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篆书的体会

三秦大兵安社

<p class="ql-block">第一节:了解篆书历史起源</p><p class="ql-block">篆书在汉代以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尤其是商、周、秦时代,曾经是官方推行、全民使用的通用字体,有过辉煌灿烂的时期,由于其象形性太强、笔画繁杂、书写起来速度受到极大的限制、很不方便,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篆书逐渐被后来的隶、草、楷、行诸体所取代。今天,作为通行的实用字体,篆书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一种传统的、高古典雅的书法艺术品种,她仍然具有永恒的、旺盛的生命力,保留着她的光辉价值和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总称,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书体,笔法比其他书体简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平和,极富艺术性。周朝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称“钟鼎文”,也称金文,属于皇家文字,广泛流行。</p> <p class="ql-block">大篆是汉字的古代体之一,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有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广义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的大篆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p> <p class="ql-block">大篆”的代表作品,有《毛公鼎》、《散氏盘》、《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学习大篆,临摹《毛公鼎》、《石鼓文》等是不二法门,绕不过的碑帖。</p> <p class="ql-block">小篆乃大篆之对称,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所推行的字体,也称秦篆,是秦朝丞相李斯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为的文字统一工作,对汉字的规范起了很大的作用。代表作撰文并篆书《会稽刻石》。</p> <p class="ql-block">小篆具有左右对称、疏密对应、相互揖让的结构特质;有流利、工整、匀齐、美观的风格特点。小篆的代表书迹,有秦代李斯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邓石如篆书》,王福庵《说文部首》等。</p><p class="ql-block">李斯篆书结体严谨、用笔圆转、笔画匀称、字形端庄美丽,对后世篆书艺术影响极大。出现了一批篆书大家,如唐代李阳冰,清代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p> <p class="ql-block">学习篆书,我认为:先从小篆练起。小篆的基本笔法只有直画和弧画,可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p><p class="ql-block">小篆的直画,逆入藏锋至首端,转成圆锋向右或下行,行至末端转锋勿顿,轻提锋颖,顺势向左或上回锋。</p><p class="ql-block">小篆的弧画笔法和上面的直画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先写左半弧,再写右半弧,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得自然不留痕迹。</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掌握篆书基本步骤</p><p class="ql-block">可分为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1.识篆,就是要了解篆书结字。许慎《说文解字》,是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同时参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等异体字。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王福庵《说文部首》,小篆的部首有五百四十字。按照邓散木的建议,两天或者四天读写一篇,大概读写五十通,每天读写三百字,坚持半年就可以基本上掌握篆书字体。