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的魅力

愤世妒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乒乓球的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nbsp;&nbsp;如果你未在充分了解乒乓球之前,只认为乒乓球只是一项体育运动,我会觉得你是一叶障目,你只是看到球的表象。其实乒乓球就像一杯高档红葡萄酒,只有在你的慢慢品味后,你才会认为乒乓球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你会觉得乒乓球是一门政治与外交学;你还会认为乒乓球是一门艺术,一种礼仪,一种媒介。你甚至还会认为她是一个爱情的信物;一个投资的项目。一言以蔽之,乒乓球是一门综合性的教科书。我不是一个玄学的教授者,但乒乓球的确有这些魅力功能与潜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七一年庄则栋在去往比赛场地的大巴上主动与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的互换礼物,促就乒乓球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使命。书写了乒乓球在外交领域的一个伟大佳话。这次礼物的互换如同庄则栋正手的一击猛扣,洞开了美国大门,演奏了一曲我国与美国建交的前奏曲。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事后告诉庄则栋说,在主席听到你这一举动后,连声感叹:“我的庄爷爷”。因为这件事做到了主席心坎上。无怪乎两位伟人毛泽东和周恩来评价这一外交活动是一次伟大的“乒乓外交”,是“小球带动了大球”。这也恐怕是乒乓球自英国问世以来乒乓发展史上最伟大最辉煌的一页。中国人把乒乓球如此升华,把她创新作为一种策略,应用于外交领域,恐怕英国人也始料未及。那些近半个世纪以来移民到美国或到美国旅游的中国人,别忘了乒乓球是你到美国的领路人和通行证,更别忘了对乒乓球虔诚的说一声“谢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乒乓外交的伟绩将永远彪炳千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果说乒乓球是一项投资,你一定会说我信口雌黄忽悠百姓。但当你知道一些乒乓高手或乒乓技术上乘者,通过与领导或球友的乒乓球交流,圆了某些要求,恐怕你就会心悦诚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打乒乓球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和手段。当今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以及一些不同身份的领导人,也都喜欢打乒乓球。在提高自身体质的前提下,渴望提高球艺已是一切爱好乒乓球的人的一个情理之中的向往。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乒乓球高手便成了一些领导的座上宾。他们“出卖”球技,进行着体力与球技的“贿赂”。在与领导练球时的“不经意”间的谈话中把自己某些需求“不经意”地流露了出来。领导在不触及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圆了陪练员的某些愿望。这种投资,是“一石三鸟”。其一,领导提高了球技并锻炼了身体;其二,陪练员自身的体质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其三,意外的收获,你的尽责得到了领导的回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很希望这种“出卖”球技以球技“贿赂”领导的现象能蔚然成风,因为她拓宽了了乒乓球的发展空间,让球技高的人有了新的贡献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余地。使乒乓球最大限度的普及有了源泉,使国球名副其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 乒乓球是一种爱情的信物。是新型的婚姻介绍所。她充当着媒婆的角色。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因为我是这个介绍所的受益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球技不算上乘,但陪一个一点都不会打乒乓球的青年女性练球,则是 绰绰有余。由于双方都是单身,我的动机不纯亦在情理之中。迫不及待想拿下对方,是我当时的心态。故教学和陪练时那种不遗余力与耐心,我至今都不敢想象。这一点我想任何健康的人都会理解和接受。