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肺与大肠相表里</p><p class="ql-block">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内容,中医学认为五脏属阴,位置偏里,腑属阳,位置偏外,所以脏腑构成了相互表里的关系。脏腑的相互表里关系也称为阴阳关系,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在里、腑在表,一表、一里,一阴、一阳相互配合,构成了脏腑的关系。肺与大肠是通过经脉构成的表里关系,脏与腑在功能上是相关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下降功能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发挥也有利于肺的下降。如果大肠出现实热、腑气不通,可以影响肺的下降而产生胸闷、喘咳等症状。如果肺失去了下降,津液不能下达到大肠会出现大便困难、大便艰涩等症状。</p> <p class="ql-block">肺的位置在心的上面,左右各一,是五脏中位置最高的,前面说心是“君主之官”,所以肺又称“华盖”(古代帝王车上的伞盖)。肺上连气管,喉为门户,通于鼻,与外界大气相通。五行属金,是阳中之阴,与四时之气的秋气相通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肺的生理功能可以概括为: 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释其中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肺主气司呼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呼吸就是管人体内外气的交换,保证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肺的呼吸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调和,主要体现在细、慢、匀、长四个特点。如果呼吸功能异常,主要分三个类型:吸入困难(偏虚),呼出困难(偏实)和呼吸都困难(声音粗偏实,声音无力偏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与运行,这里的气和呼吸的气同字不同意,前面“精气血津液”中讲过,人体之气包括元气、卫气、营气、宗气、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引用其中宗气的概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宗气是清气和水谷之气结合,汇聚在胸口形成的,上出呼吸道推动呼吸,贯注心脉推动血液运行,下纳丹田资助先天元气,且间接影响人体的视听言动活动。一个人呼吸短促,说话语声低微,就是宗气不足;宗气不足因为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脉象一般软弱无力,不规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宗气是清气和水谷之气结合,汇聚在胸口形成的,上出呼吸道推动呼吸,贯注心脉推动血液运行,下纳丹田资助先天元气,且间接影响人体的视听言动活动。一个人呼吸短促,说话语声低微,就是宗气不足;宗气不足因为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脉象一般软弱无力,不规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难看出肺是宗气生成的主要来源。</p> <p class="ql-block">交,是脏腑之气的升降规律。吸入清气是入,呼出浊气是出,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气机运动起着重要调节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肺主气的功能失常,不仅会影响宗气的生成还会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很容易出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等气虚症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肺主宣发肃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肺气宣发指肺气具有向上宣升和向外布散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是通过呼气,呼出体内浊气;二是将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外布散全身至皮毛;三是将卫气宣发到体表(卫气的作用也在“精气血津液”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清肃和通降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是通过吸气,吸入清气;二是将清气、肺生成的宗气和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下布散至五脏六腑;三是清肃呼吸系统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洁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发肃降功能和阴阳一样,是相反相成的矛盾存在,相互依存与制约。二者失去协调就会引起肺功能问题,一般宣发功能失常表现为咳嗽,肃降功能失常表现为气喘气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肺朝百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全身血液都要通过经脉朝会于肺,肺主一身之气,肺有助心行血的生理功能,血液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全身血液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肺的输布和调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肺主行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肺主行水体现在通调水道上,人体的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和腑共同完成,肺在其中起到调节的作用。