</p> <p class="ql-block">由于篆书具有难识、难读、难写、难用的特点,不具备一定古汉语基础和古文字知识的人,难以驾驭篆书艺术创作。因此,想学好篆书,首先要识古文字,深谙“六书”之道,真正领会篆书创作之神妙;其次要储备古文字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正确辩识经过篆变、隶变,古今音韵、训诂的变化而产生的同源字、异体字、通假字等,提高识篆、用篆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2.习篆,就是要临摹名家字帖。学习篆书和其他字体一样,绕不过古人墨迹。向古代经典著作和大家学习,追求经典。可以临摹邓石如的《邓石如篆书》,王福庵《说文部首》,撰写字体比较精致恰当,认真临摹对照,找出与原字不一样的地方,不断强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习篆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好用笔,篆书的笔法只有点、直、弧三种,点也是偶尔用之,不像其他书体,有点、横竖撒捺提钩折等严格的笔画要求,用笔看似单纯,实则极难把握。只是用一根线来组合变化,越是简单的就越不容易做到,将一条简单的线条变成有生命力的线条,绝非易事。需要天赋和勤奋,努力临帖读书,与古人对话,拜古人为师,不断汲取艺术营养。</p> <p class="ql-block">3.用篆,就是要研究金石文字。金石文字是指铸造在金属器物或是雕刻在砖石上的文字,如铸造在青铜器上铭文《毛公鼎》、《散氏盘》,刻在石头上的《石鼓文》等等。石鼓文,是小篆到大篆的绝佳跳板,吴昌硕80多岁还不断临摹石鼓文,每临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至今没有人能超越。学篆书一定要临摹石鼓文,临写的时候注意要用原始的拓本。同时,要不断研究古文字学、语言文学,从中汲取文学修养,达到灵活运用篆字创作。</p> <p class="ql-block">学习篆书和学习其它“真、草、隶、行”一样,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把临摹过程中体会到的东西转换成创作应用的过程。例如学习甲骨文,需要把刀刻的甲骨文向毛笔书写的文字转换,学习金文大篆,需要把铸刻的钟鼎文向毛笔书写文字转换,写出既有铸刻之金石气,又有书写之儒雅气,这个转换的过程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第三节,临摹篆书名碑名帖</p><p class="ql-block">上面我讲过学习篆书分三个阶段,一是识篆,二是习篆,三是用篆,识篆是前提、是基础,习篆是手段、是过程,用篆才是学习创作的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识篆、习篆都是为了将学到的篆字运用到创作之中,怎么才能提高识篆书的能力?临摹经典是二不法门,需要向经典名帖和大家学习,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临摹,在临摹中汲取篆书元素和营养。</p> <p class="ql-block">学习书法,无论我们学习真、草、隶、篆、行哪一种字体,选用名家字帖和碑帖,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追求经典名帖,向古人学习,这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正确方向和捷径,手追心摹,学到的字体才是名门正道,才有古人法帖的面貌和影子。篆书也是如此。重点介绍王福庵《说文部首》、《石鼓文》和《毛公鼎》。</p> <p class="ql-block">王福庵的《说文部首》</p><p class="ql-block"> 学习篆书应当从小篆人手,以哪本帖为范本呢?前人总结出不少成功的经验,无论是先秦刻石,还是明清诸家之帖,均对习篆者产生过很大影响。近代著名书法篆刻家王福庵《说文部首》一经行世,习篆者多作为临摹范本,并受到广泛的赞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王福庵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原名寿祺,后更名褆,字维季,号福庵,晚号持默老人。西泠印社主要创始人之一。王福庵幼承家训,耳濡 目染,博学滋养,十余岁即工书法篆刻,二十五岁就与丁辅之、吴石潜等创立了西泠印社,从此声名大振,曾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顾问,目睹了 清官所藏书画器物精品,精审鉴定,使他的书法篆刻艺术达到了很高的造诣。</p> <p class="ql-block">王福庵的《说文部首》是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其用笔纯净单一,提按、起止、转折都达到了圆润浑厚的立体效果,结体均衡准确又饶有韵 致,篆法规矩又不失灵动,反映了他在小篆把握上的成熟和表现上的极致。