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陋室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陋室铭》书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一名书法爱好者,除一般作品书写外,更倾向于对古诗词和古文的书写。十数年来,在诵读的基础上,书写过的古文少说也有数百篇次,而刘禹锡的《陋室铭》,由于其简与精的缘故(所谓简就是其简短,全文仅81字,而精则是该文为经典古文,千古名篇),书写不下百余幅次,有的人家里,连同我的办公室都挂有我写的《陋室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陋室铭》是作者在被贬和州后遭受不公正待遇而愤然提笔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铭文。正如我在作品的跋文中写的那样,“刘禹锡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和州刺史,时任和州知县落井下石,逼其三迁居所,面积由三间缩减为间半乃至一间斗室,作者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成为后世百读不厌、百书不倦之千古名篇”。刘禹锡被贬和州后,按规定刺史(亦说为通判)应该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的策知县见贬,故意刁难之,先安排住在城南,面江而居,面积为三间,作者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将作者从南门迁至北门,面积由三间减为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栁依依,环境尚可,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边水,人在历阳心在京”。藉此知县又将作者调至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三迁居所,而且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一间斗室,于是作者提笔“写下《陋室铭》,并刻石立于门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整篇文章看,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突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陋室不陋之中心。其实质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现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开篇以山水起兴,山水因“仙龙”出名,室陋则以主人有“德”而“馨”,这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实乃作者匠心独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仙龙”入题,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主题。接着用“青苔”、“野草”比喻独立人格,是气节的写照,不屈的宣言。又接着以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作者铮铮傲骨,对势利小人进行无情鞭挞。最后用诸葛亮的南阳草庐,扬子云的西蜀玄亭作类比,其意有二,一为以前人为楷模,见贤思齐。二为像两位先贤一样,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亦安于平淡。结尾结合题意,妙手天成。以孔圣人语作结,实为点睛之笔,全文文眼。孔子原句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去掉“君子居之”,体现其虚怀若谷的品格。我曾见大书法家文征明先生写的行书《陋室铭》,即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圣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为什么对《陋室铭》情有独钟,这也许缘于我学而思的缘故吧!每当读到或写到它的时侯似乎总有一种似曾相识、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常想这可能与我久居陋室而甘之若饴、陋室不陋、其乐融融不无关系。我一生六迁其居,虽然一次比一次好,但用今天的标准衡量,可谓陋之又陋。第一次居室为一九六三年除夕始,我们的新婚洞房,那是一孔顶多五六平米的小土窑洞,一开门是一个小火灶,紧挨着就是一盘小土炕,炕上放两床自织而又不起眼的铺盖,还有一点空余就算我们的儲物间了,根本没有什么箱子或柜子。当时我读大学,后来在成家庄中学任教,爱人教小学,假期回来住一段时间,往来的就是在村的初高中同学或一些发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七二年我被调回县教育局工作,一九七五年爱人从乡下调回县访疫站工作,我们一家五口住在一孔估计有十来平米的小砖窑洞里,结构同前居室,比前居室宽一点,靠窗放着一个箱子,箱子上和有限的空间放着食粮和厨具。来往人员除了同事和乡下教育部门的同志外,更多的是乡亲们,因为那时交通不便,我村距离县城六十华里山路,一天难于往返,既要住宿,又要吃饭,当时生活非常困难,吃的很不好,但乡亲们并不嫌弃,而且还感恩戴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七七年我被调到县卫生局工作,一九七八年在青龙县委家属院分下一套一间半的公房,因防疫站距新分房有五华里之遥,爱人不会骑自行车,于是我和同事換房,住在旧县医院家属院的一孔窑洞里,这孔窑洞有二十多平米,比原来住的宽了不少。我这人有个特点,不管什么人,那怕是农村老乡,只要开口投我,只要我能办到,从不拒绝,除了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外,我帮人们找医生,买药,解决一些医疗上的困难,在原有好人缘的基础上又积攒了不少人脉,人气也大涨,为我不成功的从政之路作了一些铺垫。加之我是县里少有的大学生,当时的用人尚且沿用了毛主席时代任人惟贤的方针,一九八三年机构改革时,在无预警的情况下,我被任命为县五大班子的纪检委副书记。作为“知识分子”工资还上浮两级,不久又为我分下县委书记调走后空下的一套公房,和我们的纪委书记对调后住进了三郎堡的两孔窑洞里。这是我一生中的“黄金时期”,真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由于住房的变宽,三个孩子也陆续开始上中学,这成为我们两口子资助困难学子的黄金时期。孩子们的同学来自各地,他们常带同学们来家,来家就要吃饭,当时生活相当困难,但老伴总是热情招待,从未冷落过一个同学。后来才知道,老伴常是自己饿着肚子招待孩子们,剩下多少吃多少,没多有少,有时甚至只喝一点涮锅水就算一顿饭了。这件事我曾在老伴祭文中写到,当我在悼念仪式上声泪俱下地读到时,不少人失声痛哭。事后,我三儿子的一位同学跟我说,他在我家吃饭不少,他在悼念现场就泪流满面,失声痛哭,第二天下葬日,凌晨五点就赶往我村,为老伴抬棺扶棺。