改为“罨秀”。有研究者分析,这是慈禧太后为了突出新建颐和园和被焚清漪园的不同,也包含有风水轮流转的寓意。<br></h3> <h1><font color="#ed2308"><b>通往东宫门北路颐和园北桥</b></font></h1><h3>关于“涵虚”、“罨秀”匾额的题写者,一直存在着争议。其中有一种说法是乾隆皇帝赐名,大学士汪由敦所书。汪由敦,安徽休宁人,雍正二年进士,乾隆年间官至吏部尚书。他以“恭谨”深得赏识,乾隆皇帝的圣谕多出自汪由敦之手。</h3> <h1><font color="#ed2308"><b>牌楼通往东宫门南路路边建筑</b></font></h1><h3>涵虚牌楼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于1952年、1963年、1985年进行过三次大规模修缮,更换了全部柱子、大小额枋、龙门枋、戗杆等主要大木构件。<br></h3> <h1><font color="#ed2308"><b>通往东宫门南路拐角建筑</b></font></h1><h3>2018年国家再次出巨资对涵虚牌楼大木构件进行加固修缮,同时对其屋面、斗拱、木装修、望柱、油饰彩画等部位的残损进行相应的修缮。<br></h3> <h1><font color="#ed2308"><b>东宫门大红影壁墙正面</b></font></h1><h3>东宫门对面的大红影壁墙长33.24米,进深1.74米,歇山式顶部。影壁心前后檐均为红色,青石须弥座高0.73米。影壁,也称照壁,影墙、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是古代寺庙、宫殿、官府衙门和深宅大院前的一种建筑。 影壁的功用是作为建筑组群前面的屏障,以别内外,并增加威严和肃静的气氛,有装饰的意义。</h3>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东宫门大红影壁墙侧立面</b></font></h1>颐和园东宫门影壁后的广场区域多年来被用作公交场站和停车场,不仅导致影壁、牌楼等文物多次被撞,更破坏了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北京市人代会上有代表曾多次提交《关于恢复历史规制,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议案》,但“还一个优美整洁的颐和园周边环境”的承诺至今还没有兑现。 <h1><font color="#ed2308"><b>东宫门门前广场</b></font></h1><h3>颐和园的正门即是东宫门,这是一座端庄厚重的建筑,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颐和园的前身是乾隆为其母“崇庆慈宣皇太后”贺六十大寿而修建的“清漪园”,那时东宫门叫“大宫门”,1 8 6 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 8 8 6年慈禧动用海军军费重修“清漪园”后,改名为“颐和园”,“大宫门”改名为“东宫门”。</h3> <h3></h3><h1><font color="#ed2308"><b>颐和园东宫门售票处</b></font></h1>在东宫门的门前广场南北两侧各有十间朝房,为卷棚硬山顶,灰色筒瓦。这是大臣们等候上朝或召见时休息的地方,也是皇帝銮驾、仪仗的存放处,銮驾和仪仗的执行侍卫,即銮仪卫的值班房。北侧朝房现为颐和园的售票处。 <h3></h3><h1><font color="#ed2308"><b>颐和园东宫门小卖部</b></font></h1>在东宫门的门前广场南北两侧各有十间朝房,为卷棚硬山顶,灰色筒瓦。这是大臣们等候上朝或召见时休息的地方,也是皇帝銮驾、仪仗的存放处,銮驾和仪仗的执行侍卫,即銮仪卫的值班房。南侧朝房现为颐和园的小卖部,因疫情而关闭。 <h1><font color="#ed2308"><b>东宫门正面全景</b></font><br></h1><h3>门前广场的正中是青石御道。御道从影壁墙下直达东宫门下的云龙石。东宫门南北两侧各有一旁门,高3.03 米,悬山式屋顶,梅花方柱,方鼓境柱基,青石台阶,苏式彩画,原为低品级的官员、宫女、兵卒、太监等执事人员出入。新中国成立后东宫门南北旁门常年关闭,疫情期间改为游客的出入口。</h3> <h3></h3><h1></h1>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东宫门门前南侧铜雌狮</b></font></h1>东宫门前左右各有一个威武的铜狮子守护,彰显着皇家威风和尊严。这对铜狮子和北宫门门前的一对石头狮子,都是清漪园时期的遗物,它们是英法联军火烧我三山五园的见证者和幸存者。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东宫门门前北侧铜雄狮</b></font></h1>守护皇家大门的狮子大体有两种,铜狮子和石头狮子。