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绵延起伏的万里长城,雄踞边境,守护着万千民众的幸福和安宁。长城都是依山而建,那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有全砖、砖土混合、纯夯土、还有片石等多种结构。它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长城,我情有独钟,这种情感源于2019年飞侠组织的“古北口和金山岭长城”之行。第一次站在“古北口”长城脚下,看着一块块被风雨侵蚀的斑驳的城砖,看着脚下残存的地基,再看看“金山岭”长城的雄伟壮美,残缺与完好的鲜明对比,那一刻的心情万分复杂,有震撼,有伤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慨于长城的磅礴气势,震撼于长城的宏伟规模,感动于长城巨大工程背后的艰辛,惊叹于长城的防患意义,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而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长城上,风声呼啸而过,耳边好像响起战场上的刀剑声,战马的奔腾声,隆隆的战鼓声,古战场的恢弘气势,金戈铁马,尽显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自此喜欢上了长城,莫名的情感。</b></p> 我们一行人从白草口出发,循着先行者的足迹,怀着敬畏的心情,向广武明长城进军。<div><br>广武明长城属内长城,西起白草口河东,东至新广武村,全长5964米;又名猴岭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所筑。白草口为唐雁门关即西陉关北塞,新广武为明雁门关即东陉关北塞。</div><div><br>城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沿山脊缓行,随山势的曲折而起伏,宛如首尾不见的巨龙,为砖石和土墙结构,土墙尚存26华里,剩余部分为残迹,保存较完整的在山阴县新广武境内。上面有敌楼16座,其中5座保存尚很完整,并筑有易守利攻的腰门等建筑,是明长城的代表作,是国内长城之珍品,极具军事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div> 满屏都是大长腿,你能猜出来是谁吗?是不是最美的影子,人与自然 莫名的契合! <p class="ql-block">不走寻常路的顽皮孩子!</p> 纯净的天,沧桑的城墙,简单的快乐 ,岁月如此美好! 遥望月亮门,在厚重的长城尽头,红色的月亮门那么柔和美丽! 是不是有炫酷的感觉! <p class="ql-block">敌楼上面的砖雕美轮美奂,彰显着古人的智慧。婷婷专门查了一下图片上的两个字是“鍼扃”,念zhēn ,jiōng,意思是像针一样坚韧的门闩。象征着长城像祖国的门闩一样,坚不可摧。</p> 残存的月亮门,饱经沧桑,悲壮,唯美! 两个普通的桔子也能演绎如此美妙的风景!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是长城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div><br>雁门关、宁武关与偏头关合称“中华外三关”。明清以前,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朝廷在北方不断设险置关、修筑防线,形成了西起山西偏关县、东抵北京延庆县的内线长城,途经神池、宁武、代县、朔县、灵丘、涞源、怀来等地,总计1000多公里。在当时的河北境内设紫荆、倒马、居庸三关,称为内三关,在山西境内设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外三关之中,偏头关为极边,雁门关为冲要,宁武关则介二关之中,控扼内边之首,地势尤为重要。故《边防考》中记载道:“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div><div><br>走出广武城,沿着公路行驶一会儿便进入了雁门古险道,道路两侧峰峦叠嶂,怪石嶙峋,翻过陡峭的山岭,雁门关就跃入眼帘。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当时北方突厥崛起,屡次进犯中原,于是唐朝统治者派军队在雁门山的制高点铁裹门处设置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中曾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div><div><br>雁门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今雁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通道之一,有“九塞尊崇第一关”之称。因此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成为宋辽激烈争夺的重要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和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立下赫赫战功。明洪武七年(1374年),吉安侯陆仲亨亲自监工,在距离旧关东北方向约10里的要道上修筑新关。新关南距代县城40余里,北邻广武古城21里,地势更为险要。</div><div><br>明清以后,随着民族大一统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关城虽屡有重建,但其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关城内仅留下了一根石旗杆、一块明镌李牧碑石、四对石狮,以及寺院后面的几株青松。</div><div><br>今天遗存的雁门关长城,是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础上复建而成的,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此外还设烽火台、壕堑等,这些都已成为今天明长城的重要标志。</div> <p class="ql-block">到达雁门关时,正值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映照着整个景区,就像笼罩了一层神圣的光晕,夏天完美诠释了这一美景!</p> <p class="ql-block">从上午十点开始到晚上七点,行程圆满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缘分真是奇妙,有缘相识,感恩相聚。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行走于天地间,汲取大自然的灵气,净化心灵,滋养疲惫的身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一个清晨,每一个黄昏,每一次远行,每一次归来,我的心是如此平静、淡然,洗去尘世的浮华,放空心灵,放下重负,整装出发,迎接崭新的明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167efb">人生总有一段路只能自己走,做最好的自己,勇敢前行!</font></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