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朋友,当你乘坐飞驰的列车,穿原野,跨江河,钻隧道,过峡谷,心情澎湃的时候,你是否能感受到那一座座桥梁的挺拔,一个个隧道的坚韧和火车急驰的震撼,你会想起那些斗雨雪,顶烈日,冒着生命危险征服无数悬崖峭壁,闯过道道激流险滩,在这辽阔的国土上洒下青春和热血,一脉相承的铁道兵战士吗?也许你会忘记,他会忘记,还有更多人不知,但是总有人记起,祖国更不会忘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早期创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朝末年,铁路始建。1876-1911中国修建铁路约94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进入民国后,由于长期战争,国力衰退,中国铁路状况一直未得到改变,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1952年,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通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世纪,中国继日本及印度之后成为第三个修建铁路的亚洲国家。1875年,英国在上海铺设了14.5公里长的吴淞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虽然在当时满清政府看来是惶恐的,被旧思想束缚,认为是破坏了风水,但受“师夷长技以治夷”思想影响的“洋务派”倡导者所接受,清政府官员还是被迫接受了铁路,于1881年建造了第一条清政府主张兴建的官办铁路——唐胥铁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回头看看,铁路是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命运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了宏伟全面的铁路建设计划,设计了连通全国的3条主要干线,总长20万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代初,新中国政府决定填补西部地区的铁路空白,开始建设成都到重庆的成渝铁路,1950年6月开工建设,1952年6月通车,成为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詹天佑,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后,由他一手牵头设计建设“京张铁路”,1937年著名桥梁设计专家茅以升设计的首条双条铁路、公路共同使用的“钱塘江大桥”问世,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从被动建设铁路,到如今享誉世界的“和谐号”“复兴号”走在世界前列,代表着从压迫到如今领先世界的标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早的火车是通过蒸汽的方式使它行驶,时速5一6公里,后来煤炭、燃油再到现在的用电方式,时速可达500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回民支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提起回民支队 ,人们都知道“马本斋”,的确,作为冀中回民支队的创始者和领导者,马本斋和他的回民支队一直受到后人的敬仰,但是在河北沧州“运东”甚至山东一带,还有一支回民支队,它曾经在外族入侵之时挺身抗战,并取得了赫赫战功,而这支回民支队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就是刘震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震寰,1912年5月出生在河北省沧县北赵河村,中农家庭,回族,他只间断读过六年私塾和初小,在清真寺读过一年多的阿文,由于家庭人口多,劳力少,父亲残疾,八岁丧母,为了生计,他种过地,学过徒,做过小生意,青少年时期,正值军阀混乱,列强瓜分国土,官府横征暴敛,外患内忧,民不聊生,当时,他出于爱国和民族正义感开始寻找光明,广交进步青年,并于193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从事革命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刘震寰组织抗日武装,创建了冀鲁边区一支重要的回族抗日力量,他也成为一名优秀的抗日将领,他骁勇善战,威名远方,有常胜将军之称。对日伪作战100多次,攻克大小剧点40多个,歼敌2300多人,缴获各种火炮20多门,枪支1500多支,为冀鲁边区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成为传奇式英雄,他的故事被边区老百姓广泛流传,提到刘震寰的名字,敌人闻风丧胆,乡亲们流传着一句话:“谁干了坏事,叫他们碰到刘震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战争时期,刘震寰率部挺进东北又挥师南下湖南、广西,由过去的对日伪作战变成土改、支前、护路、反霸、清剿土匪后,又完成了向技术兵种的转变,刘震寰成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在担任东北回民支队队长及东北回民联合总会会长和铁道兵二师师长期间,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刘震寰有幸多次接受到张闻天、彭真、林彪等东北局和四野首长的召见、指示和工作上的支持,在抢修津浦铁路、汨罗江铁路大桥中成绩突出,荣立大功,并获得四野通令嘉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刘震寰率铁道兵二师入朝参战,久经枪林弹雨的回民支队指导员又一次经受战争的考验,与美帝机群的轮番轰炸展开了殊死博斗,全体官兵用生命和鲜血构筑了一条“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保证了交通大动脉的畅通,电影《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就是真实写照,影片中主人公刘铁,即是刘震寰化身,另一部电影《激战无名川》也是刘震寰及其战友们战斗的场景真实写照。