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11月21日,欧秋燕老师在七(8)班上汇报课,课题是《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欧秋燕老师通过猜谜语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接着又说道:“我国著名的作者郑振铎先生他也很喜欢猫,不仅他喜欢,他的家人也很喜欢,但是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去了解一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环节中,欧秋燕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检测学生的预习成果,欧老师在学生在黑板上写完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找出易错字,很好地达到了预习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整体感知环节,为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欧</span>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家人的态度、结局和“我的”情感变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对于第三只小猫的死亡,“我”为什么会更难过得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欧老师对此设计了一个“我是审判官”的环节,让学生扮演审判官来梳理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最后根据案件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一起给这起案件定性:这是一起冤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错误造成了就要进行反思,那么造成这起冤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师生共同探讨得出:“我”的偏见最终造成了这场冤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深入探究这一环节中,欧老师紧接着问学生:“猫仅仅是猫吗?它像我们生活中的哪一类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生:“像我们生活中的弱小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欧老师总结:“其实这只猫,可以是张妈,可以是妻子,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那只可怜的猫。这只猫就像是我们生活中那些弱小者,它的悲剧更让我们反思,对于这些弱小者,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欧老师说:“阅读一篇作品,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但我们并不是旁观者,我们也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为了更好地理解第三只猫,欧老师让学生代入角色,替<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能申诉的第三只猫说话,进而</span>反思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学表现生活,我们从猫的世界看到人世百态。郑振铎借小猫的悲剧告诉我们:不要主观臆断,妄下定论,要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世间万物生而平等,不应该有所偏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后,语文科组进行了集体评课。我们能感觉到欧老师这节课准备得很用心,善于挖掘教材,教学环节非常丰富,但在问题的提出上如果能够再简明扼要一点和内容可以再少一点,那么课堂效率会更高。</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