颐和园是皇家园林中最高等级的园林,所以狮子一定也应是铜制最高等级的。东宫门的铜狮高1.85米,长1.74米。铜狮成蹲坐式,头内侧,张口,前胸束兽首衔铜铃,两侧各系有铜环火焰宝盖。铜狮下面有一铜坐,同坐上部为卷草串枝花纹,中间有三角形垂带饰卷草、古钱纹,底部为云纹。 <h1><font color="#ed2308"><b>南侧狮子耍宝宝</b></font></h1><h3>铜坐下面有一汉白玉雕须弥座,束腰为俯仰莲,卷草纹饰。北侧是雄狮,雄狮右前足下踏一绣球,象征权力无限,称“狮子滚绣球”;南侧是雌狮,雌狮左前足下踏一仰卧小狮,作玩耍状,象征子孙绵延,“称太师少师”。</h3> <h1><font color="#ed2308"><b>北侧狮子玩球球</b></font></h1><h3>清漪园时期园子内有狮子四对儿:其中一对儿铜狮子在东宫门外,一对儿石狮子在北宫门外,另外两对儿石狮子分别在排云门的内外。但是经过英法联军的大火,慈禧重新修建颐和园后,东宫门的铜狮子和北宫门的石狮子还都留守原处,排云门外的石狮子由于毁坏改为铜狮子,排云门内的一对儿石狮子和那对儿石经幢一起挪到了后山的须弥灵境遗址处。</h3> <h3></h3><h1><font color="#ed2308"><b>往年东宫门门庭若市</b></font></h1>东宫门是一座坐西朝东、五间三启的王府大门。下面是二尺高白石基座,门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明间和次间开门,稍间槛墙槛窗封闭。实榻门扇在中柱,每扇门上有九九八十一颗鎏金门钉。稍间的槛窗,是四抹三交六椀金锁隔扇窗,皇家专用形制。屋顶是斗拱抬梁结构,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戗脊前端五只脊兽,没有仙人骑鸡。门殿前后原为礓磋墁道,就是青石搓衣板坡道。民国重修时二边改成了垂带踏跺,中间的一路保留礓磋墁道,装了丹陛石。慈禧重修的东宫门是按清漪园大宫门原样重建的,单层建筑,建于汉白玉高台之上,坐西朝东,灰色筒瓦,歇山顶,有吻兽。面阔五间,三明两暗。正中三间各设一门,三出陛,九级。 <h1></h1><h1><font color="#ed2308"><b>东宫门正面近景</b></font></h1><h3>东宫门正中一路是“御路门”,平日紧闭,门下一块刻有二龙戏珠图案的丹陛石,为乾隆年代所刻,工艺精美,系圆明园安佑宫的遗物,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徵。御路门只有皇帝皇后才能从此门出入。两侧门原为王公大臣们的出入口,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游客的出入口,疫情期间已封闭。</h3> <h3></h3><h1></h1>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东宫门丹陛石</b></font></h1>颐和园东宫门前的丹陛石是圆明园遗物,1937年6月从圆明园遗址运来安置于此。原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有两块丹陛石,另一块后来移到北京大学办公楼前。东宫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丹陛石只是皇权的象征,而非皇上从上面行走,所以在皇家苑囿和陵寝中的主要建筑前均有丹陛石。丹陛石又称御路石、龙陞或螭陛,为古代宫殿、皇家庙宇和陵寝等的建筑形制,是位于正殿中轴线上台基与地坪以及两侧阶梯间的坡道,只有皇帝才能使用。但皇帝进出宫殿多以乘舆代步,轿夫行走于丹陛石两侧台阶,皇帝的乘舆在丹陛石之上,于是多将御路雕刻成祥云腾龙图案,以示皇帝为真命天子之意。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东宫门朱红大门</b></font></h1>东宫门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大门上整齐排列九行九列黄色乳钉。九乃奇数中最大,表示皇帝至尊至贵,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h3></h3><h1><font color="#ed2308"><b>骚青底九龙雕漆金字匾</b></font></h1>东宫门端庄厚重,精彩华丽,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绚丽的图案,以炫耀皇家的富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字迹浑厚,苍尽有力,乃光绪皇帝御笔亲书。颐和二字取颐养精神、心情平和的意思。 <h3></h3><h1><font color="#ed2308"><b>骚青底九龙雕漆金字匾</b></font></h1>此匾的名字叫:“骚青底九龙雕漆金字匾”。“骚青底”是指匾心色彩,即兰青色,是皇家专用的颜色。