“敬业”精神及舍身忘我的陪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成绩显现出来了——她的球技有了长足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她中了我“乒乓罂粟毒”——对打乒乓球有瘾了。没过多久,瓜熟蒂落。我的教学对象,成了我户口本上配偶一栏中的“妻子”。我的“以球谋妻”,成了我人生的一大杰作。否则,我不敢想象,也许今天我还会是“马路旁边的电线杆——光棍一条”。同事对我的“以球谋妻”的“指控”,我供认不讳。但我声辩,我虽有亵渎乒乓圣洁之嫌,但我把乒乓的功能扩展并深化,并完成质的飞跃的做法,及我的身体力行和尽职尽责,应该还是可圈可点的。虽然我不是这种做法的第一发明者,但我的成功再次证明乒乓球还有更多的开采利用价值和发展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nbsp;&nbsp;</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乒乓球是一门音乐艺术,看似有点风马牛而不相及。仔细深究探讨则其实不然。乒乓球中的许多技战术,都与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共鸣。那轻柔的搓球,那飘逸的远台削球,和舒伯特的《小夜曲》何等相似。朱世赫的舒缓飘逸的远台削球突然变为疾风暴雨般的弧圈对拉,不就是音乐乐章中最常见的变奏曲?从《黄河大合唱》中第六乐章舒缓的《黄河怨》到突然变奏为狂放激烈奔腾的第七乐章的《保卫黄河》和第八乐章的《怒吼吧黄河》,不就是丁松在乒乓球场上把《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用球技对这首协奏曲的再创作的最好的诠释?从洒脱的削球,到突变为暴风骤雨般的对拉;从1(哆)到i八度音程的大跳跃;从每分钟的六十拍,到每分钟的一百二十拍;从每节2/4拍到每节4/4拍,从每节3/8到每节9/8拍,这种起伏跌宕旋律及节奏变化,难道不是音乐在乒乓球场上的延伸?两位横刀立马站在球台两端的勇士那雷霆万钧般的气势磅礴的十几个回合的攻球和对拉难道不是乒乓球在演绎着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乒乓球和音乐本是一对并蒂莲。难怪,许多高手或乒乓球爱好者,都喜欢在平时和赛前听听音乐。因为它们是殊途同归的艺术。乒乓球与音乐艺术的融会贯通,使我敢断言,一个喜欢打乒乓球的音乐人,他会在打球中获得很多灵感,创作出无数的美妙乐章。他会因打乒乓球使得它的音乐作品更丰满华丽。毫无夸张地说,乒乓球是音乐艺术创作的又一源泉。回首那些乒乓国手及高手们,他们在大赛前对音乐的那种痴迷与欣赏,你还会认为他们是附庸风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nbsp;&nbsp;乒乓球是一种礼仪。因“球”而聚,似乎已是一种时尚。以球会友,因球成友,不胜枚举。情趣的共鸣,技艺的交流与切磋,使之产生的凝聚力犹如现代版的《桃园结义》。有朋自远方来,以球待之“而不亦乐乎”——这绝不是一种怠慢,而是一种接待规格。也是球友间的“行规”。打打球吃个饭或吃餐饭再去打打球,已司空见惯。餐桌上,“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那种球情满怀球感万千的境地,真可谓“球逢知己千杯少”来日方长不为多。“煮酒论乒乓”,觥筹交错,共鸣下的情感流泻与球技的交流,常让人飘飘欲仙。虽有争论,并面红耳赤,但每次争论后都有一种感性与理性的认知升华,使之对乒乓球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和理解。“煮酒论乒乓”,酒文化与乒乓球文化艺术的水乳交融的融合,超越了打球的本身含义。那种相见恨晚的不舍,那种“球意绵绵”不尽衷肠的袅袅叙述,那种“见球忘色”纯洁境界,常使那些不会打球的人垂涎三尺,并为之后悔莫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 &nbsp;至于乒乓球是良药,我就不在这里做广告了。乒乓球锻炼能使身体更强健,能延年益寿这已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还多次耳闻目睹医院的眼科医生,对前来就诊的假性近视的学生说“回去多打 打乒乓球!”。我想这位医生绝不会是受了乒协主席的贿赂或胁迫而做的医嘱。大夫绝对是有的放矢。我为乒乓球教授者又成了兼职眼科医生,并对社会作出的又一贡献而雀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多姿多彩多元的乒乓球,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健康的体魄,也不仅仅是愉悦与快乐,它还给予我们一种超然物外的清净心智与境界的升华。当然,这一切,就像法国红葡萄酒,只有经常喝它人才能体味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