铁道兵创造了当时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到普通老百姓无人不晓的奇迹,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刘震寰任师长(1948.8——1952.1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美援朝时期,铁道兵这个新中国的新兵种,急需现代化的军事政工技术干部,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在王震的支持下,成立了铁道兵干部学校(石家庄),刘震寰于1952.12月回国成为学校第一任校长兼政委,为铁道兵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技术人才,为铁道兵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铁道兵二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早是组建于1940年的冀鲁边区的回民支队。这支回民支队原为冀南抗日六分区回民大队,于1940年8月在今孟村回族自治县新县镇清真寺宣告成立。成立之初该大队只有30多名回族干部战士,随后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1年9月,冀鲁边区党委决定将这支回民大队改为冀鲁边区回民支队,支队长刘震寰,政治委员王连芳,参谋长何仕兴,政治部主任李子华。1944年冬,冀鲁边区与清河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冀鲁边区回民支队改称“渤海军区回民支队”。他们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津浦铁路以东,华北南部大平原坚持对敌斗争,作战百余次。粉碎敌人多次扫荡,攻克60多个据点,歼敌数达3500多人,缴获不少轻重武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日本投降后,刘震寰率领渤海军区回民支队挺进东北,指挥部队阻击国民党军队于平泉。攻占长春机场。1946年6月4日中央军委命令从东北野战军六纵7师63团抽出全体回族指战员,组建东北民主联军回民支队,支队长刘震寰,副政委李子华,下辖三个大队400多人。在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一带的回族地区进行土改、反霸、支前工作。到1947年,部队发展到由回、汉、朝鲜、满等民族参加的一万余人的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3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第5团。1948年8月25日与吉林军区独立6团改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第2支队,下辖桥梁第2大队、线路第22大队(原铁道2团)和运输、给水、通讯中队,共3407人。支队长刘震寰,副政委丁先德,副支队长肖春先,参谋长张凤鸣,政治部主任李子华。1948年10月编入吉林军区独立3团为线路26大队,至此,共计5800多人。1949年1月14日入关,2月6日到达天津唐官屯,2月13日—3月24日抢修津浦线德州—桑梓店99.38公里。4月18日—7月6日抢通平汉线偃城—驻马店段,长台关淮河大桥、信阳南狮河大桥。7月13日渡江,逐段抢修粤汉铁路。1950年1月22日—4月15日担负粤汉铁路复旧工程。之后担负南岭支线、彬县、坪石、韶关大中修,武昌—衡阳股道扩建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8月1日整编为铁道兵团第2师,师长刘震寰,政委袁光。下辖三个团一个直属营,每团直辖6个连。9月10日入广西,11月中旬—1951年3月底,修建来宾——睦南关铁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伟大的抗美援朝</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有这么一支部队鲜为人知。它组建于战争最残酷、最激烈时期,由中朝两国政府签订的外交协议明确性质、职责和任务;它拥有铁道运输、抢修、防空三方面部队,由中朝军民组成,受中朝联合司令部直接领导;它就是创造“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铁道兵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 年 11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和中国铁路职工志愿援朝大队相继入朝,与朝鲜人民军铁道部队、朝鲜铁路职工并肩作战,抢修和恢复炸毁的铁道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若无火车运输,汽车白天又不能行驶,要想支持数十万军队继续向南作战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1年3月30日铁道兵二师受命参加抗美援朝,4月10日—11日全师六个专列经由上海、浦口到安东,22日、23日立即投入抢修4月10日被炸的安东鸭绿江铁路桥,历时19天抢通。5月19日誓师,20日入朝,担负京义线西浦—孟中里段和价川支线107.73公里铁路和护路任务。8月28日奉命移交价川以北线路,接管满浦线价川—顺川段与平元线顺川—西浦段,著名的“三角地区”。8月中旬开始,迎击敌空中绞杀战。在“绞杀战”中,敌机频繁轰炸铁路,定时炸弹对抢修铁路的铁道部队危害很大,由此造成人员重大伤亡。“人在桥就通!”铁道兵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战胜强敌,赢得战争的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美援朝战争的显著特点就是“打后勤”。周恩来在志愿军第一届后勤会议上强调志愿军后勤工作:“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志愿军总司令兼总政治委员彭德怀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一半靠后勤运输。敌我双方的较量就表现为铁路运输线上的激烈争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铁道兵团入朝后,面临被美军炸瘫痪的铁路,部队边前进、边抢修。美军依恃其掌握着制空权,有强大的空中力量,对中朝两军的运输线展开“绞杀战”。自1950年11月至1953年7月,美军集中了侵朝空军70%的兵力,出动飞机58967架次,对铁路线投弹达19万余枚。铁道兵战士冒着敌机轰炸,伴着随时爆响的定时炸弹,修复,炸断;再炸断,再修复。就这样,战士们以血肉之躯和顽强意志创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不断变换的战法和所有的新式武器,始终没能阻止我军用列车源源不断开往前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铁道兵战士的奋战,打出了军威,甚至连志愿军对手的美国空军充满敬意地赞叹:“我们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决的建筑铁路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志愿军铁道抢修部队在反“绞杀战”的抢修中共牺牲643人。