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科复习与结业考试的教学策略 2016年5月

杨永本

关键词:初中地理 结业考试 复习策略 复习方法 2016年,盘锦市将进行初中生物地理结业考试,这是关系学校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又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为此盘锦市教师进修学院编写了《考试说明》,制定了考试范围,其中包括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章第一节、第三章、第四章第三节),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七章第一节和第三节、第八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第九章第一节),八年级上、下全册。整体分为三部分:“地球与地图”部分试题分值约占试卷总分值的20%,“世界地理”部分试题分值约占试卷总分值的20%,“中国地理”部分试题分值约占试卷总分值的60%。 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工作经验,依据《考试说明》,就如何搞好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考前复习,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作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地安排复习,介绍一些方法及策略,以期帮助地理教师及考生备考。 第一阶段 对照《考试说明》,锁定范围,精准复习 <br>这一阶段主要是立足课本,夯实基础。理清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实现对基础知识的活用。不管中考地理试题如何的灵活,呈现的方式如何新颖,根本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地理还是地理,不可能脱离地理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会脱离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考查。 因此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严格按《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本,做到正确把握地理概念,正确掌握读图、填图、绘图等基本技能,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体系化。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地理思维能力,也便于学生专题掌握知识,并在结业考试中,过滤、组织、使用知识点。 师生共建知识结构网络。初中地理教材共分三个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这三大部分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教师要纵观整个教材内容,体现综合性和地域性。地理环境及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都是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的综合表现,都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特别要注意地理环境中的位置、自然、人文等要素的综合。突出地域特征,比较地区差异,分析产生特征和差异的原因,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例如,印度和我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既分析特征,又要综合考虑。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 基础知识要求记住重要的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状况。一些重要的地名、数据应当牢固记忆,并能落实到图上,例如东西半球的界线,经度等。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物质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为重点和难点。运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观点来说明、描述、识别地理事物,尤其在基本技能方面,应教会学生注重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地理知识,分析解决一定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建立知识结构网络的过程中,基本内容构成了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各知识点就成了丰富知识网络的内容。通过学生对知识网络的熟悉,复习过程中既保证了复习面,又囊括了知识点的复习,为学生在考试中活用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例如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都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域性,但都需要通过地图的分析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这样杂乱无章的知识点就变得比较简单清晰。可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网络,梳理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第二阶段 讲练结合 综合训练 巩固提高<br> 对基本知识点的熟练掌握是必要的,但是仅仅有这个环节,还是不够的。因为,考试不是简单的对课本知识的重复再现。必要的练习可以促进知识形成和转换。训练时必须有的放矢。要选择内容新颖、覆盖面广、设问巧、质量高、具有典型性的试题进行必要的训练。 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够灵活应对各种试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在这个阶段,我们对学生提出的口号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抱着地图打滚。” 要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培养思维的敏捷性。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反对题海战术,要善于对一个材料、同一个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全面把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练后评析”是非常重要的,可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要仔细研究不同类型的解题方法。特别是主观性试题,要研究不同题型的特点是什么。要知道怎样把观点与材料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准答题角度,要研究怎样运用学科术语恰当组织答案。 其中,解题的方法解题的思路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中考中能否考出比较理想成绩的一个关键所在。所以,在这一阶段要讲练结合。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训练, 开放性题目训练),各种专题的讲练。课堂精选试题边讲边练。通过讲练,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有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切入点、方法,规范表达的方法,分析地图的方法及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同时布置量小而精的作业,对练习要精选,注意练习的基础性、代表性、典型性,以基础题为主,适当综合、适当提高。坚决舍弃“繁、难、偏、旧"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并从中发现不足和漏洞,及时调整教学,补缺补漏。通过这个环节的复习,学生们基本做到课本知识点熟悉,应考方法掌握。把各章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结合起来,训练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提高,同时感受中考试题的特点。师生共同列出章节知识结构,配合教材内容,进行“思维描图”的练习,以树立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地理事物具体的空间轮廓。这样使地理概念和地理空间分布规律更清楚、更明白,使地图知识更牢固。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在掌握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地图为中心线索,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能有效地整理及正确地表述图、表、文字、数据等提供的信息和知识;能提取资料中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以解决相关问题。 3.第三阶段 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br>《考试说明》中提到:“命题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即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适当增加试题的人文性和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现实性。因此地理考试中必然会体现出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台湾问题、南海问题、巴以问题、中日之间关系等问题,并加强政治、历史等知识的融合;特别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人口、发展等重大事件,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适应了中考文科的需要。 现实问题始终是中考最能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部分。老师指导学生将这些问题回归课本,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分析、阐述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正确做到学以致用。尤其是综合性试题,要认真剖析其内在联系、拓宽知识面、激活思维,解题思路要具有灵活性与创新性,提高应试的能力与水平。 第四阶段 强化训练 精准备考<br> 这一阶段的复习目的是:通过模拟题实战的强化训练,做到限时、限量、优质,注意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熟练掌握解题方法、解题技巧,最终以百倍的信心参考。复习进行到这一阶段,基本知识点已基本掌握。此时也已经临近考试,不适合让学生再做大量的练习题,而应认真检查,查漏补缺,可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不拘泥于固定模式。通过循序渐渐的复习策略,学生才不会在考试中出现心情焦虑紧张,没有头绪的现象,同样也会在考试中做到认真细致、游刃有余,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总之,科学、高效的复习策略是初中地理结业考试取得优秀成绩的有力保证。 本文作者:李颖 杨永本 图片来源于网络,向原作者致敬!<br> 本文作于2016年5月,只为当年备考,对现在的学生不具备中考复习的指导意义,切勿领会错误。之所以整理出来,只是为了保存资料,不负当年心血。 <br><br><br> <br> <br><br><br> <br><br> <br> <br><br>。 <br><br>

地理

学生

复习

考试

知识点

知识

地理知识

试题

基础知识

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