初学者从偏旁部首入手,不仅能掌握小篆的结体、用笔,而且在识篆上,也会打下扎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鼓文乃先秦遗物,在书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它是刻在十个大小不等、高度和直径约有二尺的圆形石头上的渔狩文字,因为石礅的形状似鼓,所以称为“石鼓文”。现存的石鼓文是宋朝收集的十个石鼓上面的文字,其内容是歌颂秦国国君游猎行乐的盛况,以四言诗的韵文形式刻在石鼓上的,又称“猎碣”。石鼓文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境内发现的,原刻石应有七百一十八字。到了唐宋时代已多有残缺,现在仅存三百多字,其余的都已模糊不清。石鼓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周平王东迁后,秦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附近)。它承袭了西周的故土和西周的文化。秦国的文字没有发生太大的地域变异,而是同西周文字一脉相承,是金文的直接继承者,属于大篆的体系。但它与金文又有较大差别,相比之下,石鼓文具有明显的动感。它的线条比金文更加匀整、圆转,字形整齐、匀称,呈长方形。石鼓文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进一步脱离了图画的性质,逐渐向线条化的小篆发展,字形结构也较甲骨文、金文简单工整许多。</p><p class="ql-block">石鼓文的书法艺术风格特点:雄浑古朴,规严肃整。其字形结构仍有金文之遗貌。体势雍容典雅,敦厚朴实,用笔线条浑圆饱满,心平气和,笔致圆润,圆中有方,无明显粗细变化。它的线质婉转流畅,法体方正宽绰,端庄朴茂,体态谨严。从其用笔、结体中可窥见《颂鼎》、《毛公鼎》、《大盂鼎》之遗韵。《石鼓文》布局匀整,又趋同小篆,并与西周《散氏盘》恣肆率真、不拘一格的书风形成强烈对比。由于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受铜器制约,文字相对较小,难以发挥笔性,因此金文率真自然,而《石鼓文》的字大约四五厘米,书写较易把控,形成了朴拙古厚之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石鼓文传为史籀手笔,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劲、圆润浑扑的逸风。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用中锋,笔画粗细基本一致,有的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其笔力之强劲在石刻中极为突出,在古文字书法中,是堪称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p><p class="ql-block">在真草隶篆行五个体书中,篆书尤难。而在篆书中唯《石鼓文》最难。石鼓文用笔以中锋圆笔为基调,已开玉箸篆的先河,而辅以方、侧、悬针,丰富多彩。是属于大篆体系,但又趋同小篆,因此它的结体是因为字形较方,笔画且短,很难突破其约定俗成的规律。其字有取纵势而为长形,有取横势而为方或扁的。在对《石鼓文》字形结构特点的理解上需要有一定的功力技巧,还必须化更大的力气去临习,这样才能深刻地体会到《石鼓文》雍容含蓄的用笔特点,认识到平中见奇,严谨而不板滞的结构特性,留意到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或上紧下松,或左高右低,或倚或侧,从方正端庄处着眼,分清主次关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石鼓文》造型活泼,参差错落,继承了金文的道丽,因而其结字宽博而不松散、舒展而不狂逸,给人的视觉感受是自然浑成,天机一片,其章法上更是疏朗整齐,结体匀净茂密。用笔遒劲凝重,被历代书家视为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晚清书画大家吴昌硕就得益于石鼓文。尤其是他把石鼓文临摹了一生,从石鼓文中汲取了浑厚、庄严、古穆、拙雅的韵味,运用到书法、篆刻和绘画中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分折一下吴昌硕临摹石鼓文,他是晚清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的集大成者,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将四绝融会贯通,特别是在书法上提倡“坚守一家”。和当下书家所说的“一家一帖”的观念非常吻合,他一生坚守《石鼓文》,对其用功用情。</p><p class="ql-block"> 吴昌硕前期的作品落款大多是“临石鼓字”。其实他不单是临,正如他自己所说:“日日新,又日新。”其每次临《石鼓文》,都有新感受、新收获,最终形成自己古茂雄浑的艺术风格。我的个人观点是,学篆书从吴昌硕临《石鼓文》入手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掌握吴昌硕临《石鼓文》大气的风格,得到圆劲挺拔、遒劲凝重的用笔技法,在此基础上为学习金文、小篆,可打一个基础。