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豫晋历史文化探秘之旅十——鹳鹊楼和大铁牛

zmzg清雅如兰

<p class="ql-block"> 刚看到标题的朋友们可能会觉得诧异:鹳鹊楼和大铁牛有什么关系,怎么把这两个不相关的东西放在了一起?大家听我说说缘由:一鹳鹊楼和大铁牛(蒲津渡遗址)相距很近,二者相距大约一公里;第二、鹳鹊楼和大铁牛二者是难兄难弟,《鹳雀楼》在金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成吉思汗的元军攻打蒲州,守将侯小叔为延缓敌兵攻城,下令烧掉了鹳雀楼,同时被下令焚毁的还有举世闻名的蒲州大浮桥。第三:我们现在看到的鹳鹊楼是仿唐建筑,大铁牛确是货真价实的唐牛。下面我来分别介绍一下:</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9月22日下午到达鹳雀园景区,蓝天白云,这样的天气正适合登高望远,心情大好。 现在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鹳雀楼是</span>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名字叫<span style="font-size: 18px;">鹳雀园,</span>园内共有四个游览区,我们只参观了名楼游览区,包括影壁、鹳影湖、唐韵广场和鹳雀楼。</p><p class="ql-block"> 鹳雀园门前是一片高耸的石柱群,从下往上由一条条巨石堆垒,造型独特,引人遐思。上书“天外天”三个朱红色大字。取意:登高望远,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之意。</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因其气势宏伟,高大眼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又名“云栖楼”。鹳雀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span>在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的战争中被烧毁。后来的700多年间鹳雀楼一直没有重建,只剩下了遗址,依然有无数文人前来游览。<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也难以寻觅。</span>鹳雀楼成为一座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名楼。但鹳雀楼并没有在人们心中消失,它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历史名作《登鹳雀楼》而名扬千古。</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这座鹳雀楼是永济市于1997年动工,2002年修筑完毕的仿唐建筑,虽为新楼,故址不再,但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仍激励人们在此登高远望。</p><p class="ql-block"> 石柱群对面就是鹳雀楼的正门,正门为一座宏伟的仿古建筑,朱漆大门,红色石柱,门前红灯高悬,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  穿过正门,就能看到一座拱形汉白玉石桥,横跨在宽阔的鹳影湖上。走过鹳影湖的拱桥便是宽阔的盛唐广场,石桥后方是一片宽阔的方形广场,这里经常举办大型的古代歌舞表演,称为“唐韵广场”。</p> <p class="ql-block">  新建鹳鹊楼<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span>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外观3层4檐,内部为9层使用空间,并设置电梯、楼梯,我们去的时候,因为疫情电梯没有开,只能沿楼梯攀登而上。</p><p class="ql-block"> 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3.9米,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也是中国仿造楼中较为精致的。鹳雀楼的整个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故鹳雀楼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仿唐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2003年,鹳雀楼获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2004年,鹳雀楼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建筑业科技创新工程奖),同年被评定为建设部科技示范工程。鹳雀楼也成为以自身为核心的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唐韵广场的尽头就是鹳雀楼的主楼。其四檐三层,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座南朝北,北依黄河水,南枕中条山,远可眺舜都遗址,近可瞰黄河之水。站在广场上,抬头仰望,高耸的鹳雀楼气势磅礴,巍峨壮观,华丽的外观和仿古式的建筑风格,仿佛让人穿梭时空,回到了繁荣的大唐盛世。</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坐东面西,正对黄河,一楼西门楹柱楹联: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 </p> <p class="ql-block">鹳鹊楼一楼西大门楹联:</p><p class="ql-block">五峰列嶂,九曲抱关,想它鹳雀栖身,定是沉迷此景;</p><p class="ql-block">三省闻鸡,四围眺胜,问尔黄河转首,莫非留恋斯楼?</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妙。登楼远眺,奔涌黄河之壮观景色,尽收眼底,不免使人心生壮怀激烈 ,文人墨客登临此楼后,都会诗意大发,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作。一楼大厅迎面的壁画便是:王之涣、王昌龄、高适等文人登鹳雀楼后临场吟诗作赋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内,共有六层,一层一主题,一层一天地。