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1973)</p><p class="ql-block">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伟大小说家,唯一同时获得诺贝尔奖和普利策奖的女作家,誉满全球,作品被译成145种语言,是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p><p class="ql-block">出生四个月后,她随着身为传教士的父母来到中国,在中国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婚后定居安徽宿州。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四十年,对中国的世情、风土、文化满怀浓厚的兴趣和深切的情感,她视中文为“第一语言”,并将《水浒传》译成英文在全球范围内出版。</p> <p class="ql-block">1932年,讲述中国大地上平凡生命的热爱、苦难和救赎的长篇小说《大地》出版,在全球引起热烈反响,连续两年稳居畅销榜冠军,获颁普利策小说奖;原出版公司因《大地》火爆畅销,从负债累累一跃成为纽约最著名的图书公司;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奥斯卡5项提名,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超6500万人观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 大地》三部曲通过王龙,王虎,王源三个人,三代人与土地之间的羁绊,讲述近代中国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大地》三部曲,最好看的是第一部,整个故事有点像记叙文那样平铺直叙,却也引人入胜。整部小说情节简单,但主题明确:“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自由和财富”。土地是神圣的,因而也永远具有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大地》里描写的中国农民即主人公王龙是一个对土地极为眷恋和痴迷的人。他代表了广大的中国劳动人民。王龙有着封建陋习、有着西方人与现代中国人最熟知的农民的缺点。然而,他也是勤劳的、质朴的、顽强的。 </p><p class="ql-block"> 读完《大地》,我首先就被书中描写的王龙以及他的妻子那对于天灾人祸依然顽强求生的意志所感动。记得书中曾描写过一场旱涝灾害,农民辛辛苦苦的一年的粮食在灾害后颗粒无收。赛珍珠用她细腻而真切的笔触将灾难刻画的极为震撼人心。也正是通过这一灾难,让我从中看到了赛珍珠对于中国农民善与恶在那个时代的较为公平的理解,让我感到了书中主人公在面对灾难时的顽强,感受到了书中那浓浓的生命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王龙的昏聩无耻和勤劳肯干,王虎的残暴无情和公正怜悯,王源的文化夹缝中的优柔与偏颇都写的入木三分,这才是中国人百年前的浮世众生相,命运是个不断重复的循环,裹挟我们随着这大地共同向前。</p> <p class="ql-block"> 书中让我不能忘怀的是阿兰。王龙的妻子阿兰出身贫苦,在黄家的日子里,她受尽凌辱,丑陋的长相反而帮她躲避了地主的侵犯。她平静木讷,吃苦耐劳,嫁给王龙之后,她忠实地履行着一个家庭主妇的职责,家里家外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很多关键的时刻,阿兰为王龙出谋划策,可以说,她就是王家的定海神针,没有她,也就没有王家后来的发迹。</p><p class="ql-block"> 阿兰尊老爱幼,有着扶贫济困的美德,在王龙痛斥因饥饿面偷肉的幼儿,表示自己决不尝这偷来的肉的时候,忠厚的阿兰却出于母性默默地煮了那块肉,喂饱了濒临死亡的一家老小。</p><p class="ql-block"> 身为传统女性,阿兰认为生平最重要也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生儿育女,繁衍子嗣。可是灾荒年间,她不得不忍受着极大的痛苦,亲手溺杀了刚刚生下的女婴。在发家后,她又狠着心给小女儿裹脚,使她不再像自己那样遭到人家的歧视。</p><p class="ql-block"> 然而王龙发迹之后的所作所为让她痛苦不堪。书中有一个桥段,写的是王龙为了向青楼女子荷花献殷勤,把阿兰留下的两颗珍珠抢走,阿兰心如刀割,“阿兰又回过来捣她的衣服。大颗的泪珠从她的眼里沉重地慢慢滴下,但她没有举起手来把眼泪擦掉;她只是用棒槌更使劲地捣在摊在石头上的衣服。”这些伤心事儿“像男人头一般大的一颗石头压在她的心上,心乱如麻。”在这种情况下,阿兰除了死掉以外别无选择。</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西方人嫌弃中国人容貌丑陋、留瓣缠足、不懂礼貌、爱好嫖赌、见死不救,认为这些陋习都是中国人的天性,但赛珍珠的笔下却写出了那些因受尽煎熬而麻木的面孔之下,隐藏着的巨大的生存力量。</p> <p class="ql-block"> 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的赛珍珠,对中国这片土地以及人民也是满怀热爱。虽然她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赛珍珠所展示的中国农民的面貌还是比较积极和质朴,她并没有过多刻画中国农民自私、狭隘的一面,而更多是以同情并尊重的眼光看待当时中国社会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并对劳苦人民身上的闪光点观察得细致入微,所以,她能以细腻的笔法描写出农民的贫苦和勤劳,并寄托着一种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