奋战在铁道战线的将士为抗美援朝精神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而这支英勇的部队不应该被历史遗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回国参加建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11月15日—1955年4月26日建成黎湛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黎湛铁路起自广西黎塘,终止广东湛江市,全长315.6公里。1954年8月,铁道兵第1、2、4、6、10、11等6个师和独立桥梁团抢建,8个月完工,创造中国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铁路所经地区为平原与丘陵,路基填挖多,仅有一座113米的鸣水隧道,由铁道兵二师负责施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7月—1956年7月建成鹰厦铁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10月后半年担负兰新铁路红柳河—哈密段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5月28日到1958年9月15日参与包兰线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8月1日开始担负湘黔线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0年1月投入6、9团参建娄邵支线。</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援越抗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6月到1970年7月,铁二师(6、7、9团)开赴越南参加了历时五年余的援越抗美战争。是为中国后勤部队第一支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早在1964年8月,北部湾事件后,中国就开始了援越抗美的准备。1965年6月,第一批中国军人,换成便装,带着配有重机枪、轻机枪、独眼龙(单管高射机枪、仿苏式冲锋枪、56式762mm半自动步枪、手枪和风枪等装备,踏上越南的国土,履行着援越抗美的光荣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支队伍是以龙桂林为主任,郭延林为政委,以铁二师部队为主组成的中国志愿工程一支队,率六个团3.7万余名官兵出国参战。其主要任务是抢修、抢建、改建、扩建越南北方的铁路网,保障畅通,以保障中国的援越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越方,为越南的抗美救国战争做坚强后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支队的保障管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每年5至10月为雨季,最高气温达49摄氏度。部队入越后,正值盛夏酷暑,住在帐篷内,气温常在40至45度,象蒸笼般熏烤,一个人一天要喝十五六壶开水,在室外施工有人中暑晕倒,一天到晚,身上衣服湿漉漉的。同时,由于雨季,气候湿热,植物繁茂,病媒昆虫及病源微生物繁衍,还不能随便在外洗冷水澡,喝生水。水塘、水沟里的钩端螺旋体,一洗澡就侵入皮肤,治疗不及时有生命危险。因此,不少人长疖子、生痱子、患阴囊炎。部队吃不上新鲜蔬菜,越方供应的只是南瓜、空心菜。后来这些蔬菜也供不应求,要拿香蕉当菜供应,只靠国内供应的干菜和罐头。战士们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体重普遍下降,个别人两个月瘦了20多斤。疾病增多,有的连队60%的战士生病。另外,还有毒蛇、蜈蚣、旱蚂蝗、蚊虫的叮咬,也使大家心绪不安。有的连队把帐篷搭到了蛇窝上,四五条蛇钻到被窝里。有的走在路上,蛇绕到了脚脖子上。有个战士往现场送饭,路过树林,被藏在树上的毒蛇咬伤头部眼神经,中毒死亡。入越初期,谈蛇色变等,对部队危害很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龙桂林主任说:我们铁道兵部队,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历过不少艰难困苦,但还未经过这种恶劣环境。指挥部党委反复研究,认为不解决好当前问题,部队会不战自溃。决心围绕“站住脚”这个中心,下大力做一番艰苦工作。支队各级党委和领导,结合反空袭斗争和亚热带战场的实际,对部队深入进行战时动员,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树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长期作战思想,为五个伟大(伟大领袖毛主席、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军队)争光,迅速完成从国内到国外、从平时到战时的转变,保证部队在战场上“站住脚”。严格执行纪律,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援越抗美部队人员守则》,尊重越南党政军领导,爱护越南一草一木,搞好外事关系。强化部队管理,积极防病治病,搞好军需供给,组织部队开荒种菜80公顷,千方百计改善伙食,保障部队健康,巩固和提高战斗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越南南方,美国侵略军由十几万猛增到50多万,号称打场“特殊战争”,推行焦土政策,施放过毒气,投下过凝固汽油弹,镇压杀害进步人士,越南南方成了美国杀戮的战场;在越南北方,美国空中“强盗”进行地毯式的狂轰滥炸,城市被毁、桥梁被炸、工厂停工、学校停课,无辜的越南百姓在地毯式的狂轰滥炸中死伤无数,遍地硝烟。敌人的残酷行径,在我们心头燃起仇恨的火焰,激起了打击侵略者的决心,那几年,战场上捷报频传,要知道每场胜利都是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中国军人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充分体现了:“中越友谊深,同志加兄弟”的情感,只有亲身参加这场战争,才会深深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在援越抗美的五年当中,曾经三次住院,因为工作繁忙,再加上恶劣的气候环境,得了疟疾,浑身忽冷忽热,发低烧,轻伤不下火线,父亲没有放在心上,可好几天没有好转,后来严重了送回国在广西南宁的183医院救治,住院三个多月身体才慢慢恢复,期间给母亲写过多封信,那段日子母亲看到后面信封上没有熟悉的三角印章,“是不是回国了?,也许是回来办事吧”母亲猜想,而且几乎每个星期都来信,信中话不多,总是有“带好孩子,孩子不是私有财产,将来是国家的人,我们都是尽义务……”。