通过肺气的宣发将代谢后的部分废水,变成呼气和汗液排出体外,通过肺气的肃降将代谢后的部分水液下行到肾,通过膀胱变成尿液排出体外。如果宣发肃降失常,就会出现痰饮、水肿等水道不调的症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合皮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肺与皮毛有着相互影响的密切联系,共同参与了肺的呼吸,调节体液代谢和体温功能。生理上肺与皮毛相互配合,病理上两者也相互影响和反馈。皮毛功能正常,外邪难犯而肺脏得安;皮毛不固,则外邪易入而肺腑难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窍于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肺连接气管,经过喉,通过鼻直接与外界相通,很容易受外邪侵袭,尤其是风寒邪气,最先入肺引起肺功能失常,会有怕冷,发热,鼻塞,咳嗽,流清涕的症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p> <p class="ql-block">大肠与肺相表里,经络相通且功能上相互配合。五行属金,属阳。上接小肠,下接肛门,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肠主要作用是接受小肠消化后的食物残渣,再吸收掉剩余的营养和水分后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所以大肠的病变多与津液有关。大肠传导通畅,可以帮助肺的肃降,反正降肺气也能通大肠治便秘。</p> <p class="ql-block">三焦与心包经相表里</p><p class="ql-block">“三焦”是一个中医名词,三焦不是一个器官而包含五脏六腑所有的器官的空腔,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位置在上,主要是心肺、心包、膈等器官;下焦在腹部的下半部分,包括肝肾、膀胱、胞宫(也就是子宫);中焦在上下焦之间,也是消化系统的位置所在,所以包括脾胃、胆、肠道、食管等器官。所以,三焦是胸腹的空腔,它能容纳人体的脏腑器官。之所以,将人的脏腑器官分为三焦,是因为三焦的功能特点不同,“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所以三焦除了是容纳脏腑器官的空腔,还可以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同时还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说法,即上焦主布散水谷精微,如同雾露蒸腾;中焦腐熟水谷,化生精微,如同沤物浸渍;下焦主排泄水液和糟粕,如同沟渠水道。</p> <p class="ql-block">三焦主表,心包在里,如若气郁于三焦,自然向内侵入心包经,先影响心包的气血运行,逐渐产生瘀滞,最终还有可能造成有形之肿物,如乳腺增生、乳腺癌等。</p><p class="ql-block">还有三焦经上行至目,心包通过三焦经与目联通,若心包经有热,热盛传于三焦经,沿三焦经循行袭于目可致目赤。三焦经湿热也可传及心包,循经下行至臂,导致络脉壅塞,气血不达肢末而发肢体麻木不仁。</p><p class="ql-block">再如心包经气郁,三焦随之不畅,三焦郁热,则气化不利,湿热蕴蒸,外泛皮肤可为湿疹浸淫。</p><p class="ql-block">所以,心包与三焦构成表里关系。</p><p class="ql-block">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又称膻中,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黄帝内经》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当邪气犯心,首先使心包受病,所以心包络有代心受邪的说法。心包络受邪所出现的病证与心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心包具有保卫心脏并能反映心脏某些功能的作用,“喜乐”的情绪虽然发自心中,但却是通过心包反映出来的,即所谓“代心行令”。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脏是五脏六腑的主宰,不能受到邪气的伤害,如果受伤则病情危重,当邪气侵犯时,首先由心包承受,以避免或减轻心脏受到损伤,因此说心包能“代心受邪”。即《灵枢·邪客》篇所谓:“心者……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属于心包的经脉称为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互络属,构成为表里相合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在热性病中,由火热邪气引起的高热、神昏、谵语等证候,其病变部位多在心包,称为热入心包证,以清心开窍法治疗。</p><p class="ql-block">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是腹部的一大腑,包罗诸脏。在所有脏腑中,唯他最大。《黄帝内经》云“三焦者,决渎之官”。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持诸气、通调水道。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下焦包括大肠、小肠、肾、膀胱。</p><p class="ql-block">三焦是通行元气和水谷运化的道路,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输送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人体水液的运化、吸收、输布和排泄也是通过三焦通道来完成的。三焦的水道通利,水液才能正常代谢。</p><p class="ql-block">三焦通行元气: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p><p class="ql-block">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p><p class="ql-block">三焦运行水谷:《素问·金匮真言论》称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运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p><p class="ql-block">三焦运行水液: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这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p> <p class="ql-block">心与小肠相表里</p><p class="ql-block">中医讲脏在内,腑在外,相表里即此意。