一层,厚重精美的壁画,再现了古蒲州的昔日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壁画 大禹陵</p> <p class="ql-block">壁画 大禹治水</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司空图</p> <p class="ql-block"> 二层主要是体现悠远流长的华夏根祖文化的雕塑。“黄帝战蚩尤”、“莺莺听琴”、“杨玉环与李隆基”、〝司马光砸缸”、“女娲补天”、柳宗元、关公等塑像,栩栩如生,惟妙惟肖。</p><p class="ql-block">雕塑为黄帝战蚩尤</p> <p class="ql-block">“莺莺听琴”</p> <p class="ql-block">司马光砸缸</p> <p class="ql-block">“女娲补天”</p> <p class="ql-block">“杨玉环与李隆基”</p> <p class="ql-block">关公</p> <p class="ql-block">  三层亘古文明。四大板块通过场景再现了运城历史上的四大支桂产业:盐业、冶铁、酿酒、养蚕。</p><p class="ql-block"> 图为舜耕历山</p> <p class="ql-block">冶铁</p> <p class="ql-block">盐业</p> <p class="ql-block">酿酒</p> <p class="ql-block">养蚕</p> <p class="ql-block">纺织</p> <p class="ql-block">商贾</p> <p class="ql-block">  四层黄土风韵:设计者用名人字画和旅游照片来展现这片黄土独有的风情韵味。</p> <p class="ql-block">鹳鹊楼赋:永济新市,蒲州古地,秦豫要隘,河东圣府。“开元铁牛”,墉砥蒲津渡,遂有“一桥锁三镇”,秦约晋盟之盛;《捕蛇者说》,呼出民之苦,乃百代之文宗,子厚力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层旷世盛荣、展现了一座鹳雀楼的模型、“震古烁今”四个大字赫然醒目。</p> <p class="ql-block">  墙上画贴书写着鹳鹊楼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室内横梁、栏杆上都雕刻这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展示了盛唐时期精湛的室内装饰手法。</p> <p class="ql-block">顶部仿唐建筑</p> <p class="ql-block">楼梯间栏杆上精美的汉白玉雕刻</p> <p class="ql-block">六楼大厅内摆放大型的器乐编钟、古琴和红木桌椅。</p> <p class="ql-block">  六层大厅外观景台是观景绝佳之地。楹联“一楼隆地表,看水接云山,铁牛已自犁沧海;千古擅名区、任风票盐海,白日依然偎远山。” 极目千里,盛唐气息和华夏文明展现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在鹳雀楼建好100多年以后,唐朝大才子王之涣游览蒲州,登上了鹳雀楼,写下不朽的诗篇《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奏响了一曲千载难觅的神曲,成就了一座历史文化名楼。</span></p><p class="ql-block"> 六层观景台安放着<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之涣的铜像,</span>诗人左手展卷,右手挥毫,神采奕奕,衣袂飘飘,气宇轩昂,凝视远去的黄河,揽夕阳入怀。一双深選的眼眸里放射出傲视环宇的才气,面容上堆满了志在千里,胸怀天下的豪情。</p> <p class="ql-block">鹳鹊楼上凭栏远望</p> <p class="ql-block">侧面看鹳鹊楼</p> <p class="ql-block">鹳影湖和鹳鹊楼</p> <p class="ql-block"> 总体来看楼内布局设置中规中矩,不及鹳雀楼外形古朴。但鹳鹊楼不失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今天的鹳雀楼<span style="font-size: 18px;">虽然已非古迹,但“鹳雀楼”这三个字</span>作为黄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对于许多游客还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游客们总算在现实中找到古诗中对应的实物,也让人欣喜万分了。</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旁边不远就是蒲津渡遗址,唐朝时的大铁牛是真正的唐代原物,让我们再一起去看看真正的唐牛吧。</p> <p class="ql-block">  蒲州南依中条山,西临黄河,地处要冲,是进出晋陕的主要渡口之一,作为关中的侧门,位居潼关背后,被人称为“河东、河北陆道进入关中之第一锁钥”。于是,这座老城的生死存亡命中注定的与黄河、战乱联系在一起,自古一直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在蒲津渡搭建浮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有1900多年的历史。时间虽久,却因黄河水年年上涨,经常改道的原因,<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黄河上架桥的尝试就没有停过,时毁时建,时建时毁。 </span>唐•玄宗皇帝在开元十二年决定在蒲津渡黄河两岸建一座牢固的浮桥。 时任兵部尚书的张说奉旨设计重修了我国第一座黄河大浮桥——蒲津桥。蒲津桥用了当年全国五分之四的铁产量,在黄河两岸各铸造了以360米长的铁锁为链,铁牛做锚,放置在两岸高处,河面船上铺木板,然后扯起铁索,<span style="font-size: 18px;">铁索连接舟船,舟船固定浮桥,</span>黄河上第一座铁索浮桥自此建成,两岸的铁牛如山一般矗立,铁牛旁边是身体健美,目光炯炯有神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维、蒙、藏、汉四位</span>大力士,展现着兼收并蓄、民族融合的美好景象,大力士身后还有以北斗七星排位的铁柱,牛像征地,星象征天,天地合一,是人们在祈求天地保佑,也寓意人们希望借助天地之力驯顺桀骜的黄河之水。<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在当时绝对是倾举国之力兴建的超级大的基建工程,在建桥史、铸造史和冶金史上位于当时世界第一。