边框上塑有九条龙、九个龙头都是立体的。这种匾,是横匾系列中最高等级的匾额,只能用在最重要的建筑上。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九龙雕漆金字匾印章位置示意图</b></font></h1>“颐和园”金字大匾上盖有五枚印章,这五枚印章的款式和位置,毫无掩饰的表现清朝晚期慈禧专权,专横跋扈已到无可附加的地步。清代皇帝用印是有一整套制度的,就像“颐和园”这块金字大匾,中间那方印应该是皇帝的玉玺。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东宫门北侧门平时入园口</b></font></h1>如果是皇帝亲自书写的,要盖皇帝的“御笔之宝”;如果是臣工书写,要盖皇帝的“御览之宝”。“御笔之宝”两边的闲章也应该是皇帝的。左边还有两方印,如果字是臣工书写的,左边应该是该臣工的名章和闲章。 东宫门北旁门疫情期间为入园口 <h1><font color="#ed2308"><b>东宫门背面近景</b></font></h1><h3>匾额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殿堂、居室、景观等场所极为多见。自周起始,至清朝趋于完美。尤其经乾隆加以规制,身体力行,匾额楹联臻于化境,在颐和园中几乎无室不匾、无柱不联,成为游园赏景时的又一看点。细细品味其中的精神内涵,慢慢领略其中的文化底蕴,更觉其乐无穷。颐和园的匾额楹联集中国文化之大成,浩如烟海,灿若云霞。</h3> <h1><font color="#ed2308"><b>东宫门南侧门平时出园口</b></font></h1><h3>匾在普通人家是禁止使用的,所以见到匾,那就肯定是皇家园林或者殿堂了。用匾也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制,底色、字色、边框、印章都不能逾制。颐和园正门悬匾“颐和园”,是横匾系列中最高的等级,称作骚青底九龙雕漆金字匾,边框上塑有九条龙、九个龙头,只能在最重要的建筑上使用,观景建筑则不能使用雕龙匾。</h3> 东宫门南旁门疫情期间为出园口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东宫门的仁寿门</b></font></h1>东宫门内甬道两侧古柏夹荫,迎面是一座牌坊式门楼,边柱两侧连着红墙,此门为仁寿门。仁寿门是颐和园宫廷区的二重门,门上的匾额是用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的。仁寿门是主殿区这个院子的正门。它是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后的第二道门。在清漪园时期叫“二宫门”。1886年光绪重修清漪园时改名为“仁寿门” <h1><b><font color="#ed2308">仁寿门斗匾</font></b></h1>仁寿门是一块九龙木刻斗匾,慈禧所书。清代皇家建筑的额匾在顺治初年都是满蒙汉三语的,顺治十三年后逐渐都改成了满汉双语,袁世凯在民国初年把皇宫外朝的额匾都去掉了满文,把汉字挪到了中间。但仁寿门这块匾还是清代式样,应该是光绪十五年重建颐和园时的匾。清代皇家建筑上的竖匾多为满汉双语,而横匾则是纯汉语的,所以宫门前的“颐和园”匾上并没有满文。 <h1><b><font color="#ed2308">仁寿门北九卿房</font></b><br></h1><h3>仁寿门前两侧的配殿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面有檐廊,上面是抬梁结构单檐卷棚硬山顶。它两边还各有三间耳房。这是随驾皇帝来颐和园的六部九卿官员们办公和听宣的地方,故旧称为南、北九卿房。这种建筑是清代设立的,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将御门听政从太和门改到乾清门之后,在乾清门东侧设立了九卿值房,大臣们早朝时在此等候。颐和园仁寿门前两侧的九卿值房和宫里一样,若皇上夏季来颐和园避暑,大臣们在此等候早朝,或者等候皇上召见。这些值房现在做了商业和门卫休息室。<br></h3> <h3></h3><h1></h1>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门南九卿房</b></font></h1>九卿的官制从秦汉时期就有了,是高级官员的总称。最高的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之下有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明、清时期的九卿分别是史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以及大理寺卿、都察御史、通政司通政史。清代九卿值房就是一个名称,凡是来见皇上太后的大小官员都在此候见。 <h1><font color="#ed2308"><b>文物保护碑</b></font></h1><h3>仁寿门前南侧,立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组织颁发的颐和园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纪念碑和国务院颁发的“文物保护碑”。还立有一块多国文字的颐和园简介牌和“颐和园地图牌”。</h3>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门右侧影壁前的猪石。</b></font></h1>仁寿门前面,南北两侧各有一块守门的太湖石。北面的太湖石像天蓬元帅猪八戒,叫猪石;南面的太湖石像齐天大圣孙悟空,叫猴石。寓意有两位天将守卫着皇家大门。这两块高大的太湖石,也是从圆明园遗址公园搬来的。<br>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门左侧影壁前的猴石</b></font><br></h1><h3>有齐天大圣和天蓬元帅把守着大门,看来妖魔鬼怪是不敢进入了。可是,他们俩却没有挡住英法联军红毛鬼子闯了进来,清漪园被抢劫一空之后照样在大火之中成为了一片废墟。</h3>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门的左侧的青砖影壁</b></font></h1>仁寿门南北两侧是大红宫墙,大红宫墙南北两侧各连接着一座精致的长达七米多的青砖砖雕影壁墙,墙里墙外的雕花样式一模一样,这是颐和园内唯一的一座浮雕影壁。 <h1><font color="#ed2308"><b>左侧影壁墙心镂空砖雕苍龙教子</b></font></h1><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仁寿门砖雕影壁墙为庑殿顶,上有镂空砖雕苍龙,图案为“苍龙教子”, </span>四个岔角都雕琢着栩栩如生的游龙。壁芯盒子上的浮雕是用“金砖”雕刻而成的砖雕艺术珍品<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双龙戏珠。</span></h3>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门的右侧的青砖影壁</b></font></h1><h3>所谓“金砖”,不是用金子做成的砖,而是一种用特殊的传统工艺烧制而成的大方砖,敲之如磬,断之无孔,故宫三大殿就是这种金砖铺的地。<br></h3> <h1><b><font color="#ed2308">仁寿门左侧随墙门</font></b></h1>仁寿门砖雕影壁与红墙连接,左右各有一个小随墙门方便游客出入。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门前的柏林阵</b></font></h1>仁寿门前院子里松柏参天,绿荫蔽日,形成柏林阵。御道北面种植柏树十七棵,御道南面种植柏树18棵,错落种植行列不等。一个不大的院落竟有柏树35棵。给人一种凝重、静谧、肃穆的感觉。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门前正中青石御道</b></font></h1>东宫门和仁寿门之间的院子正中,是东西走向的青石御道。想当年,那可是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走的路。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门全景</b></font></h1><h3>仁寿门是一座木制两柱一楼式庑殿顶牌楼,是衙署仪门与寺庙棂星门相结合的形式,柱高6.14米,巧妙地把牌楼、衙署仪门和祠庙棂星门的形式特点结合起来,典雅中透着庄严,是颐和园中较有特色的门。凡是“衙署”的“仪门”,都是第二道门,而仁寿殿本身就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它也属“衙门”,所以仁寿门又属衙署仪门。</h3>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五老峰之寿星石</b></font></h1>走过仁寿门,迎面又一块巨大的太湖石立于面前,色青润泽,造型奇特,象一位拱手躬身的老人,因而被称为“寿星石”。它原是嗜石成癖的明朝官吏米万钟勺园中的珍物,光绪十二年重建颐和园时从墨尔根园(今北京大学校园内)移来。这块巨大的湖石位于仁寿殿庭院正中的最前面,成为仁寿殿的屏障。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五老峰之东北石</b></font></h1>仁寿殿庭院四周还各摆放一块高约4米色暗孔奇的太湖石,象征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被称为“四季石”。寿星石与四季石合称为“峰虚五老”,象征庐山胜景五老峰,喻意长寿。