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中医学认为“心”是脏腑中重要的器官,主宰各脏腑进行着协调的活动。故《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各脏腑在心的领导下互相联系,分工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p><p class="ql-block">心脏的位置在肺管之下,隔膜之上,与脉管相通,是血液循环全身的动力和枢纽。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运行,脉管也会随之搏动产生“脉搏”,中医通过“脉诊”来了解气血运行是否正常,作为诊断疾病的手段之一。</p><p class="ql-block">中医把五脏与五行对应,心五行属火,是阳中之太阳,与四时之气的夏气相通应,心阳在夏季最旺盛。心的生理功能概括为一句话:主血脉,藏神,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释其中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心主血脉</p><p class="ql-block">血是血液,脉是脉管,心和脉管相连,和血液组成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心脏不停搏动,为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全身提供动力,发挥血液的营养、滋润作用。所以血液的正常运行和3个因素有关: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任何一个因素异常,心就处于病态。</p><p class="ql-block">心气不充沛就是心气虚,主要表现为:气短、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心悸怔忡、脉弱。</p><p class="ql-block">血液不充盈就是心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脉细弱、心悸怔忡。</p><p class="ql-block">脉道不通就是心血瘀阻,主要表现为:面色晦暗、舌青紫有瘀点、脉涩、心悸怔忡,此外不通则痛,心前部会憋闷或刺痛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心藏神(心主神志)</p><p class="ql-block">心藏神主要体现在心对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的调控作用和主持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藏神的功能正常,则脏腑功能正常,精神神志清醒;心藏神的功能不正常,则脏腑功能絮乱,精神异常出现惊悸、健忘、失眠、癫狂等症状。也正因为心能管理其他脏腑的生理活动,所以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华在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的意思是荣华外露,指的是五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在人体的外部体现。如果心气足,则面色红润(红是色,润是神,缺一不可);如果心气虚,则面色枯槁无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窍于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的生理状态可以在舌头上反映出来,舌色和面色基本一致,而且因为舌头没有皮肤覆盖,比面部更敏感。心气足,舌质红润、运动灵活口齿流利、味觉灵敏;心气虚,就反过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心的主要生理功能。</p> <p class="ql-block">小肠与心相表里,五行属火属阳,位置在腹部,上与胃相通,下与大肠相接。小肠主液,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分清别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胃的功能是受纳腐熟,小肠是受盛化物,都是消化器官,胃的作用是初步消化,小肠是接受胃消化过的水谷,停留一段时间用来化物和泌别清浊,把有营养的一部分转化为人体的精微,把没营养的糟粕下输给大肠和膀胱变成二便排出体外,因为小肠要把别浊后的水液送到膀胱,所以小肠主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它的功能我们就能推理得出,小肠的生理功能正常,消化和二便也正常;若功能失调,化不了物就会出现呕吐、腹胀等症状;别不了浊,就会二便不分,出现便溏泄泻,小便短小等症状。因为脾胃主运纳,已经把小肠的主要功能都包含在内了,所以一般出现小肠消化吸收方面的症状都会从脾胃来治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小肠的病证出现最多的就是小肠实热,多由心热下移引起的,常见症状为: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小便赤涩,尿道灼痛甚至尿血。其中前面是心火症状,后面的小便症状就是小肠主液引起的。有相同小便症状的还有膀胱湿热,区别就是看有没有心火症状。</p> <p class="ql-block">肝胆相表里,作用</p><p class="ql-block">中医之肝的功能为泌胆汁,主疏泄,主藏血;胆囊则负责胆汁的贮存和排泄。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之消化,胆汁的化生、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来调节。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反之,胆囊功能失常,亦会影响肝的疏泄。