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日记摘抄 66</p> <p class="ql-block">激情岁月14</p><p class="ql-block">从1996年1月21日北京西站开通运营,到2004年的8月,我在北京西站工作了八年七个月。历史终将会翻开新的一页的,斗转星移,弹指一挥间,任何史实都将不可避免地被尘封。然而这段记忆令人难以忘却。</p><p class="ql-block">在45年的职业生涯中,这段时间非常特殊,一是年龄上正直刚刚进入不惑之年,人生开始成熟;二是工作经历从20多年走进了30年,正值经验丰富的档期;三是北京西站非同其他车站,是京九铁路的龙头,是因香港回归而建,是国家重点工程,是中国铁路第三次建设高潮的开始,是举世瞩目的车站。</p><p class="ql-block">记得2004年7月29日在宣布我调离的任职令时,时任北京铁路分局党委书记王衡在会上语重心长地讲:“北京西站的发展和建设史上凝聚着蔡丰祥同志的很大心血。”这句评价性的语言,足已使我感到了满足和欣慰。因为我认为这是对我在这段工作期间最基础的评价。因为我扪心自问,我的确真心实意地在这里把我的所有能量都尽情地、尽力地、全身心地、发自内心地、毫无保留地投入和发挥并做到了,近乎极致!</p><p class="ql-block">举个例子:当在《人民铁道》报头版头条看到铁道部要求在全路开展某项重点活动的消息,我即刻意识到其重要性,不等上级发文件我当夜就主动起草了在车站开展活动的文件,交党委会审阅通过后在全站率先开展起来了,果然过了很长时间,文件层层发下来了,但我们已经深入进行了,也算帮了上级,因为跑来和我们索取了活动经验(当年那个“十百千”活动就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这八年多,是我看穿世间许多事物而走向成熟的岁月,是积累过去知识与经验在这里付诸实践的岁月,是自觉自愿全身心投入车站的建设与发展的岁月,也是事业心和成就感最强的岁月。就像雕塑家倾注心血,冥思苦想,认真构思,精心雕刻,完成自己的作品一样,那份感情别人是不可能体会到的。</p><p class="ql-block">喜欢幻想充满激情的年代过去之后,更多的是务实,好在我们这个团队当时所营造的环境是非常务实的环境。因此自己一生中最黄金的时间段奉献在了北京西站。八年多时间,是在那样一种背景、那样一种条件、那样一种时间和空间、那样一种管理和体制下走过来的。所有这些,没有亲身参与的人,是不可能体验和理解的。就像一位母亲,经过十月怀胎,痛苦分娩,艰辛哺育的漫长过程,对待孩子的那份特殊感情一样,我对北京西站有着十分深厚的别样情怀。</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曾经感受了创业的艰难,但却磨练了意志品质;我看见过蕴藏在职工中的巨大能量,体会到了做管理工作的不易,也曾经因管理职工和爱护职工的矛盾而困惑,最终找到了从根本立场上解决矛盾的办法,从而深切感受了被职工接纳、认可的安心和温暖;我曾经有过如鱼得水的惬意——不用唯唯诺诺行事,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就尽情去实施,去发挥你的特长,去施展你的才华,去检验你的成果,虽然这仅仅是相对的或说在那段创业时期的和谐氛围里,但仍享受过快乐工作的愉悦;在这个举世瞩目的“社会缩影”所在地,尽管曾经饱尝了树大招风的酸咸苦辣,但也获取了广泛结识各界人士以及多渠道收集各种信息而增长知识的诸多益处,在潜移默化中拓展了视野,开阔了胸襟,延伸了洞穿事物本质的眼光;在终日里始终处于紧张工作的亢奋状态下,练就和提高了应具备的果断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的“执政能力”。</p> <p class="ql-block">体会了领导班子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具有开明的企业第一管理者的重要性,在日后成为第一管理者的时候,时刻体察副职及中层干部的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同时我也特别体会到新闻媒体的巨大作用,八年多时间,媒体紧相随,给予北京西站的支持难以量化,真的非常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因此我必须特别要讲讲新闻界的朋友们。</p><p class="ql-block">北京西站从一开始就受到所有媒体关注,因为这是国家项目,意义不同。开通运营伊始,新闻单位来了到处找车站领导,许多同志很害怕接触记者,那个时期各单位也没有新闻发言人这一说。在一次领导班子会议中,站长和书记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决定由我负责此项工作,我们其实是自定义了“新闻发言人”说法。</p><p class="ql-block">对此我并不担心,因为我很早以前就和新闻单位打交道,曾经是首都多家新闻单位的特约记者或通讯员。