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五老峰之西北石</b></font></h1>园林石是中华赏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石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石头里面有文章,有故事,有历史.自盘古开天以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到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是与石头有关的动人故事。有史料记载的赏石文化始于商,而太湖石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闻名于世的。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五老峰之东南石</b></font></h1>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泽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太湖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四大玩石、奇石之一,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五老峰之西南石</b></font></h1>清朝以前仁寿殿庭院并没有这四块四季石,它是1937年由“圆明园”内“水木明瑟”景区移来的。其中西南面那块四季石还刻有乾隆在1744年题诗《水木明瑟词》,词曰: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甲子夏日御题 (印章)惟精惟一、 乾隆宸翰 。而清漪园是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才开始修建,从此词中足可以断定此石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水木明瑟”的旧物。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麒麟正面</b></font><br></h1><h3>仁寿殿庭院的正中间,汉白玉须弥座上蹲着一个乾隆时期铸造的瑞兽“麒麟”,俗称四不像。 传说中的麒麟是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造型离奇怪异。这样的麒麟原为两只,是经过八国联军浩劫的圆明园遗物,被火焚毁后只剩这一只了,前腿上还有明显的修补痕迹,于1937年移到此处。</h3>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庭院瑞兽铜麒麟西侧面</b></font></h1><h3>古人把雄性称麒,雌性称麟。《宋书》说: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麒麟是吉祥神宠,主太平、长寿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br></h3>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庭院瑞兽铜麒麟东侧面</b></font></h1><h3>据传麒麟每次出现都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对此孔子为此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孔子曾写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不久孔子去世,所以麒麟亦被视为儒家的象征。</h3>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正面全景</b></font></h1><h3>仁寿殿坐西朝东,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中间三启门,四面出廊,歇山式屋顶。始建于乾隆15年,即1750年,在清漪园时仁寿殿叫“勤政殿”,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光绪重修清漪园,为了迎合慈禧想长寿的意愿,引孔子《论语》中“仁者寿”的语意改为今名“仁寿殿”。汉书载,“尧舜行德,则民仁寿”“仁者不动安稳,而长寿”。大意是施仁政者长寿,或仁者长寿。</h3>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背面局部</b></font></h1>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住园期间临朝听政、会见外国使节的地方。