</p><p class="ql-block">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在病理上其气血阴阳的失调多表现为肝气郁结,阴血不足。而肝脏的气机郁滞和虚实之火又会影响胆囊对胆汁的贮存和排泄,使胆汁凝结成石或炼汁成石。同时,胆石症患者也会因病致郁,而情志抑郁则导致肝疏不畅。因此,中医的肝胆在病理上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谓之肝胆同病,这就是肝胆相表里的相互关系。</p> <p class="ql-block">几千年前,《黄帝内经》就将人体内的脏器分别对应了一个官阶体系的不同职能,比如“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神明;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主治节;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主运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肝胆是个什么官阶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肝——将军之官</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这说明,肝是护佑国君(心为“君主之官”),平定诸乱的将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医称“肝为血海”,也就是说,肝起着储藏并调节血液的作用,肝气只有升发并疏泄得当,血随气行,白天,精血及津液才能按照活动量的需要及时濡养身体,人才能筋脉通畅,关节灵活,思维敏捷,情绪舒畅,到了夜晚,人处于睡眠状态,这时,肝血才能进行新陈代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肝身为“将军之官”。一定是智勇双全,而不是有用无谋,所以,一旦将军不司职,整个体系必定会出乱子。同理,肝出了问题,不仅身体出现疾病,还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情。比如,肝气升发太过,处理事情就急躁,办事草率,冲动,事后往往后悔,反之,肝胆的阳气不足,遇事就会优柔寡断,犹犹豫豫,容易错过时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胆——中正之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中对胆的描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司法部门,需要在是非之间保持不偏不倚,冷静中正的判断,并有果断的决断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时我们常说一个人胆大胆小,指的就这个人胆的阳气足不足,胆气虚,遇事就容易被形容为“胆小鬼”,“胆小如鼠”,“闻风丧胆”,“吓破了胆”,“胆颤心惊”反之,一个人胆气很足,旁人就会赞许他“有胆有量”,胆识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没有”忧郁症“这个病名,只是将“忧郁症”的一些症状,比如胆小,多疑,洁癖,善太息(常叹气)等归类为“胆气虚”。现代忧郁病的主要原因睡觉太晚,伤了肝胆的阳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黄帝内经》对肝胆的定义可以看出,物质身体的平衡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肝善谋虑,离不开胆的英明决断,正如《黄帝内经》所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同济,勇敢乃成“。一个人若肝胆的气血充足,不仅精力充沛,做事有条不紊,效率高,而且,处理事情果敢,有魄力,而不会畏首畏尾,或意气用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肝胆不好,有哪些症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肝胆不好、看眼睛:如果肝气不通,肝火太旺了的时候,眼睛就开始出现问题,就会容易发干、发涩,所以在大寒这个节气上,很多患者朋友要特别留意自己的眼睛,是不是有发干发涩,这就属于肝火太旺的一个表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肝胆不好、看嘴巴:我们把嘴巴闭住,上下嘴唇之间,往里边一点这一条,是干的还是湿的。如果我们感觉到嘴唇的内侧发干的时候,这一般就属于肝火太旺了,肝气浮动,尤其是到了冬天,很多人这里冻得发紫,这就是肝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肝胆不好、看虎口:我们的虎口,也就是我们拇指和食指指根的中间点。这个位置一般是粉红色、红润的,但是我们发现很多人在大寒这个节气上,这里明显地发青。在手掌的反射区里面,虎口对应的这里就是肝区,如果这里发青的话,一般代表肝气不通,是肝火肝郁的表现。面色青黄,黄疸病。</p> <p class="ql-block">脾与胃相表里</p><p class="ql-block">(1)一纳一运,相互配合,脾失健运,则胃气失和,纳少脘痞、腹胀泄泻。</p><p class="ql-block">(2)一升一降,相反相成,脾虚气陷,则胃失和降而上逆;胃失和降,则脾气不升运。</p><p class="ql-block">(3)一燥一湿,阴阳相济,湿困脾运,则胃纳不振;胃阴不足,则脾失健运。</p><p class="ql-block">一、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p><p class="ql-block"> 脾与胃以膜相连,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内经》称脾胃为仓廪之官。脾和胃是机体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机体生命活动的延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依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此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p><p class="ql-block"> 二、脾胃的病理变化。</p><p class="ql-block"> 脏象学说的学习脾胃系?