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船型屋

石頭

<p class="ql-block">从西沙群岛的游轮上下来,在三亚租了个汽车,从三亚走东方市到海口,把海南岛西部走了一趟;加上两年前从三亚走博鳌到海口的东部环岛,这样子,终于分两次完成了海南岛环岛自驾行。</p><p class="ql-block">(↓海南岛环岛路线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驾车穿行在海岛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在昌化江边的山里面,偶遇了黎族的原始村寨民居—白查村船型屋。第一次见到这种形态的民居,感到新奇;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船型屋民居的古村落,感到惊奇。</p><p class="ql-block">(↓白查村在海南岛的西南部)</p> <p class="ql-block">曾看到资料说,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原住民。很早以前,他们的祖先,因为各种原因,凿木为舟,从大陆渡海而来。后来,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们,才陆续迁移过来的。黎族的祖先们,初来乍到,无处安身。岛上火辣辣的太阳,无法预计的风雨,让人很难受的。于是,聪明的黎族祖先们,把当初渡海的木舟,倒扣过来,船底朝天,用木棍支撑起来,就成了一个遮风挡雨、避免日晒雨淋的栖身之所。这样,木船,也就成了海南黎族祖先们最早的“家”。</p><p class="ql-block">后来,黎族的后人们,为了生活的方便,也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把他们住的房子,都建成了“船型”——只不过他们做了改良:木头为柱,芦苇做墙,泥巴糊墙;但是,他们把屋顶做成了拱形,用厚厚、长长的芭草和葵叶覆盖屋顶,从远处看起来,房屋就像一艘艘倒扣的船只。“船型屋”,从此就成了海南黎族民宅的独有标志。</p><p class="ql-block">(↓黎族祖先渡海的木船)</p> <p class="ql-block">白查村,隶属于东方市江边乡,位于发源于五指山的大广坝水库的主要水源——昌化江西岸的山里面。汽车开进山沟,豁然一片平地,绿树掩映;公路边上,一片高大的椰子树下,一座座低矮的船型屋,纷纷映入眼帘。</p><p class="ql-block">(↓白查村在昌化江西岸的山里)</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白查村船型屋民居。</p> <p class="ql-block">走进村子,是看不到全貌的。高大的椰子树和其它树木,覆盖了整个村子,一座座低矮的船型屋,散布在树下。地上,绿草茵茵。村口,有一个不大的广场;村子里,几条不宽的道路,连通各家各户。</p> <p class="ql-block">我到达的时候,村子里没有一个人。后来,又先后来了两台车,三四个游人。</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一座座的船型屋,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洞庭湖中间的老家。当时我们的房屋,也是木头为柱为梁,芦苇做壁,泥巴糊墙。只不过,我们的屋顶,是相对标准的“人字”顶,看起来就不像船型了。房屋也要高大不少。</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的船型屋,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住家开火(做饭)的大房子。房子一般是一进两间,进门外间是厨房和厅堂,里间是卧室。</p> <p class="ql-block">↓一进两间的船型屋。</p> <p class="ql-block">第二类是小房子,他们称之为“隆闺”。黎语“隆闺”,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据说黎族的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后,就要搬到“隆闺”去住,不与父母同住了。“隆闺”有男女之分,男子住的叫“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隆闺一般都比较矮小。</p><p class="ql-block">这两类住人的房子,都是落地而建,又称“落地船型屋”。</p><p class="ql-block">(↓矮小的隆闺)</p> <p class="ql-block">第三类是谷仓。屋子的形状还是船型,但在工艺上做了改进:以石头为基石垫底,使整个屋子悬空不落地;屋顶覆盖厚厚的茅草,防止漏雨;屋内整个内墙壁和地面,用黏土拌细草糊上厚厚的一层,起到密封防潮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谷仓)</p> <p class="ql-block">↓谷仓内墙和地面。</p> <p class="ql-block">临离开村子的时候,来了两个老乡,在村口的广场上晒谷子。我问他们,村子里怎么没有人?他们说,十多年前,村民都搬到了两公里外的新村去了,这里被保护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根据村口的文字介绍,目前,这里还有81座船型屋、8座谷仓保存完好。经查有关资料,白查村,是全国黎族仅有的“船型屋”古村落了。</p><p class="ql-block">“船型屋”,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