</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临《石鼓文》为墨迹本,用笔笔路清晰,便于我们把握篆书的基本笔法。他的笔画特点,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小篆、金文的用笔是一样的大气,由横画、竖画、弧线组成。笔画的具体特点,特别是线条的个性特点和《石鼓文》原帖有所不同,原帖的用笔、笔画平稳沉实,而吴昌硕临《石鼓文》笔画笔意流转,机趣飞动,圆润劲挺,同时又不失金石意趣。从笔意的方面理解的话,强化了对《石鼓文》原帖的书写性。</p> <p class="ql-block">他的结构特点:</p><p class="ql-block"> 特点一,错落搭肩。吴昌硕临《石鼓文》在结构处理上匠心独运,和原《石鼓文》的结构特点有较大的区别,这也是吴昌硕临《石鼓文》风格的体现,最大的特点是“错肩”,在左右结构中,右部分都要比左部分稍稍高出一点,在字势的处理上增加了错落感,这是他最大的一个创新。</p><p class="ql-block"> 特点二:重心偏下。吴昌硕临《石鼓文》与原《石鼓文》相比,从字形上来说,稍稍加了纵势的倾向,重心居中略偏下。而清代写小篆的书家,如赵之谦、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他们的小篆重心直接往上提,所以吴昌硕的篆书和他们形成反差。</p><p class="ql-block"> 特点三:垂角拉长。与原刻石相比较,吴昌硕临《石鼓文》的垂角相对拉长,但是和清人篆书相比,垂角也没有那么夸张,他做到了收放有度,保持中庸。</p> <p class="ql-block">《毛公鼎》为西周晚期宣王时期的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全器通耳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口饰重环纹一道。内壁铭文32行,共497字,是迄今所知铭文最长的青铜器。其上铭文记载周宣王在位初期,欲振兴朝政,遂命毛公处理国家大小事务,又命毛公一族担任禁卫军,保卫王家之册命,并赏赐酒食、舆吸、兵器等,是反映西周晚期历史的重要史料,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公鼎》铸造于周宣王中兴时期,国运昌平,一派熙和兴旺景象。从鼎之形制来看,造型圆浑凝重,装饰简洁流畅,朴厚粗犷,实为青铜器中的罕见精品。铭文内容记述了周宣王对毛公(鼎的主人)的赏诫。因此,毛公郑重铸造了此鼎。从鼎铭亦可看出,当时著文者沉吟赋辞,文风恭谨扎实,写得详略得当。而书写者也心有灵灵犀,斟酌立意,一挥而就,书风刚柔相济,情调契合,书文同佳,珠联璧合。洋洋洒洒五百言巨制,犹如众星之棋罗,似四时之列序,呈现了书法艺术的大美,成为奇珍贵器。</p> <p class="ql-block">《毛公鼎》的艺术之美,首先,在于它脱离了甲骨文的造型,走出了岩画笔道线条的初级阶段,完成了从画形到写意、从简单到繁复、从低级到高级的书法构成之路,从全新的领域美化了方块字,具备了线条、结体、章法等艺术要素,形成了系统的金文艺术。其次,造型的玄秘与高妙。每一个篆字,姿态万千,天趣呈现,或写意或写形或借代,无不恰到好处。再者,符合造书法度,不是臆测、臆造,更非随心所欲、胡编乱造,而是遵循艺术准则,合理适情,添加美的元素,循着先古书法足迹,一步步演变生成的书体。</p> <p class="ql-block">《毛公鼎》是大篆正统、正宗的代表,竖长字形,细线条为主,呈现中规中矩。</p> <p class="ql-block">临摹《毛公鼎》的体会:</p><p class="ql-block">一是要熟练掌握运笔。《毛公鼎》是中锋圆笔的运笔特点,下笔要做到稳、准、狠,尤其要加强书写弧画时手腕对笔毫的控制能力;有两个重要基本笔法:(一)搭笔。搭笔的方法主要是前一笔写到尽头无须回锋,后一笔顺势搭笔,前后两笔重合正好将搭接处掩藏于笔画之中。搭笔主要用于化方为弧的笔画,如方弧、角弧或弯曲弧延伸笔画时。(二)接笔。接笔的笔画,主要是副笔依附主笔时,从主笔处起笔或弯曲弧较长时,靠若干搭接笔完成。即后一笔在前一笔处相连对接。对接时要使接笔处不留痕迹,笔画舒畅婉转,遒劲自然。</p><p class="ql-block">二是要认真读帖临摹。大家要养成一个习惯,临摹字帖时,首先要认真地阅读字帖,掌握字帖的用笔、结体、章法特点,再进一步了解字帖产生的历史背景,对一些缺笔或者笔画不清楚的字,可以参考其他同字或同类字补齐笔画,或者有选择地临摹。</p><p class="ql-block">三是要细心体悟笔意。临摹时可以用加大用笔的力度和速度进行比较,体会不同运笔的力度和速度写出的效果,丰富手上动作,强化临写的节奏感所产生的韵律。人的手是有记忆的,临摹日积月累,手感会留住书写的记忆,日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第三节:篆书创作。</p><p class="ql-block">篆书创作和其他书体一样,要对所书写的内容、书体、章法和每一个篆字了解清楚,胸有成竹。</p> <p class="ql-block">一、用笔。</p><p class="ql-block">孙过庭《书谱》说:“篆尚婉而通。”