水运工程施工规范。</p><p class="ql-block"> 脾胃的功能主要为受纳和运化,所以其致病因素多系饥饱劳倦、七情所伤,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使脾胃之受纳、腐熟、运化、转输等功能失调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脾胃之为病,其症候不外虚实寒热等方面。如脾阳虚衰、中气不足属虚证;寒湿困脾、湿热内蕴属实证,胃病有胃寒、胃热、胃虚、胃实之分。</p><p class="ql-block"> 三、理论阐要与临床应用。</p><p class="ql-block"> (一)脾运化水谷。</p><p class="ql-block"> 理论阐要。</p><p class="ql-block"> 脏象学说的学习脾胃系?水运工程施工规范。</p><p class="ql-block"> 脾运化水谷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①帮助胃肠将饮食物分解成精微和糟粕两个部分;②帮助胃肠道吸收水谷精微;⑧把吸收的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使全身脏腑组织都能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则饮食物得不到很好的消化,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地吸收和输布,就会出现腹胀、便溏或完谷不化,食欲减退,以至倦怠、消瘦等症状。</p><p class="ql-block"> 临床应用。</p><p class="ql-block"> 脾的运化关系到饮食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所以在临床上遇到消化不良,精微物质不能吸收和输布的患者,可以从健脾入手进行治疗。</p><p class="ql-block"> (二)脾运化水液。</p><p class="ql-block"> 理论阐要。</p><p class="ql-block"> 脾运化水液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状物质,所谓运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因此,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滞。反之,如果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p><p class="ql-block"> 临床应用。</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脾有运化水液的作用,而当脾虚不运而造成水湿痰饮,并引起一系列病症时,即可从治脾人手。</p><p class="ql-block"> (三)脾气主升。</p><p class="ql-block"> 理论阐要。</p><p class="ql-block"> 脾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脾主升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脾将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若脾不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等症。二是指脾气主升,对维持腹腔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有重要作用,若脾气不升,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病症。</p><p class="ql-block"> 临床应用。</p><p class="ql-block"> 临床上对脾不升清而致的头晕目眩,腹胀泄泻,以及由脾气下陷而致的内脏下垂、久泻脱肛等病症,可采用补脾气、升清阳的方法进行治疗。</p><p class="ql-block"> (四)脾统血。</p><p class="ql-block"> 理论阐要。</p><p class="ql-block"> 脾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脾通过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气的充沛则能行固摄之功,而统摄血行,即“气能摄血”作用酌体现。脾气健运,气血充沛,则血行正常,若脾的运化功能减退,气血虚亏,气的固摄功能减退,而导致出血。临床上称之为脾不统血。</p><p class="ql-block"> 临床应用。</p><p class="ql-block"> 脾不统血所致之出血,通常有以下特点:④出血量少色淡,但持续时间较长;②以下部的尿血、便血、月经淋漓不净及肌衄等为多见;③多伴有疲乏无力,纳呆腹胀等脾气虚弱之象。因脾性主升,脾虚则无力升达而下部易出血;脾主肌肉,故肌衄多与脾失统血关。</p><p class="ql-block"> (五)脾在志为思。</p><p class="ql-block"> 理论阐要。</p><p class="ql-block">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如《灵枢·本神篇》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思,虽为脾之志,但亦与心主神明有关,故有“思发于脾而成于心”(《甲乙经》)之说。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会影响气的正常运动,形成气结,所以《素问·举痛论篇》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由于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气结于中,使脾气不行,导致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常,常可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眩晕健忘等症。故说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p><p class="ql-block"> 临床应用。</p><p class="ql-block"> 临床见到由于过度思虑而导致的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眩晕、失眠、健忘等症可从脾论治。