</span>桥改建以后,在桥东岸还专门建了一个“铁牛村”,300多口人专职看护蒲津桥和铁牛,直到金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金元战火之际,浮桥毁于战火,铁牛村也不复存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只留下两岸的铁牛,</span>后来因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没入水中,悄然消失。</p><p class="ql-block"> 1991年,国家文物部门对<span style="font-size: 18px;">蒲津渡</span>遗址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清理发掘,发掘清理出来的蒲津渡遗迹有铁牛四尊,各长3.3米,高1.5米,重约50~70吨。每条铁牛旁各有一铁人,高约1、9米,重约3吨。南侧铁牛下还发现有铁板、铁柱,铁牛尾部立有铁制的七星铁柱7根,明代防护石堤70余米、明正德16年(1521年)记事碑一座。还发现一座四米见方的砖屋遗址,门坎向东,应是管理渡口之所在。发掘中还有唐开元通宝、宋天圣元宝、元丰元宝、金正隆元宝等十余枚铜钱。一眼望去,最明显的,自然是气势雄浑的四尊铁牛……。</p><p class="ql-block"> 这些打捞上来的铁牛造型逼真、气势磅礴;铁人造型生动、表情各异、<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目光炯炯,</span>它们矗立在空旷的平台之上 ,岁月的沧桑,时代的更迭仍气势不减。在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大唐王朝,作为泱泱大国跨山越河、征服天堑的那一股盛世豪情!</p> <p class="ql-block">  蒲津渡遗址,是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大型渡口遗址,它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铸技术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观地揭示出黄河泥沙淤积、河水升高、河岸后退的变迁过程,从而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环境考古及黄河治理提供了许多有用资料。</p><p class="ql-block"> 景区入口区设置内外广场,主题建筑仿唐大门,面阔四间,雄伟大气,尽显盛唐风貌。2001年,蒲津渡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从大门进入之后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座新建的牌坊,上面刻着“古渡梦境”四个字,虽然是仿古建筑,但是看起来多少还是有一些古朴。</p> <p class="ql-block">  牌坊背面刻着“千年瑰宝”四个大字,牌坊右侧是大铁牛存放地和展览馆。铁牛在高台上,展览馆在高台下。</p> <p class="ql-block">明正德16年(1521年)记事碑一座。</p> <p class="ql-block">明皇亭</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踏着黄河故道来到渡口遗址区。展在我眼前的是一堵逐层而起,用巨石砌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北纵贯的仿明代堤坝,</span>排列于堤坝之上的4尊铁牛和4个牵牛铁人的雄姿在渡口遗址区展示。出土的铁质文物有铁牛、铁人、铁柱、铁锚等铁器群。</p> <p class="ql-block">  蒲津渡遗址陈列的是黄河东岸,古蒲州城下固定浮桥的4头铁牛和4个维满藏汉四个民族形态各异的铁人像,还有按天上北斗七星布局的铁柱、2座小铁山和几个铁柱桩。唯有在对面黄河中小岛的铁牛铁人还有铁链等至今下落不明,成为一历史迷案?</p> <p class="ql-block">它们两两一组,西向而立,均为实心浇铸。</p> <p class="ql-block">西侧的铁牛、铁人</p> <p class="ql-block">东侧的铁牛、铁人</p> <p class="ql-block">按天上北斗七星布局的铁柱</p> <p class="ql-block">铁锚</p> <p class="ql-block"> 遗址平台下面是数字多媒体展览厅,<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介绍了关于黄河铁牛遗址开发和蒲津渡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当年考古发掘现场照片</p> <p class="ql-block">出土打磨前后对比</p> <p class="ql-block">四组铁牛方位图</p> <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介绍</p> <p class="ql-block">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张说(667—730)题写的《蒲津桥赞》</p><p class="ql-block"> 张说曾三任唐朝宰弼,文韬武略,他明于政体,是推动"开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其任兵部尚书期间,奉旨设计重修了我国第一座黄河大浮桥——蒲津桥。建成后的蒲津桥成了除了承载交通运输的功能外,还成了举世闻名的一处风景名胜,离此不远之处还有闻名遐迩的《鹳鹊楼》,自然成为文人墨客和名流政要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都到过这里。李商隐写下《游蒲津桥》,唐玄宗写过《早度蒲津关》,张说题写了《蒲津桥赞》。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的时路过这里游览,兴冲冲地回去写在游记里,一幅开元盛世的景象展现在字里行间。</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时光荏苒,</span>世事沧桑,往日的纷争之地变成今日的废墟,功名、财富,一切的一切都已烟消云散,成为无所谓的过去,只有静静地矗立在古渡堤坝上的千年铁牛和铁人,以他们铮铮不倒的姿态,将永远为后人瞻仰和怀古,成为古黄河桥梁史上的不朽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