另外,有的孩子们经济上遇到困难就开口借钱,我们总是有求必应,一百二百屡见不鲜,有的工作后照数归还,有的至今未还。常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长子的一位战友是孤儿,他姐帮他娶过媳妇后,为了生活,他开口向我们借钱,欲以卖蔬菜维持生计,我们同情他的处境,把省吃俭用攒下的1000元钱借给他。春节前,他说过年蔬菜行情好,又开口向我们借钱,我们又把攒下的400元给了他,先后1400元。当时我的工资仅一百多元,1400元是什么概念,不言而喻,至今分文未还。当时我家五口人,上面还有老人,生活十分困难,一年四季不吃一顿肉,烧煤也很节俭,三个孩子住一孔窑洞,睡在炕上,冬天从不生火,我和老伴住的窑洞仅有一米多长的一节爬墙火筒,只在做饭时生一下火,晚上冷的睡不下,硬是穿着衣服温暖被衾后才能脱衣服。一九八七年我修房时100元钱就能开十几天的大工工资,不少人一千五百地资助过我,后来仍然窘迫,我曾开口向人借过100元钱,可想那时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对我来说的重要性了。在有限的工资中,我们也资助过几户人家的房屋修建,当然在两万元以上。常记得乡亲们开口借三百五百的事也不在少数,前年正月我回到老家,一位乡亲还我三百元现金,他说借了20多年了,并千般感谢地说我救了他的急,儿子新婚“回门”(归宁)在即,好歹没钱,忽然间想到我,于是60里山路跑来栁林借走300元,解了燃眉之急。当时我的工资是大几百元至一千多元,现在五千多元,我说我的生活比你強,这300元我就不要了,一番推让之后,他千恩万谢,还给我拿来红薯等土特产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九一年,搬回了石家沟自己修建的平房。我住两间,实用面积45平米左右。直至今天使用的家具仍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割置的,地板也是当时抹好的水泥地板,门窗依旧是木制古老门窗。虽然我们放弃过几次修建楼房的机会,你比如新世纪伊始,二中修建家属楼,我儿媳在二中教学,已交了一万元的预付款,但一家人均感“腰背乏力”,无力支付几十万,于是放弃,但是我们的慈善活动并未放弃。由于老伴和儿媳几乎包揽了家里的所有琐事,于是我做了两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一是我一如既往地帮助人们写对联、申请、契约、合同、协议、婚帖、请柬,偶尔也写过申诉状、上访书等。特别是买卖房屋的契约,分割家产的分单等,最多的一式十份,我都用毛笔一字一字书写,毫不含糊。甚至也给人们写过挽联、祭文,也为店铺书写过少许牌匾,这些从未收取任何费用,而且一律拒绝请吃和烟酒之类的酬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二,在原有的基础上,我从二00六年开始练习书法,二00八年被任命为县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二00九年七月创办县老年书画培训学校,这是我县第一所全免费、有教无类的中老年人公益培训机构。先后培训学员千余人,不少人文化程度低,从未涉及到书画,但经过数年培训,却成为市县历届展览的参与者,而且多次获奖。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学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和谐,不少人和我成为忘年交。我从多方面资助过贫困学员,有的学员也不时給我拿来自种蔬菜和核桃等。上级领导也给予了多方面的鼓励与支持,二0一0年末我县被评为“全省老年书画先进县”,二0一四年七月中共吕梁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授予我“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四月,因特殊原因我租住在来福区一处实用面积不足60平米的平房里,感到很是舒适温馨。老同事、老领导以及一些书画爱好者不时来家闲坐聊天,吃饭叙旧,倒也乐在其中。每天看看新闻,写写文章,写写字,虽然字写的不是很好,但不时有人向我索要墨迹。这一住处的美中不足是除一间面北小卧室有光亮外,其余几乎处于半暗室状态,白天也得开灯。一般情况我们每天两出勤锻炼,冬天早晨原教育局部分老同事、老领导于九时整相聚于抖气河景点,开始了一个半小时的锻炼。大家聊聊天、叙叙旧、晒晒太阳、吸吸新氧、开开玩笑、逗逗乐子、家长里短,奇闻异事,甚是舒心惬意,既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情,又交流了“情报”,了解了彼此,分别时恋恋不舍,揮手致意,相互约定,来日再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社会上还是普通人居多,不应该刻意攀比。我一生身居陋室,心满意足,从没想过居住高楼大厦,只求问心无愧。一个世代贫困的农家子弟,能读到大学毕业,能有今天,都靠毛主席和共产党所赐,因此我常把党来比母亲。时刻想着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有用的人、有益于他人的人,造福于群众的人,尽管条件和能力所限,不尽如人意,但我却努力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人有“人在做,天在看”之说,亦有“天地良心”之语,其实都是劝人向善,多做善事。我也曾听一位老者讲过,她把“德“比作一张桌子,你边加固桌子边往上放东西,东西越放越多,但桌子傲然屹立,这叫“厚德载物”,否则桌子就会崩塌,这叫“德不配位”。正如刘禹锡先生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由于其德高配位,往来鸿儒嘉宾,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抬爱,才使陋室不陋,这或许即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之谓也。倘若德不配位,即使身居高楼别墅,锦衣玉食,却无异于行尸走肉,世人敬而远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人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也许是我出身寒微,或许是所受教育不同,一生中在生活上毫无非分之想,几乎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肉,粗茶淡饭,了此一生。居住需求,更为一般,所谓知足者常乐,即此谓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章再切回到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并非君子,只属常人,常人所需,概没能外,也许是生性使然,抑或是毛泽东思想遗教太深,一生偏爱节俭,欣拒奢华,生性平和,以诚待人,宁人负我,绝不负人,交友之道,既宽且专。吾绝非能与先贤刘禹锡同日而语,亦不及其才华与德信之万一,也许是冥冥间有少许契合,故出此陋文,见笑于方家和读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1.12.15.截稿于惟德軒</span></p> 陋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