</p> <p class="ql-block">(六)脾在液为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理论阐要涎为口津,唾液中黏稠而少沫的部分称作涎。它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出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临床应用正因为脾与涎关系密切,所以临床上见到口涎异常。可从脾论治,辨证须分清虚实寒热,以便在治疗时区别对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脾主肌肉四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理论阐要《素问.痿论篇》说:“脾主身之肌肉”,这是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四肢同样也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等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脾气健运,则肌肉、四肢能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肌肉壮实,四肢轻劲有力。若脾失健运,运化功能障碍,肌肉、四肢的营养缺乏,必然肌肉瘦削,四肢软弱无力,甚则萎弱不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临床应用临床对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痿缩、肌营养不良等症,均可从健脾入手。</p> <p class="ql-block">(八)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理论阐要脾开窍于口,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开窍于口,系指饮食口味等与脾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口味的正常与否,全赖脾胃的运化功能,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若脾失健运,则可出现口淡无味、口甜、口腻、口苦等口味异常的感觉,从而影响食欲。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不但是全身气血状况的反映,而且也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状态的反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临床应用根据上述理论,临床上对口味异常,口腔溃疡,口唇疾患等可从脾进行论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理论阐要胃能接受和容纳饮食物,并对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然后,将其精微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所以,胃虽有受纳与腐熟水谷的功能,但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配合,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脾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素问·玉机真藏论篇》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也说:“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所以,历代医家在临床诊治中十分重视“胃气”,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原则之一。胃主通降,借通降把初步腐熟的水谷下行送入小肠,以作进一步消化,并把食物残渣下输大肠。在胃的受纳、腐熟和通降失常,便为病理状态。前者可称为胃气不和,症见胃脘胀痛、纳呆食少等,后者称作胃气上逆,症见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甚或便秘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临床应用临床上见到胃脘胀痛、纳呆、食少及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可从胃论治。</p> <p class="ql-block">肾与膀胱相表里</p><p class="ql-block">肾的功能和膀胱是密切相关的,肾为先天之本,膀胱主气化功能,肾为五脏,膀胱为六腑,肾与膀胱相表里能够维持体内正常的水液代谢,保持小便的正常,如果膀胱异常就会出现小便异常,小便异常就会出现水肿等病症。肾主骨生髓,主二便,主生殖,肾和膀胱的功能正常,能够维持正常的气化作用,进行正常的水液代谢。</p> <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小便通畅是太阳膀胱经气足的表现。膀胱经气是主管存储津液与防御外邪的,它又与肾相表里,也就</p><p class="ql-block">是说膀胱受肾管。用一个浅显的例子说,如果小便不通畅,就是肾出了问题。小孩和老人小便时有一个现象,就是有时头部有时会激灵一下。但是老人的打激灵和小孩的打激灵是不一样的。小孩子是肾气不足以用,肾气、肾精还没有完全调出来,所以小便时气一往下走,下边一用力上边就有点空,就会激灵一下;而老人是肾气不足了,气血虚,所以下边一使劲上边就空了。</p><p class="ql-block">所以说,古人非常强调在行、走、坐、卧中养生,包括大小便时也能养生。在小便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养生原则,就是一定要咬住后槽牙,因为肾主骨,牙齿是肾经的外现,牙齿也是骨头的象,它在骨头中是最为密固的,也是收敛气最足的。所以,牙齿好不好,是肾气的问题。在小便的时候咬住牙关是有原则的,就是要“肾齿两枚如咬物”,“如咬物”就是好像咬住东西,实际上就是保持气机内收的一个状态,收敛住自己的肾气,让它不外泄。</p><p class="ql-block">存储津液,气化出焉</p><p class="ql-block">膀胱经在人体经脉中是最长的一条经脉。申时在十二生肖里对应的是猴子。