此后,有的新闻单位采访时我不经意中会说出许多行内的语言,比如“五个W、导语、背景材料、头条、报眼、主题、题材与体裁”等等。这使他们颇为惊讶,后来有的记者干脆就直接让我决定这条消息如何组织。</p><p class="ql-block">西站距离央视和北京电视台都不远,只要遇到春暑运或突发重大情况,很快各个栏目的记者都赶到了车站,经常是应接不暇。有时干脆把几家电视台或栏目记者召集一起,面对几架摄像机同时发声。当然起初对着镜头也是很紧张,甚至说话语无伦次。其实最担心的还是怕说错话,引发上级领导不满,或出现不该有的事件。但对此我很有信心,因为我除了对新闻单位的了解外,还在机关给党委主要领导做过秘书,在基层掌握这些事情还是绰绰有余。另外很久以前我就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能收看新闻节目,对当日报纸必看,而且必看头版头条和报眼的内容,这是当通讯员时就养成的习惯。这个习惯能使我很快地准确地掌握上级的精神,了解政治导向和系统主体工作的脉络。对上级的各种文件必看,领导的重要讲话必看,如此,就不会在工作中偏离方向。也因此,多次受到上级主要领导的表扬。一次时任铁道部长LZ军来站接人,在贵宾室一边洗手一边和我交谈,并说“你的新闻发言搞得不错!”我有些诚惶诚恐,从此担心如果出现负面新闻可就糟糕了,他可是非常不愿意出负面的。</p> <p class="ql-block">因为我与新闻单位的良好配合,使工作开展得心应手,同时也结交了许多朋友。央视新闻部,以王铁刚为制片人的这个组,以交通口的报道为主,平时联系最为密切。按说各级宣传部门每年都要对新闻单位进行招待,但到了年底铁刚还派记者给我送来一个信封,里边装着不仅仅是奖金,更是他们的认可和心意。在这个组,一位叫范伊然的女孩子几乎天天来站采访,很快和我熟悉起来,只要到春暑运,她就会基本在我办公室“蹲点”了。许多报道都经过特别照顾,在新闻原则的前提下,尽力按照我的要求播出。尤其对“036”服务品牌的事迹,在中宣部没有确定树立典型前很难播出,但在她和铁刚的运作下,利用春运特殊时间段,不但在《午间30分》数次播出,而且居然上了《新闻联播》,实属不易。日常不但和她很熟知,而且称兄道妹,并和她的父母都熟悉了。一段时间领导派她去海南作那次举世瞩目的南海沉船的报道任务,她需要苦练潜泳,很是危险和辛苦,我也很担心,几乎每天都要保持电话联系。在实况播出时看着她在水下美人鱼搬的英姿,很为她骄傲。完成任务后我专门为她庆贺。后来我离开西站,她也调离央视,我专程到她男友的老家参加了他们的婚礼。铁刚曾到汶川地震前线作现场报道,也经常驻外,曾经在迪拜、阿联酋,香港等地作重大题材的新闻报道。至今,我和铁刚和伊然还保持着联系。</p><p class="ql-block">在我尚存的记忆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记者朋友:新华社的潘善棠,中青报的孙亚明,央视的王士伟,公海泉,方田,李伟代,周青年,中央电台的郎锋蔚,北京电视台的宋英杰,王敏,朱红,工人日报的石述思(已是著名学者,常在电视台以嘉宾身份露面)沈力钧,北京交通广播的牛力……</p> <p class="ql-block">再一位令我要感谢的人就是著名的“小丫”。她给人的印象是机敏干练,活泼开朗,而且非常单纯,她所主持的《开心词典》节目确实是挺招人喜欢的,她的主持风格也很有个性和特色,特别是那双滴溜溜快速转动会说话的一双大眼睛,虽然总是一眨一眨的,甚至一度还成为舆论让她改掉的“毛病”,其实在我看来,这毛病丝毫没有什么不好,是她的特点所在,不但使参与节目答题的人通过这双眼睛随时改变着自己的主见,也给电视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她的主持语言里也十分有特点,标志性的关键词是“确定吗”?和本色的笑语盈盈,“恭喜你,答对了”!以至于后来被赵本山移植到他的小品里,效果也挺好。同时,她的肢体语言也很有风格,“握拳随即迅速伸展手掌”是她的标志性动作,随之而来的就是“下一题”或者“请听题”,随着温柔并脆生的问话,右臂向前轻轻一挥,手指自然伸直张开,非常优美洒脱,就像指挥千军万马的战场指挥官,使答题者没有摇摆不定的理由和空间,只能坚定信心,迅速做出判断。 </p><p class="ql-block">小丫其实光从外表看不属于“妩媚俏丽、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那种类型。她的“海拔”并不高,身体也显得很单薄和孱弱,不喜欢穿着花色艳丽的奇装异服,那些休闲型的棉质连衣裙似乎并不非常适合她的气质特点,大多数人还是习惯于穿上职业装的王小丫,因为这才会充分体现出她的内在气质。当然这种气质不是天生的,是她生活阅历的积累,获取知识的沉淀,正是她的这种十分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观众。在给无数观众和家庭带来知识与欢乐的同时,她跑两会的节目以及主持的《经济半小时》栏目也很受观众欢迎。