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

流螢

<b><font color="#167efb">天坛</font></b>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天坛在明、清两代是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huán]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祈年殿</b><font color="#333333">,</font>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檐圆 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并更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内部开间还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 <h5>皇乾殿是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为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h5> <h5>燔柴炉位于圜丘坛外壝内东南,座南朝北,圆筒形,绿琉璃砖砌成,其东西南三面各出台阶九级。燔柴炉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仪时焚烧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h5> <h5>燎炉是用于焚化供品的铁炉,这里的八座燎炉位于燔柴炉东北方,分别焚化祭祀配位即清朝前八代皇帝神位前所陈放的供品。</h5> <b><font color="#167efb">丹陛桥</font></b>,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是一座巨大漫长的砖石平台,长360米、宽30米,因其下面有两孔涵洞而称桥。它南接圜丘坛成贞门,北接及祈谷坛南砖门,将圜丘与祈年殿结为一体,构成天坛建筑的主轴线。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御道,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 <b><font color="#167efb">圜丘</font></b>,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是一个三层露天圆台,别名祭天台,为皇帝冬至日祭天大典的场所。坛面为艾叶青石,汉白玉栏板、栏柱雕成,两道外方里圆的围墙象征着“天圆地方”。圜丘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子墙四周各有一大门,取意于《易·乾》中“乾·元亨利贞”。北门叫成贞门、东门叫泰元门、西门叫广利门、南面正门叫昭亭门。 <h5>圜丘的整个结构是对数学的巧妙运用,坛面、台阶、栏杆的石制构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数,即阳数,用以象征天。坛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天心石(亿兆景从石)。</h5> <h5>蓝色琉璃瓦龙,天坛的蓝色琉璃瓦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他代表“天”,蓝色才是允许使用的,所以蓝色琉璃瓦的等级高于黄色(皇帝使用)和绿色(太子使用)。</h5> <h5>棂星门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门的一种形式,是从唐代的乌头门发展而来的。《唐六典》:“六品以上,仍通用乌头大门”。 棂星门通常是两个立柱,上搭一根横木,称为额,形成门框,内装对开门。 宋代乌头门左右两根立柱,高度由八尺至二丈二不等,宽度为柱高的百分之5,厚度为柱高的百分之3.3;立柱前后必须有“抢柱”斜撑。清代的棂星门多为石造,木抢柱蜕变为抢柱石。</h5> <h5>望灯,位于圜丘坛外壝内西南,是祭祀时照明用的灯具,清代祭祀时有三座。每座望灯下以石砌望灯台和夹杆石固定,望灯杆高古尺九丈(28.8米),顶端有如意杆和滑轮,以控制望灯升降。旁以三根巨大木质戗杆支撑,望灯由无量杆悬挂。</h5> <b><font color="#167efb">皇穹宇</font></b>,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是圜丘坛的正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有东西配庑各5间。其正殿及东西庑共围于一平整光滑的圆墙之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此为<b>回音壁</b>。 <h5>皇穹宇殿内正中间供奉的是“皇天上帝”的牌位;内东配殿内供奉着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木火土金水五星、二十八宿并周天星辰等诸神神牌;西配殿内供奉着夜明之神(月亮)、云师、雨师、雷师、风伯等诸神神牌。</h5>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七星石</b>,是明嘉靖年间设置的镇石。传说明代建都北京时明成祖(朱棣)想寻找一祭天场所,一天夜里,他梦见天门大开,北斗七星落于此地,于是在此建天坛祀天。明嘉靖九年(1530年),有一道士说这里太空旷,不利于皇位和皇寿,就设七石镇在这里。清朝又在东北方加一石头,表示不忘祖籍。因此说是七星石,其实是七大一小共八块普通的巨石。</p> 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在古代,皇帝每年都会在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亲临天坛举行大祭活动。新中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进行过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园内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成为普通百姓休闲观光的公园。 <h5>爱摄影的公园清洁工。</h5> 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b><font color="#ed2308">北京皇家祭坛—天坛</font></b>(Temple of Heaven: anImperial SacrificialAltar in Beijing)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天坛,建于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即人神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b>天坛</b><br><h5>(宋)陈洵直</h5>峰顶侵云法象寒,远游虚唱肃天官。<br>松吟泉漱人仙去,犹想箫声落旧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