当初乾隆在所有御园中规定,凡是当朝听政的大殿都叫“勤政殿”,意思为游园时不要忘了勤理政务。他的儿子嘉庆皇帝在《勤政记》里说:“君勤则国治,怠则国危。”也就是说理政勤不勤是关系到皇帝的宝座稳不稳的问题。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背面斜视图</b></font></h1>仁寿殿为颐和园内最主要的政治活动场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法维新运动的策划地之一。1898年光绪皇帝曾在此殿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准其专摺奏事,从而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但好景不长,由于封建保守势力的反对,“百日维新”终归失败。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脊兽</b></font></h1><h3>传说光绪皇帝爱妃叫珍妃,生得聪明伶俐,长相又很漂亮。光绪把珍妃看成是自己的知音,免不了向她发发牢骚。珍妃除了开导光绪外,也短不了出点儿主意。慈禧听说珍妃老给光绪出主意,心里就恨上珍妃了,老想找碴儿治珍妃的罪。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囚禁了光绪,把珍妃打入冷宫受苦。<br></h3>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庭院局部</b></font></h1>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慈禧把光绪皇帝给关起来,还杀害了六君子,把光绪的老师翁同龢赶回了老家。还不解气,又把光绪皇帝和他的爱妃珍妃叫到仁寿殿来,当着光绪皇帝的面,亲自动手抽珍妃的嘴巴,一边打一边咬牙切齿骂:“打死你这个狐狸精,看你还出不出馊主意!”,“谁要是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不痛快”以此来折磨珍妃,羞辱光绪皇帝。庚子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逃跑西安之前,想起了冷宫里的珍妃,就叫二总管崔玉桂把珍妃骗出来,推在井里淹死了。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庭院局部</b></font></h1><h3>后来,慈禧和八国联军签订了卖国条约,又回到了北京。当天晚上,慈禧在仁寿殿召见大臣,刚坐在宝座上,就想起在这儿打珍妃嘴巴的事儿来,自知做了亏心事,总怕鬼叫门,不由得一阵头皮发紧。忽然觉得灯光发暗,迎面吹来一股阴森森的风,恍恍惚惚见一个浑身水淋淋的女子走进殿来,吓得她大叫一声,背过了气。原来是慈禧在恍惚中看到了珍妃,王公大臣们一看太后昏过去了,也顾不得什么君臣礼仪,男女有别,乱哄哄地围上来,又掐人中又捶背,又拽胳膊又拽腿,总算把慈禧给撅把过来了。</h3>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正面局部</b></font></h1><h3>打那以后,慈禧说什么也不敢到仁寿殿来了。这也没法临朝理政呀,于是就叫了一个跳大神的来捉鬼。跳大神的做法以后说,鬼我是赶跑了,为了保日后平安,要悬挂一块“大圆宝镜”匾额,从此仁寿殿前就多了一块“大圆宝镜”匾额。</h3>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外檐匾额</b></font></h1><h3>仁寿殿明间外檐正中悬挂光绪御笔满汉两种文字的“仁寿殿”五龙边饰斗匾;内檐悬挂慈禧御笔“大圆宝镜”矩形双灯草线边横匾,上有慈禧“三方佛爷宝”。大圆宝镜寓意是为政者智慧如同大圆宝镜,可以洞察一切。</h3>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大圆宝镜匾额</b></font></h1><h3>大圆宝镜匾额上方有三枚印章。正中间印章“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说明此匾额乃慈禧手书。左右各有一枚闲章。左边“数点梅花天地心”;右边“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h3>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内正面</b></font></h1><h3>仁寿殿内宝座正上方悬挂着一块慈禧御书“寿协仁符”金字大匾。“寿协仁符”字面的意思是长寿、和谐,仁政,符瑞祥瑞的征兆,寓意统治者长寿、施仁政、降祥瑞。