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人物线描

张伟(乐在方寸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传统人物十八描指中国画家以线条勾画物象时所使用的描线方法。常用于描绘衣纹、云、水。古代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画家所形成的表现方法不同,因而其线条的用笔力度、笔迹形态也各具特点。明清以来,有人总结不同勾线方法,归纳为十八种,称为“十八描”。如明代邹德中在其所作《绘事指蒙》中所述为(1)高古游丝描(2)琴弦描(3)铁线描(4)曹衣描(5)兰(柳)叶描(6)蚂蝗描(7)枣核描(8)竹叶描(9)折芦描(10)战笔水纹描(11)行云流水描(12)钉头鼠尾描(13)橛头丁描(14)枯柴描(柴笔描)(15)减笔描(16)蚯蚓描(17)橄榄描(18)混描。此后各家所载均大同小异。随着中国画的发展,现代画家还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描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传统人物画的表现技法以线描为主,所谓“十八描”即是不同线型的程式化线描,它们大都是中锋用笔。中国画平面性极强,只有线,没有明暗体积,很容易导致单薄之弊。传统用笔之所以采用中锋,在于中锋线坚韧浑厚,有助于弥补平面性造型的单薄之力,这是中国画工具材料特殊性能决定的一套合理的艺术形式与成功的技法。“十八描”绝大部分用于工笔画,写意人物画以减笔描之类宽线条为多,用笔有时会用到偏锋侧锋,并将之扩大为块面,如不讲究笔力,易显扁薄。现代水墨人物画,有时也有此瑕。黄宾虹山水浑厚华滋,首先得益于中锋用笔。汲取其长,用于写意人物画,就是由原来浙派点线面结合的画法中蜕出,强化中锋线条,婀娜刚健、变化多端,讲究笔力、笔势、笔趣和笔法。线的加强,为“写”的自由度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因为书写是以线条为主的运动,吴昌硕、黄宾虹的写意极致,全在于线条的高质量大魅力。写意人物画要挥写自如,也必须强化线条的地位与质量,能逐步“写”到极致。</span></p>