准确揭示了篆书用笔的笔势和笔画质量。篆书唯有中锋用笔方能立骨,笔画圆实劲健,顺畅豁达自如,此乃正宗的古法用笔,才是名门正道,写成的作品风格才有神韵隽秀。</p><p class="ql-block">篆书的握笔要掌虚指实,运笔中含内敛,用力发于笔端、藏于笔画之中,气息浩浩绵延,首尾贯通。</p><p class="ql-block">实笔,重、缓且墨浓;虚笔,轻、速且墨干。只有虚实互现、润燥相生,方得篆书毛、涩、松、畅之效果,篆之节奏、气韵才能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二、结字。</p><p class="ql-block">历代篆书大家多把秦篆奉为圭臬,取修长的纵势为体貌,笔画均匀对称,结体疏松。萧退庵认为篆书“必须能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好手”,令人深思,从中汲取营养。</p><p class="ql-block">写篆书时,要善于从汉碑篆额去感悟,体会“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的结字特点,以疏为风神,以密为古韵,这样就能做到随方就圆,圆中寓方,长扁适度。篆字的体势应以楷体字的一半为宜,篆书字势应追求端庄雅正,纵向舒展横向收紧,跌宕起浮,顾盼生辉。</p> <p class="ql-block">橫幅篆书:宁静致远</p> <p class="ql-block">三、用墨。</p><p class="ql-block">习篆用墨和其他书体一样,应该掌握墨、水、笔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浓而不滞,淡而有神,笔画方能干而寓润,湿而见笔,达到润燥相生的效果。切忌忽浓忽淡、忽燥忽湿。简言之,用墨要以自然和谐为宜。同时,墨法必须要服务于笔法、章法的具体需要,力求整体协调统一,更好地表现篆书字体的雅意与情思。</p> <p class="ql-block">斗方篆书:若有才华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p> <p class="ql-block">四、章法。</p><p class="ql-block">胡小石论章法说:“一为纵横行皆不分者,二为有纵行无横行者,三为纵横行俱分者”。由于篆书中规中矩,可塑性不强,尤其是小篆字形又不可能有太大的变化,因此,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布局,均可以“纵横行俱分”为宜。这样的章法看似简单分割,实际并非如此,因为它缺少了藏拙补缺的遮掩,对技巧的要求反而更高。</p><p class="ql-block">同时,篆书要多从其他书体的章法中汲取可资借鉴的东西,在保持整体和谐的前提下,做到字形参差错落,线条粗细变化,墨色浓淡适宜,使可彰显个性,日积月累,就会创作出好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篆书创作,是诸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共鸣”的结果,要想达到“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于徘徊”的理想状态,必须有“精熟、勤奋、领悟”的能力。同时,还<span style="font-size:18px;">要有古文字学、文学、美学等以相关的艺术理论和修养作支撑,日臻完善,才能创作出满意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北京市公安局反诈骗分局题:法剑文衡,警策禅机。</p> <p class="ql-block">金文作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 <p class="ql-block">刘安社,陕西武功人,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原某部副部长,大校军衔。</p><p class="ql-block">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行为法学会法治文化艺术委员会秘书长;</p><p class="ql-block">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书画院副院长;</p><p class="ql-block">天津印社副社长西泠印社社友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军和西泠印社举办的书法篆刻展上获奖。为吴邦国委员长、迟浩田军委副主席等四十位领导人和五十名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治印。</p><p class="ql-block">篆刻作品被中国海关博物馆、“杜甫草堂”、泰文楼美术馆和外军后勤部领导收藏。书法篆刻作品发刊登《中国书法报》、《解放军美术书法》、《书法报》、《解放军报》等刊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