</h3>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九龙宝座</b></font></h1><h3>殿内正中的地平床上设有象征封建皇权的九龙宝座,宝座由极名贵的紫檀木精雕而成,宝座椅背上雕有九条盘龙。配以楹联“星朗紫宸明辉腾北斗,日临黄道暖景测南荣”,既是帝王自勉,也是歌颂帝业的辉煌。</h3>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紫檀台陈列品</b></font></h1><h3>楹联中的紫宸是指唐代大明宫中第三殿曰紫宸殿,以后紫宸比喻皇帝的居所;黄道是说古人认为太阳一年内绕地球所走的路径为黄道;南荣出自《唐太宗诗》“北阙三春晚,南荣九夏初”,指南面的屋翼,因屋檐两头如翼。楹联的大概意思是皇帝住的地方就像仙宫宝殿,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光辉灿烂,比天空最亮的北斗星还亮;白日里太阳照耀在皇帝住的宫殿里,温暖祥和,其乐融融。上联写夜景,仙宫吉祥;下联写昼景,具有生活情趣。</h3> <h3></h3><h1><font color="#ed2308"><b>镂空铜鎏金暖炉</b></font></h1>仁寿殿里的黄铜鎏金“暖炉”呈鼎状,由“火盆”和“炉盖儿”两部分组成。“火盆”下有三足,三足的形状是大象头的挽具上镶嵌着红珊瑚和绿松石,“火盆”的盆檐上有九只绿松石的蝙蝠环绕,取阳数之极。“火盆”是盛放燃烧的木炭的,盆檐方便搬动;“炉盖儿”为三层,往上层层缩进,每层镂空雕刻有夔龙和凤的纹饰,每层都有三个绿松石雕刻的团寿,三层也是九个,阳数之极,“炉盖儿”顶部有一个“把儿”。是一个带叶的寿桃,寿桃有五只红珊瑚的蝙蝠,呈“五福捧寿”状,“炉盖儿”主要是仿制火星四溅的。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紫檀台陈列品</b></font></h1><h3>仁寿殿紫檀雕的高台子上摆着龙案、屏风、宝座、孔雀翎掌扇、仙鹤景泰兰香炉。殿里还有两面一模一样的大镜子,在宝座的左右对着脸儿摆着,足有门扇那么大。光绪年间仁寿殿内摆设多达561项1257件,光铜器、瓷器就有1183件。建国后大多数文物、家具、图书等收到库房保存了,只是明间中心基本回复光绪时期的原样。<br></h3> <h1><font color="#ed2308"><b>红铜九桃香炉</b></font></h1><h3>另外,殿内还有10余块单匾,其内容有称颂帝业的,象 “大圆宝镜”“景星朗耀”“海涵春育”“濊泽旁敷”“德风惠露”“春晖承暄”;有帝王自勉的,如 “无暑清凉”;有吉祥祝福的,“安乐延年”“寿恺禔康”;有赞美景色的“碧岫晴烟”等等。</h3> <h1><font color="#ed2308"><b>宝座两侧的珐琅瑞兽“甪端”</b></font></h1><h3>甪(音鹿)端是一种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与麒麟相似,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据说甪端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寄寓了中国民众的美好愿望,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寿年丰。在官方,甪端专为英明帝王传书护驾,象征光明正大、秉公执法。在民间,它象征吉祥如意,风调雨顺。<br></h3>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夜景</b></font></h1><h3>由于慈禧非常想长寿,所以在仁寿殿室内外装饰上突出一个“寿”字。在南北暖阁山墙上,分别挂有一个巨大的条幅,幅上是百只蝙蝠捧着一个“寿”字,寓意“百福捧寿”;在殿中宝座后面的五扇屏的镜子上面用金箔写有二百五十六个“寿”字,用不同写法精雕而成,把一个寿字书写得穷工尽趣。仁寿殿四周房檐的滴水瓦上也刻上了寿字图案,两侧各七十八个,前后各一百二十八个,共计四百十二个寿字。</h3>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露台全景</b></font><br></h1><h3>仁寿殿前的露台上陈列着空腹的四尊铜鼎炉、两条铜龙、两只铜凤和两口铜缸,这是皇家建筑的特征之一。过去皇家在重大活动时,太监等执事人员事先在铜炉、铜龙、铜凤内点燃檀香和藏香,香烟即从口逢中袅袅升起,香气袭人,体现着皇权和威严。</h3>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露台铜鼎香炉</b></font></h1><h3>仁寿殿前露台上最前面一字摆放的是大清乾隆年间铸造四尊铜鼎香炉,靠北面两尊,靠南面两尊。这四只铜香炉不仅是乾隆本朝之物,而且就是当年清漪园的遗物。