父亲在自己重病期间,想了很多好很多,还接连二三地接到老家来信,我的奶奶和爷爷不到一年相继去世,这是多么大的打击,父亲躺在病床上,心在滴血,泪往肚里流,“母与养而亲不待”,可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孩子,嘱咐了又嘱咐,即使自己命悬一线,也没有透露自己和部队的任何信息。母亲深深地记在心里,时时刻刻寸步不离看着我们,特别是调皮的哥哥。过了几个月又有三角的印章,母亲想可能又是去了越南了。父亲康复了回越南后,基本上又是半个多月来封信。11号信箱是部队在越南时的专用信箱,也就是盖着有三角印章的部队特殊标识。母亲对这个标识记忆犹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几年,很多与父亲一样的战友住院,几乎大多数都是得的相同的病——疟疾,都是因为越南湿热的气候再加上居住环境的恶劣,而且这个疾病传染性很大,对身体的危害也大。我们伟大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关心,住院的战士们战胜了病魔并大多数都康复出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援越抗美战争中,一支队对空作战668次,击落美机119架,击伤135架,俘虏飞行员8人,击毙4人。全支队有615个单位受到奖励,其中有2个营和2个连获中央军委通令嘉奖,3个连 4名个人被树为铁道兵标兵,54个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559个单位荣立三等功,12人荣立一等功(其中烈士8人),46人荣立二等功(其中烈士17人),10751人荣立三等功。有297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长眠在越南的国土上,有1834人光荣负伤,为支援越南人民夺取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一曲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壮歌。在所有援越抗美部队中,一支队从1965年6月23日出关到1970年7月12日部队凯旋回国,是出国最早回国最晚的部队,在越南历时五年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的铁道兵部队,是世界上最顽强的铁路修筑者!为实现世界和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谱写了一曲曲慷慨而又辉煌的国际主义颂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和斗争策略上的需要,部队出国作战是高度机密,直至战争胜利仍秘而不宣,尽管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这段震撼世界的历史因种种原因,使它像闪光的黄金和晶莹的碧玉被尘埃掩盖几十年,以至于渐渐被世人所淡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期间,一位曾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红军老战士说:“战争对军人来讲,流血牺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战后被人遗忘。”任何正义战争的参战人员都是如此心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公布:“在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期间,中国向越南派出的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等支援部队先后总计达32万人,最高年份达17万余人。”这是第一次中国公开宣布中国军队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的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1年1月11日正式出版发行《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一一1978)第666页指出:1965年6月9日,第一批中国志愿部队一一中国志愿工程队第二支队进入越南。中国援越部队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由此拉开帷幕……人民解放军先后派出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部队,在越南北方执行任务。先后入越的部队共23个支队、95个大队另83个小队,总共32万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历史和事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年来,随着部分档案资料的开放,网络平台的回忆资料的发表,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慢慢揭开了神秘的面目,已陆续公诸于世。那些闪烁着时代特征的珍贵史实,也应该不再湮没流失,而是更加完整而充分地还原展示于中国人民面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人民,越南人民,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都应该铭记这场战争,传递“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爱和平”的价值观,更是为了以史为鉴,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让援越抗美精神世代发扬、历久弥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管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往事并不如烟。“一心忠赤山河见,百战功名日月知。”铁道兵援越抗美的功绩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七、修建襄渝铁路、太岚铁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0年10月—1978年6月,历时七年零七个月,参加襄渝铁路的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8月11日,师代号改为89202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二师师部移驻陕西安康城关镇文武大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8年7月—1983年开始太岚铁路的建设,师部从陕西省安康市移驻山西省太原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八、撤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 4月8日,根据总参谋部的指示,铁道兵撤销了9个团,其中二师撤销了10团。