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深耕五班(第三讲炊烟何处)</p><p class="ql-block">笔记: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梦里回忆中的炊烟,是浓浓的乡情和父母的温暖的爱。每每晚上站在34层楼上洗碗时望见远处一处处的灯光,万家灯火的感觉。每一家都在演绎着无数个不一样的或幸福或多彩的故事吧。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美国大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董老师说:教育就是过日子,把日子过好,就能把孩子教育好,教育好孩子的能力就是过日子的能力。有钱的时候会觉得日子还过的不好,因为孩子还没有达成自己的期待,如果孩子没有问题,我们真的就幸福了吗?有的人羡慕你天天可以唱歌喝酒觉得这就是快乐幸福,可是这样的时候也觉得无聊。再比如丈夫要看柏拉图,妻子说,看柏拉图有我好看吗?丈夫试图和妻子聊聊柏拉图,可是聊不下去啊,妻子也痛苦。你日子过的好不好,现在生活也好了,学历也有了,钱也可以,权力名誉地位都挺好的,你依然会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证明我们还需要达成什么样的欲望以后才能快乐和幸福。我们讲的依然还是物质层面的问题,我们还依然停留在物质匮乏的时代。现在的社会,物质极大地丰富。柏拉图把人的生活分成了:理性的,感性的,艺术的。克尔凯廓尔对人的生活进行了划分:一种是审美的,一种是伦理的,一种是宗教的。还有人对生活进行分类:平面的物质的,经验的,超验的。董老师说:一种生活是世俗的,一种生活是精神的,一种生活是心灵的。我们一般讲的生活都是指的是世俗的生活,我们一般讲的不幸福不快乐,讲的是精神生活的能力,还有一种,就是人生什么都有了,孩子也大了,可是就是觉得活得没有意义,这是人心灵层面的生活。现在大部分过不好指的是精神生活和心灵生活过不好。董老师说,21世纪是心灵成长的世纪,在这个时代,教育孩子比拼的是精神生活和心灵生活的能力。我们这一代人将遇到心灵成长的问题。现实的以物质为地基的世俗生活,就像我们拥有一块土地,我在这块土地上种上我想种的东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这块田里,种的是信任种的是成长,收获的就是信任和成长。在这块土壤里,种的是是善是爱的种子,还要时时除去杂草,开出了美丽的花,看着这么美的花,在花与诗中感受到美,这就进入了心灵层面。音乐和诗投射了爱与自由。每个人都有记忆中的炊烟,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不一样,我们常常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羡慕别人家的生活,老觉得别人过的比我们好,老是羡慕远方的东西。我们一直向外寻找,好的孩子,幸福的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啊。天堂不在南极,不在天堂,在我们心里,心中有爱,处处是天堂。最好的孩子就在我们家里呀。炊烟何往?别处生活,又怎会在别处呢?我们把注意力焦点放在当下,放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p><p class="ql-block">感悟:在我的记忆中,小学四五年级的某一个暑假的傍晚,我与伙伴们在堤坝上玩了很久才急着去拔草回家喂兔子,远处传来母亲的呼唤,我抬头看见月亮挂在空中,那个时刻,我是温暖宁静的。初中毕业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家乡割小麦,新鲜又努力,爸妈都回家了,我一个人在麦田里不停地劳作,为了设定的目标努力,那个夏日的午后,母亲站在屋后的田埂上唤我回去吃饭,那遥远传来的声音里饱含厚重的爱在记忆中留存。还有一年年三十和哥哥弟弟搬了一个煤气罐三人一起吃火锅,那是记忆中的炊烟,还有很多很多,炊烟是什么呢?是过往浓浓的爱和陪伴,是一天天烟火气的日子。对于我现在的小家来说,未来孩子人生的底色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在我们现在一天天的生活里,女儿回忆说很小的时候我会给她讲365故事,我都已经忘记,反正记得喜欢得吧得吧不停地和她聊天和她说话,小学的时候我们喜欢听《窗边的小豆豆》,配乐是always with me 的钢琴曲,这首曲子成了我们心底的歌,现在周深和女儿喜欢的马嘉祺唱的歌曲《亲爱的旅人》就是用的这个旋律。那是我们共同的炊烟吧。现在女儿常常听书,听《开心学校》……,不听书就没法写作业没法吃饭。跟着她一起也听了很多。好珍惜现在一起陪伴的时光啊。真是幸福又幸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