</h3>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露台铜鼎香炉</b></font></h1><h3>仁寿殿前露台露陈墩上陈列的铜鼎香炉也不是一体的,而是由上下四部分组成,顶部是类似于攒尖顶建筑的双层圆盖。仔细观看每尊铜鼎香炉的六个窗框上还各雕有一只喜欢吞云吐雾的狻猊,制造一种香烟缭绕的神秘气氛。</h3>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露台铜凤</b></font></h1><h3>我国古代以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设置则是龙居中间,凤靠边侧。仁寿殿前露台上却是凤在中央,龙陪两旁的格局。双凤居中,气宇轩昂,龙却俯首猥琐,退居二线。证明慈禧掌权后,便将龙凤位置颠倒,“凤在上,龙在下”,以处处显示她的权威。</h3>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露台铜龙</b></font></h1><h3>仁寿殿前露台上陪衬两只铜凤的两条铜龙,原龙爪中的火焰珠都已经丢失,形态为懦弱屈服献媚状。依此印证了光绪当时屈服慈禧的一种实物见证,与趾高气昂脚踩江山社稷海水江牙的铜凤形成鲜明对比。</h3>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露台铜缸</b></font></h1><h3>仁寿殿前露台上两侧各摆放着一口黝黑发亮的大铜缸,衬托着仁寿殿的红房灰瓦,显得格外富丽堂皇,豪华的铜缸摆置在殿前象征着皇权。铜缸又称“门海”、“福海”、“吉祥缸”或太平缸”, 在民间有祈福祛灾,聚财生财的吉祥寓意作用。太平缸是古代宫内的消防设施。是安放在大型宫殿前的铜制镀金装饰物,平时里面储满清水,预防建筑物走水,所以称为太平缸。</h3>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庭院局部</b></font></h1><h3>仁寿殿前宽阔的院子里,种着四季常青的松柏树,点缀着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丹墀上摆着古铜宝鼎和龙凤,景色豁然开朗,一派湖光山色于不经意间呈现眼前,此为中国古代建筑“欲放先收”、“欲扬先抑”造景手法的典型运用。</h3>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的北配殿</b></font></h1>仁寿殿两侧有南北配殿,南北配殿均面阔五间,前出廊,歇山顶,柱高4.11米,建在高台之上,配殿后有后罩房。北配殿现在是颐和园文化产品专卖店。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的南配殿</b></font></h1>仁寿殿两侧有南北配殿,南北配殿均面阔五间,前出廊,歇山顶,柱高4.11米,建在高台之上,配殿后有后罩房。南配殿现在是小卖部。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南侧执事房</b></font></h1><h3>仁寿殿迤北,玉澜堂迤南的地段在清漪园时期是宫廷区与苑林区的交接处,按皇家规制必须加以屏障以严内外之别,故用假山、叠石、花木来代替墙垣和围廊,使得空间既隔又透,不失园林的气氛。从仁寿殿南侧往北穿过一带土岗曲径可抵达玉澜堂正门玉澜门,往南直走是去往文昌院,南湖岛的通道。</h3> <h3></h3><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北侧执事房</b></font></h1>仁寿殿迤北,玉澜堂迤南的地段在清漪园时期是宫廷区与苑林区的交接处,按皇家规制必须加以屏障以严内外之别,故用假山、叠石、花木来代替墙垣和围廊,使得空间既隔又透,不失园林的气氛。从仁寿殿北侧经延年井穿过一带土岗曲径进至乐寿堂。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延年井</b></font></h1><h3>仁寿殿北边的国花台下,有一口延年井,开凿于光绪二十九年,水井深约百米,井水甘冽,是帝后茶膳的专用水源。清亡以后,延年井多年废弃不用。现在看到的延年井是1984年按原样复修的,井旁石壁上面“延年井”三字由当代著名书法家王遐举题写。从延年井向西是去往玉澜堂、德和园和乐寿堂的通道,向北是去往谐趣园的通道。<br></h3> <h1><font color="#ed2308"><b>仁寿殿后假山石曲径</b></font></h1><h3>从仁寿殿南侧向南是前往文昌院、南湖岛的通道。从仁寿殿后门出来,穿过假山石便是玉澜堂东配殿霞芬室东门。</h3> <h3></h3><h1><font color="#ed2308"><b>玉澜堂东配殿霞芬室东门</b></font></h1>通过玉澜堂东配殿霞芬室东门即可进入玉澜堂前院。欲知后事如何,欢迎查看《颐和园游记之二玉澜堂》。 <h3> 张海泉辛丑初冬于良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