猴子是上蹿下跳的,可以上到最高处,也可以下到最低处,这就是猴性,这就是膀胱经的象。膀胱是主存储津液的,“气化则能出焉”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在临床当中,有很多人会患上干燥症。所谓干燥症就是口唇干燥,这种病在老人那里特别多。因为嘴巴里的唾液是为肾所主,一遇到干燥症很多人就认为是肾阴虚,就拼命地补肾阴,往往会越补越口干。其实,人体的肾就像水池或沼泽,要想让它升上来,一定要靠太阳的气化作用,而膀胱经的气化功能就相当于太阳,膀胱经的气化功能好的话,就能够把肾水带上来,我们嘴里就有唾液。如果气化功能不好的话,阳气不足,肾水也上不来,就会口唇干燥。所以治这个病不妨换个思路,从肾阳和膀胱经的气化功能方面多下些工夫。</p><p class="ql-block">肾与膀胱相表里,又与膀胱相通,膀胱的气化有赖于肾气的蒸腾。所以,肾的病变常常会导致膀胱的气化失司,引起尿量、排尿次数及排尿时间的改变。膀胱的病变有实有虚,虚症常常是由肾虚引起的。</p><p class="ql-block">同样,膀胱经的病变也常常会转入肾经。“风厥”多是由于膀胱经的病症转入了肾经所致。《内经》中说:“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足太阳膀胱经统领人体阳气,为一身之表,外界的风邪首先侵袭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经的热邪影响到肾经,肾经的气机逆而上冲便形成了风厥。</p> <p class="ql-block">肾有左右两枚,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少阴,肝与四时之冬季相通应。</p><p class="ql-block">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肾藏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p><p class="ql-block">肾藏精</p><p class="ql-block">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体精气的生理功能。肾所贮藏的精气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在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实后成为人体生殖的基本物质,又叫“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在化为气血津液供给人体生理活动所需后,剩余的贮藏到肾,充养后天之精。</p><p class="ql-block">肾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本物质,肾中精气不足,会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迟缓,还会导致成人早衰,性功能下降,男子少精不育,女子经少不孕等。所以补肾填精是治疗发育迟缓,延缓衰老和性功能疾病的重要手段。</p><p class="ql-block">主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肾有调节人体水液平衡的作用,参与人体水液代谢的脏腑有很多,其中脾的运化,肺的宣发肃降和肾的气化蒸腾是调节平衡的重心环节。在生理上,肾主水功能失调,就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小便的量和频率多或少,都和肾主水的功能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主纳气</p><p class="ql-block">肾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吸气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正常的呼吸运动是肺和肾相互配合完成的,肺吸入清气,由肾来归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如果肾气虚衰就会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吸气困难、呼多吸少、一动就喘的症状,所以常见的咳喘症状,其实是肺的实证和肾的虚证兼有。</p><p class="ql-block">在体合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p><p class="ql-block">肾精能生髓,髓又能养骨,所以肾主骨,影响着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髓分骨髓和脑髓,脑髓同样由肾精生成,所以肾精是否充足,能影响人的思维、记忆、智力等脑部活动。齿为骨之余,牙齿的生长与脱落同样与肾精盛衰密切相关。此外髓还有化血的功能,是人体血液生成的重要手段。发为血之余,血能生发,头发需要靠血来滋养,同样与肾精盛衰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开窍于耳及二阴</p><p class="ql-block">肾气上通于耳,人体的听觉功能依赖脑部精神思维活动能力,脑髓充满,听觉灵敏,脑髓空虚,听力减退,就会有耳鸣、失聪的症状。二阴就是前阴和后阴,前阴有排尿和生殖功能,分别依赖于肾的主水和主藏精的生理功能;后阴有排泄大便的功能,也与肾主水的生理功能有关,如常见的五更泻,就是因为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水谷并走大肠引起的。</p><p class="ql-block">膀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膀胱位于小腹,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是位置最下的一个脏腑,肾经与膀胱经相连,是表里关系。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有司开合的生理特性。</p><p class="ql-block">膀胱有贮存尿液的功能,达到一定容量后,通过肾的气化作用调控膀胱开合,使尿液及时排出体外。膀胱开合异常,就会有小便不利或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问题。因为膀胱的功能都依赖于肾的固摄和气化,所以膀胱的病变多与肾有关,治疗时也应从肾着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