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德顺小学四年四班读书札记</b></p> <p class="ql-block"> “阅读能致远,书香能修身。”阅读不但能积累语言,丰富知识,而且能陶冶情操,受益终生。</p><p class="ql-block"> 好书,如灯塔,照亮前程;</p><p class="ql-block"> 似导师,循循善诱;</p><p class="ql-block"> 像朋友,可以温暖心扉</p> 阅读篇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徜徉在书的海洋,酣畅淋漓地读起来。这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一切只是因为同学们对阅读的喜爱!</p> 读书笔记 <p class="ql-block">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行行生动的文字,如涓涓细流在孩子们的笔端流淌,那是他们对读书的真情感悟!</p> 手抄报 <p class="ql-block"> 书香沁心,笔墨流芳,镌刻思想。精美的手抄报和读书卡,记录着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收获、感想,他们用手中的笔书写着阅读所带来的芳香和甘甜。</p> 读书习作 <p class="ql-block"> 成长的路上,一本好书,就是一枚忠实的指南针,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一本好书,就是一位知心的朋友,给我们最温暖的陪伴;一本好书,就是一座美丽的花园,让我们的世界五彩斑斓。那么,让我告诉你我的收获,分享我读书的快乐!</p> 老师随笔 <p class="ql-block"> 醉忆儿时读书那些事</p><p class="ql-block"> 黄艳菊 </p><p class="ql-block"> 冬日,暖阳,香茗,《被一颗苹果喜欢过》,对一个爱好文字的人来说,一切刚刚好!如啜茗般细嚼慢品面前的文字,心头的烦躁渐渐平息……缓解眼疲劳的当儿,无意拉开抽屉,一本《泰迦奥特曼英雄连环画》赫然眼前,全身神经倏忽间紧绷,床底、玩具箱底、马桶后……倒腾一番,将足足一尺来高的“战利品”呈与老公,只听一句:“嘿嘿,为儿子点赞吧,想想当年你我对连环画的痴迷不也一样嘛!”是啊,儿时为了一本小人书,真是变尽了法。 </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经济落后的山旮旯,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文化资源的匮乏不言而喻。我们念书娃除了几本“枯燥无味”的教课书,课外读物还真是凤毛麟角,唯一能给我们带来精神慰藉的就是小人书了。如能看到一本没有见过的连环画,好像比吃一顿肉还高兴,如拥有一本新的小人书,就像得到了宝贝,兴奋得晚上都不能入睡。小人书,又叫连环画,只有成人巴掌大小,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囊括其中,而且雅俗共赏,令人心动,它是作者的文化修养、渊博知识,以及娴熟的绘画技巧的完美结合。一张薄纸,一幅简图,几行小字,一页页就像电影中一格一格的画面,连缀起来,娓娓展开的故事,组合出一台可看的“戏”,小读者们便“乐”在其中,“迷”在戏中。 </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流行的连环画有《地雷战》、《黄继光》、《闪闪的红星》、《小英雄雨来》、《白求恩大夫》、《烽火少年》等,娇弱的黛玉,莽撞的李逵,贪吃的八戒,黑脸的张飞……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我知道了《智取威虎山》里智勇双全的杨子荣;认识了饱受旧社会迫害的喜儿;羡慕机智勇敢为八路军送信的海娃,佩服大英雄董存瑞、金训华、邱少云;敬重关羽的义薄云天,岳飞的精忠报国,海瑞的刚直不阿,杨家将的一门忠烈……正是这一本本小人书丰富了我的少年生活,懂得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感人的文学形象甚至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人生轨迹……现在我喜欢写点小东西,或许就源于童年的小人书!它也萌动了我对美术的情趣,那个时候,痴迷小人书的我,有时还会把白纸蒙在画上细描,惊喜地发现,画家不但勾画出每个人物的生动形象,而且随着故事的发展,每个人物的喜怒哀乐乃至人物的不同侧面都表现出来了,更令人叫绝的是,整个画册从头至尾人物从不走样,形神兼备,当时对小人书的作者崇拜得五体投地!</p><p class="ql-block"> 相互借阅小人书是和小伙伴们最快乐和最苦恼的事。为了一本丢失或损坏的小人书,我们哭过、骂过甚至动过手,但更多的是在一起看、一起笑、一起七嘴八舌地议论小人书里的正反人物和情节。有时争得脸红耳赤,可从心眼里感到痛快敞亮,有时就以连环画为剧本,模仿其中的故事情节,玩“好人和坏人”的游戏,可大家都想当好人,最后只好用“石头 剪刀 布”来决定角色分配,赢者就当正面人物。那场面往往会把人逗得前仰后合,笑得肚子疼。那时,同学之间如若谁手里有一两本好看的连环画,便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小人书的首页写上何年何月何日购于新华书店,再加上自己的大名,课间手捧那图文并茂、散发着油墨香的小人书,故意在同学面前“炫耀摆阔”,在众目睽睽下自豪地在书的背面写下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如若不还,不要为难!”有时争着看的人比较多,凭个人关系才能看到。为了赶时间,胆儿大的在课堂上,做着 “大书怀小书” 的窃读勾当,看到兴趣正浓时,就忘记课堂的一切,老师提问时,准会答非所问,搞个全场轰然的尴尬场面,老师气急败坏,没收小人书,还要罚站,写保证书!对这样的“不幸儿”我们决不嘲笑,相反会多一些怜悯。 </p><p class="ql-block"> 因痴迷小人书,曾发生的那些囧事,至今记忆犹新。那次帮妈妈烧火煮洋芋,一边往灶膛里添柴,一边读心仪的小人书——《杨家将》,结果额前的头发,一不小心被窜出来的火苗“舔去”了一大片,母亲看到我的丑样,又爱又恨地数落一通,操起剪刀整修一番,可小伙伴们见了这“新发型”,仍纷纷取笑,但我却一点也不难过。印象最深刻的是偷蛋卖钱换小人书看,偷蛋也得动脑筋,捡在篮里的是万万不能偷,那是妈妈数了一遍又一遍的,家里的油盐酱醋全靠它,只有“守鸡待蛋”了。听到小货郎的叫卖声,匆匆赶到鸡窝旁,不见母鸡的影,去别人家吧,万一逮个正着麻烦就大了,只有跑奶奶家院子,哇,天赐良机,灰母鸡正涨红着鸡冠,叉腿提臀……2分钟足有两小时,抓起留有余温的鸡蛋一阵狂奔,可惜追到的只是货郞远去的背影。西边的霞光格外的红耀,耷拉着脑袋往回赶,突然间看见了奶奶,只见她张开她那细腿伶仃的小脚,一手扬起一直随身的手杖指着我 “你个疯丫头……”,生怕爸爸听见,急忙双手合十,示意奶奶……</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那些书、那些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没有利益的驱使,只是一种爱好而已。小人书的时代已经过去,小人书的欢乐时光和我的童年一样,再也回不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