8月28日,总参谋部通知铁道兵,根据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铁道兵按现行编制,保留约20万人,这是铁道兵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缩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4月,铁道兵完成了缩编任务,37万人缩减去17万人,保留兵员总数为20万。撤销了3个军级指挥部,13个铁道师缩编合并成10个师,每个师也由5个团改为4个团,铁道兵机关减少人员30%,3个独立团合并成2个,3所院校保留了2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 4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通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铁道兵建制,把铁道兵并入铁道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月在河北容城县招收最后一批铁道兵战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道兵指挥部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二师改编为铁道部第十二工程局,局机关驻太原。8团改编为铁道部第十二工程局第三工程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此,铁道兵在解放军序列中消失,但铁道兵的功绩,却永远留在解放军的史册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九、回顾历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铁道兵部队从1948年7月组建到1983年底脱离军委序列,并入铁道部,走过了35年的光辉历程。在这35年中,铁道兵部队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美战争,担负抢修、抢建铁路和公路的战斗任务,是实施铁路保障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铁道兵部队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参加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国家第一至六个五年计划的铁路建设,还参加了国防工程施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即使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也没有停止过修路架桥,英雄的铁道兵日日夜夜奋斗在崇山峻岭,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在祖国的版图上铺就出四通八达的“钢铁经纬线”,报效祖国,造福人民,功绩不可磨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叶剑英元帅为铁道兵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铁道兵和平建设时期担负国家铁路建设任务,铁路修建的主要工程是隧道、桥梁。“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是铁道兵的工作特征,也是铁道兵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幅员辽阔,多山之国。修建铁路,穿越崇山峻岭的阻遏,就要开掘隧道。地上景观精彩,地下世界复杂。地层深处的隧道,工作面狭窄,作业条件差,技术要求高,自然因素变幻莫测,人身安全时有威胁:碰到破碎、松散的覆盖层,塌方;岩爆,烟状粉末、碎石如弹雨喷射;涌水、泥沙、泥石流,淹没隧道,造成洞顶、地面塌陷;软岩,产生基底隆起或下沉;岩溶、暗河、腐蚀性地下水;高温、低温、永冻层;有害气体、瓦斯爆炸等等,如同“妖魔鬼怪”,无处不在,随时吞噬人的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十五个寒暑春秋,英雄的铁道兵奋战万水千山,以血肉之躯、钢铁意志,洞穿一座座绵延的大山, 将不朽的业绩与精神镌刻在祖国的大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铁道兵!一个响亮的名字,一支英雄的部队,一段光辉的历史。岁月流转,兵种消失,但那些雪与泪、钢与火凝结的历史 ,如 史歌般长存;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香,长存于这天地之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让我们再次回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缅怀英勇战斗的英雄,纪念铁道兵的光辉历程,让“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永远传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雄的铁道兵,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可它在历史上存在的价值与精神财富,永远不会离开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喜欢坐绿皮火车🚉 ,喜欢看那一道道延伸的铁轨,它们仿佛把我带到了遥远的时空里,如曾经辉煌的铁道兵,虽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可它在历史上存在的价值与精神财富,永远不会离开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绿皮车很慢,慢,也是一种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铁轨线很细,细,却承载着满满的温馨与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永远不会忘记,永远的铁道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