</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在梅地亚的小型宴会上,因为有了小丫的参加,气氛十分热烈和轻松,大家就像一见如故的老朋友,小丫也丝毫没有摆明星架子,特别放得开,但分寸把握得十分得体,就像真的到了《开心词典》现场,表现得十分自如,一会儿给大家斟酒,一会儿又给我这不会吸烟的人点烟,也不在乎我带来的部下可劲儿为这个难得的生活的场面拍照,活动快结束时她还在名片上亲手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给我留下,并邀请我到她的《开心词典》节目录制现场参加节目的制作,然后把我送到大门口并等汽车开走才回大厅。</p><p class="ql-block">没过多久,我带领几个同事果然到了坐落在北京西郊的《开心词典》节目制作现场。见到她的“大吉普”在那里停着,剧组的人说她去整理头发去了,这时我才知道,几乎每次录制节目她都要把她那特别的发型整理一遍。不一会儿,“大吉普”风尘仆仆地开进了院里,随着引擎熄灭,车门“嘭”的一声关好,一身熟悉衣着的小丫站立在我们面前,她很惊讶,眼睛眨了又眨,但迅速地把我们领进了演艺大厅。在那期节目播放时,许多人都看到了我的几个特写镜头,我明白那是小丫特别关照的。</p><p class="ql-block">我对小丫说过,小丫的发型是她的品牌和形象。可是在一次大型文艺联欢会上,在主持人行列中我忽然发现小丫出现了,而且戴了一个拖得长长的假发,怎么看都显得很别扭,这与她的气质极不相称,于是我就坐在电视机前给她发了一条短信息,把我的看法和建议告诉了她。</p> <p class="ql-block">2005年春运,我刚调离西站,有一天我接到分局宣传部罗平的电话,大意是在西站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组织拍摄一组反映农民工回家过年的全程跟踪镜头,其中有许多说到买票难,而且服务态度不好,如果此时播出对铁路会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请我帮忙协助把这件事解决好。对于这样的事我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很麻烦,媒体有媒体的工作程序和要求,我们是不可能强求媒体按照我们的意志行事的。我惟一能做到的就是把全面情况向媒体讲清楚,特别是那些对铁路情况不太了解的媒体记者,使他们掌握更多的情况,防止片面的报道,协助他们适时做出正确的抉择,以使宣传达到最佳效果。</p><p class="ql-block">我拨通了小丫的电话,通过“小秘书”的传话,小丫没多久就回电话了,我把意思向她讲清楚,希望协调一下,争取把这个农民工回家过年的节目做得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一些。她说一定向制片人讲明情况,把节目做好。她还告诉说,铁路的票的确是难买,这不,她家的小保姆怎么回家还没着落呢。我立刻在电话中答应她,就是我亲自去车站排队也要给她买到。过了一些时间,小丫又来电话了,说制片人在了解了我反映的情况后,更加突出了农民工能否顺利回家过年的主题,客观地反映了铁路春运运力与客流需求的现实,并且添加了北京西站先进典型如何为农民工服务的内容。因此,负面报道变成了正面宣传,毋庸置疑,没有小丫的努力,肯定是不行的。为了表示对小丫的感谢,我特意购买了一件反映铁路形象的工艺品,同时也为了把为她给保姆买的车票送给她,我们约好到台里见面。在一楼大厅,我等了许久,通过手机联系时,两个人边打电话边寻找,几乎到了背靠背了才相互发现对方。</p> <p class="ql-block">我没想到她解释来晚的理由竟是带有点意味深长的幽默,她说她为了见我,先去把头型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我开始还没搞懂,因为我发信息讲述对她头型的评论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甚至也不知道她是否注意那条信息,没想到小丫如此细心,闻过则喜,立竿见影,令我感动。不过通过这件小事,却证明了她很在乎很尊重观众的评论。我当然知道她这是在开玩笑,因为她早就恢复了原来的头型,我说“随便说说,仅供参考”。她笑嘻嘻地说“现在是否是两国交换礼品的时刻?”我故意问她,除了你要的车票外猜猜我还给你带了什么?她说:“肯定是你的作品了!”我真奇怪,我从没向她讲过我出版过什么作品,但这次我的确带来了新近出版的一本散文集,她只是诡秘的笑了笑,再没说什么,可我至今仍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把车票及其它东西递到她手里,她打开她的“大吉普”,让我的司机搬出一个纸箱子,她告诉我说,这是刚从新疆空运来的哈密瓜,请品尝。</p><p class="ql-block">与小丫握别后,回到单位我把纸箱里的四个哈密瓜与司机来个“二一添作五”,回家后儿子一听是中央电视台小丫阿姨送的刚刚从新疆空运来的“正宗”哈密瓜,便迫不及待捧起一个洗净开斩。咬一口:真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