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美术网络研修美篇

椿

<h3>通过这次研修,我们大家对幼儿美术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h3> <h3>传统美术给人的印象就是先有技能再谈创造力,比较着重画法,一味强调画画的技巧,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画得像不像,有时候有些孩子画完后都不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制约了孩子的思维发展🐳 </h3> <h3>而创意美术则是混搭艺术,寓教于乐,是通过运用多种材质及多样表现方式,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发散思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老师会将基本的美术技巧运用在不同的材料上,让孩子发现各种材料的美感,带领孩子一起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孩子创造思考的习惯。不教而教,保护儿童原创绘画能力,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才是最有效的自主学习。是把幼儿巧妙带入积极思维,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情景的教。是老师把问题交给幼儿,给幼儿以动力,自信,让幼儿自己去思考,给孩子一个独立的想象和思维空间🦒 </h3> <h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纠正儿童艺术教育的误区,将儿童的审美体验置于艺术教育的中心,强调要从“成人为中心”转向“幼儿为中心”。打破范例:确立以儿童为本的幼儿园美术教育价值观,“尊重并还原个体对美的多样化感受”是审美教育的本质及其必然要求;“理解并鼓励个体自由表达”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追求👏 </h3> <h3>儿童艺术正是儿童获得各种美感体验的游戏。儿童第一次涂鸦获得的惊喜、制作手工时的聚精会神、描绘画面内容时的声情并茂以及模仿各种声响时的栩栩如生,这些自发快感无不说明艺术活动是一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自我愉悦的游戏活动。正因如此,成功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应当是能让儿童最大程度获得快乐体验的艺术教育🍃 </h3> <h3>“真情实感蕴积下想象与创造力的自由发挥”是对右脑功能的最佳诠释🐳 <br><br>人的右脑具有直观的整体把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独创能力等,又被称为本能脑、感性脑或图像脑。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能够促进个体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美术又被称为右脑艺术🦄 </h3> <h3>当真正投入到绘画创作时,由左脑支配的语言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会有所减弱,而受右脑支配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等会有所加强,使创作者慢慢进入到一种物我两忘、无拘无束、自由自主的境界,这就是右脑状态☀️ </h3> <h3>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美育契机,激发儿童多元的感知体验。儿童对美的感知绝不仅限于“活动室中的一节课”,而应超越时间和空间,渗透在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幼儿园内的散步、种植、户外活动,幼儿园外的郊游、参观博物馆或画展活动等🐙 </h3> <h3>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引导儿童,与儿童开展有关美的对话,使儿童获得美的熏陶,最大程度地鼓励儿童的自由表达🐰 <br><br><br><br><br> </h3> <h3>儿童的艺术表达是千姿百态、富有灵性的。它可能并不符合成人的审美标准,更可能与以往的范例复制相去甚远,但这种自由表达可以充分反映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满足儿童情感宣泄的需要,应当得到成人最大程度的鼓励和尊重🐒 </h3> <h3>越小的幼儿应该体验越多的材质和材料,当他渐渐长大,形成自己的审美体系,他自己会判断自己更喜欢更合适什么样的材质🐸 </h3> <h3>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引导幼儿发现探索,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图像,表达自己的认识,是创造性美术的活动的重要特征。期间,教师的积极有效的引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h3> <h3>幼儿知识技能水平与其生理特点有着密切关系,例如,3岁幼儿一般画头手人,是由于观察力较笼统;4岁幼儿常画正面直立两手平举的人物,又是由于对空间的判别还停留在上下、左右两个度上;6岁幼儿开始画侧面人的简单动态,反映了幼儿对倾斜、透视和前后关系的初步认识。幼儿从一种认识水平发展到另一种认识水平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的教学过程即在两种认识水平之间为幼儿搭建一个个距离不太大的阶梯。幼儿每前进一步,既是上一步的发展,又是下一步的准备,为此,我们必须观察和研究幼儿在两个阶段之间面临哪些问题、困难,按难易程度进行安排🦀 </h3> <h3>授课老师耐心、专业的讲解和指导,教师们扎实、用功的好学和苦练,在“紧张、充实、快乐”的培训中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新的目标,我会努力做一名有创意的老师,让我们孩子的创造力更好的发展🦋 </h3>

幼儿

儿童

右脑

孩子

美术

艺术

美的

体验

思维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